书城文化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30904500000019

第19章 五代时期的敦煌

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时期,半个世纪内更换了5个朝代、8家14个皇帝,环绕五代疆域的还有10多个分裂割据的小国。907年时朱全忠弑哀帝,篡唐建梁,各地割据势方纷纷称王称帝,中国社会重又进人大分裂时期。处于这种动乱纷争的时代,偏居西隅的张承奉自称白衣天子,建立了西汉金山国。“西汉”意指其国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

则是指敦煌西南的金鞍山,即今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的阿尔金山,古代敦煌人将它和州城东南的三危山同视为护卫敦煌的神山。

大约到914年五至十月之间随着张承奉的去世,敦煌国也就自然消亡了。

张承奉去世后州将曹仁贵被众人推举出来接掌政权。

曹仁贵接受张承奉自称天子,尽失人心的教训,废弃敦煌国国号,奉中原王朝正朔,恢复了归义军的旧称,敦煌历史从此进入了归义军政权的第二个时期——曹氏时期。从时间上说曹氏时期正相当于中原的五代和宋初。

元德故世后,弟元深代掌归义,后五年元深卒,弟元忠继位。曹元忠是三兄弟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至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六月去世时已当政30多年,此间正是曹氏归义军政权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归义军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不断遣使朝贡,并得到了后周、北宋等中原王朝的承认。

曹氏归义军始终奉中原为正朔,从未和内地断过联系,这个仅辖2州6镇,人口只有3万多人的小政权,能在强国林立的西北延续5世,历经梁、唐、晋、汉、周、北宋、辽、金8个朝代,存在了143年,是汉族文化在大西北的代表,是各民族友好交往互济互存的纽带。广大西北地区出现的这一片和睦安宁景象和中原地区混战割据的五代十国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五代时期开凿的石窟,除了世家豪族修造了一些大窟外,历届河西郡僧统在归义军节度使曹氏祖孙的支持下,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加修窟檐,缩小甬道门,对保存壁画和塑像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一时期,群众结社遗窟也很普遍。总体上看,五代时期莫高窟的艺术风格是晚唐的继续。五代的壁画比较粗犷,特别重视笔、墨、色彩的结合效果,所谓“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画法被广泛应用,保留至今的第36、98等窟,色彩艳丽、线条刚劲,是五代时期石窟的杰出代表。此时艺术表现的程式化也逐渐严重起来。从内容上看,五代继承晚唐的形式,安排石窟四壁的经变,只盛行《贤愚经变》这一种屏风画。同时,《佛教史迹画》也有所发展。

现存五代时期的石窟有:第4、5、6、22、36、40、53、61.72.78,86.90、98、99、100、108,137、146、187、226、261、300、342、346,362、385、391、440、441、468、469、476窟。

至宋景佑三年(1036年)前后西夏王李元昊更攻陷瓜、沙、肃3州,全部河西归夏,延续近200年(848~1036年)的归义军历史终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