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
30727800000018

第18章 中山经(6)

历石山或作磨石山,从其出产砥石来看,称磨石山更为贴切一些。历石山之名可能与历法活动有关,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虽然没有明确见到“石头历法”的说法,但是《大荒四经》却记有用石头建造的“日月出入”之门,与英国古代巨石阵的天文活动类似。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历荚”(植物历法)的记载。历荚又称蓂荚,《太平御览》卷四引《帝王世纪》云:“尧时有草夹阶而生,每月朔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落一荚,至月晦而尽。若月小,余一荚,王者以是占历。名曰蓂荚,一名历荚,一名瑞草。”《驿史》引《田俅子》:“尧为天子,蓂荚生于庭,为帝成历。”其实,历荚是一种模型日历,其功能就像我们今天使用的日历或月份牌一样。

丑阳山·鵌·奥山·服山·杳山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鵌,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百十里,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丑阳山的鵌鸟,样子像红足乌鸦,当地人用它作为火灾的报警标志。从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量建筑遗迹和聚落遗址可知,那时绝大多数建筑都属于土木结构,古人习惯在居室内烧火做饭和取暖,因此极易发生火灾,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火灾报警和救火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此同时,如何预防煤气中毒,同样是古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古人不知道什么是煤气。为此,古人可能会在居室内养一种对煤气特别敏感的鸟,并根据鸟的反应来及时采取通风措施,或许这就是“可以御火”所要传达的信息。

山·闻獜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山的“”字,非桌几之几,而是与风有关的;据《康熙字典》“”指鸟的短羽,又指驱使象车前行的旗状物(殳)。事实上,字的原意就是指风或空气,由于空气看不见,只能借助鸟的飞翔来表现它。从这个角度来说,闻磷“见则天下大风”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山则是位于大别山山脉上的一处风口。此外,《海内北经》所谓“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之“几”既可指风,亦可指桌几,后者表明西王母并没有什么神异之处,她本来就是一位女酋长而已。

中次十一经之神·中次十一经山神祭仪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精。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毛;用一璧,牛无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婴毛吉玉。

五种之精,郭璞注:“备五谷之美者。”袁珂注:“谓用五种精米以祀神。”中次十一经里没有禾山、堵山、玉山,或谓禾山乃求山之误。倒毛,郭璞注:“荐羞反倒牲埋之也。”郝懿行注:“倒祠,亦谓倒毛也。”牛无常,汪绂注:“不必牺诠具也。”

中次十一经是《五藏山经》26条山脉里记述山数最多的一条山脉,地望大体在今日的伏牛山及其余脉、桐柏山、大别山一带。其南麓发源的水系流入汉水和长江,其东麓和北麓发源的所有河流均属于淮河水系(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的太白顶)。奇怪的是,中次十一经(包括全部《五藏山经》并没有提及淮河,而是多次提到视水。一种可能是,当时淮河用的是其他名称,或者有关内容缺失。另一种可能是,当时淮河流域沼泽甚多,淮河尚未形成稳定河道。

《太平广记》467卷“李汤”条,称唐代李公佐等人游洞庭、登包山,从石穴中得古本《岳渎经》第八卷,内容记述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均遇惊风迅雷,功不能兴,禹怒,囚禁当地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渎氏的君长,方知乃淮涡水神无支祁作怪,禹派多员战将均不敌无支祁(貌若猿猴,神通广大,即《西游记》孙悟空之原形),最后才由庚辰将其制服,从此淮河安流入海。所谓“岳渎”,可指五岳四渎,亦可泛指所有山川,因此《岳渎经》的性质类似《山海经》,可惜已失传。此外《隋书·经籍志》记有《周地图记》109卷,亦失传。

篇遇山·云山·龟山·丙山·风伯山

中次十二经洞庭山之首,曰篇遇之山,无草木,多黄金。

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无草木。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琈之玉。

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其木多榖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

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多黄金铜铁,无木。

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兽。

篇,原指一种名叫篇竹的竹类,因竹可制竹简,后引申为内容相对集中完整的文章。加工竹材制成文字载体的竹简并编连成篇成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其意义完全可与造纸术的发明相媲美。桂竹,《文选》引左思《吴都赋》注谓:“大者围二尺,长四五丈。”筀竹,郝懿行注:“筀,亦当为桂,桂阳所生竹,因以为名也。”扶竹,郭璞注:“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中国是竹的故乡,与竹有关的字达三百字之多,竹制品与丝绸一样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出口商品。竹类品种很多,常见的有毛竹、刚竹、慈竹、箬竹、淡竹、紫竹、湘妃竹,其中以毒性著称的是篣竹,《广群芳谱》引戴凯之《竹谱》云:“篣竹有毒,夷人以刺虎豹,中之辄死。”此外,我国西双版纳有箭毒木,号称见血封喉,高45米,枝叶含剧毒白汁。

风伯山之名,或与风伯的故事有关。风伯乃古代著名的部落或风神,曾助蚩尤战黄帝,后又归附黄帝(或即风后,发明指南车),此后在尧时又为害人间而被羿降服于青邱之泽。据此风伯是一个以风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对风的运动流向特别关注,经常举行与风有关的巫术活动。痠音酸,其石未详。莽浮林可能是浅水林。

夫夫山·于儿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鸡鼓或谓即鸡谷。此处江渊当属于古云梦泽。“身操”当为“手操”之误。

洞庭山·帝二女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柚,其草多葌芜芍药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中次十二经虽然没有提及某山出某水流向某地,但是洞庭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据此可知中次十二经诸山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澧水发源于武陵山东段北麓,主峰天门山海拔1518米,张家界风景区就在这里。沅水发源于贵州苗岭的雷公山(海拔2178米)和广西南岭的猫儿山(海拔2141米)。湘水发源于南岭海洋山(主峰1935米),潇水是湘水的主要支流,发源于两广丘陵的萌渚岭(主峰1787米)。此处九江指流入洞庭湖的所有主要水系(九为最大的单数),亦代指洞庭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其地域非常宽广,雨水充沛时或可囊括今日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的低洼地。

此处帝之二女,郭璞认为指天帝之女,汪绂认为是“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袁珂认为尧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从帝之二女的活动范围来看,她们已经成为云梦泽的主神,而众多怪神则是其随从。

暴山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其木多梓楠荆芑竹箭菌,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就。

暴山或作景山。《禹贡》:“惟菌各苦。”孔传:“菌、各,善竹;苦中矢干,三物均出云梦之泽。”《吕氏春秋·本味》:“越骆之菌。”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也。”

袁珂认为即麂。就,郭璞认为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