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
30460600000028

第28章 实现三大主力会师(3)

张国焘派人向任弼时说,两个方面军首先应该一致。任弼时回答:唯有在十二月决议的基础上才能一致。张国焘要开党的会议,任弼时提出:报告哪个做?有争论,结论怎么做?张国焘又提出开二、四方面军干部联席会,想以多数压少数。任弼时同贺龙、关向应商量后回答他:不能以多数压少数。张国焘谈话中指责红一、三军团北上“是毛泽东等人的疑忌太多”,任弼时立即说,那也是四方面军中一些人的“反对呼声加强了这种疑忌”。张国焘为他成立第二“中央”狡辩,任弼时毫不含糊地指出,另立中央“似乎太过分了!”同上书,第359-360页。

贺龙态度也很鲜明,他下令二方面军各部队收缴了张国焘的反党文件,制止了“工作团”的反党言行。同时,贺龙很讲策略。张国焘拉拢他,他虚与周旋,向张国焘要人要枪。张国焘把红三十二军(原属一方面军后划入左路军的红军团)划给了二方面军。

6月3日,王震带领部队在甘孜以南的甲洼与四方面军的三十二军团会合时,就有张国焘组织的“总政工作团”跟随三十二军前来“欢迎”,给六军团干部战士送来了《西北问题讲座》、《干部必读》。拿到这两本书的宣传部干部打开一看,书上的标题竟是“反对毛、周、张、博”,立即向政委王震报告。王震十分气愤,把书甩在草地上,说:“你把它烧掉!立刻烧!我们是拥护毛主席的!狗娘养的才反对毛主席!”刘德元:《王震“焚书”》,载《人民论坛》月刊,1996年第11期。转引自《王震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7页。张国焘拉拢王震,请他吃饭,送他四匹马,给他戴高帽子,还封官许愿。王震严词拒绝,说:“我们这个部队是井冈山的,是毛主席领导成长的,不能反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493页。王震回忆那时的情况说:“和四方面军会合后,张有阴谋瓦解二、六军团。贺、关、张是老旗帜。贺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之一,是革命旗帜;任、关是中委。张认为我们是娃娃,想把我和萧克及六军团买过去,反对毛、周、张、博”,“在甘孜休息时,张一个一个把我们召去谈话,送给我四匹马,给我们戴高帽子,说我们勇敢、能打。他那个军阀主义呀,简直不像话。刘帅说:送给你,你就收下。后来和贺老总一说,贺说:这是我们以前在旧军队里干的。”王震谈话纪要,1960年11月22日。转引自《任弼时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朱德经过努力,把刘伯承从四方面军调派到二方面军中去。当时刘伯承与张国焘斗争尖锐,处境不利,有被张国焘杀害的危险,朱德用这个办法让他离开,免遭不测。

7月2日,在甘孜草原上,召开庆祝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会师大会。

朱总司令发表讲话,强调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搞好团结。他说:“同志们,我祝贺你们战胜了雪山,也欢迎你们来和四方面军会合,但这里不是目的地,我们要继续北上。要北上就必须团结一致,不搞好团结是不行的。我们要有充分准备,克服一切困难。”他还说:“毛主席去年带着一方面军胜利地通过草地,到达了抗日前哨阵地——陕甘地区。现在陕甘边根据地巩固扩大了,红军也壮大了。我们要到陕北和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合。”据王向立、力平主编:《朱德年谱》,第15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谭尚雄:《甘孜会师》,《星火燎原》选编之三,战士出版社1980年版,第313-314页。转引自《长征大事典》,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任弼时代表二、六军团讲话,旗帜鲜明地说:目前形势很好,中央已经到了陕北,根据地有了发展,中央红军东渡黄河也取得了胜利。现在中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提出了争取东北军、西北军的问题,我们唯一的道路是北上与中央会合。引自章学新主编:《任弼时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

张国焘是红军总政委,站起身讲话。这时,贺龙半真半假地给了他一句悄悄话:“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引自《贺龙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一方面军的策应

庆祝大会后,在甘孜召开了两个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任弼时讲话批评了张国焘自立中央的错误,阐明了北上方针的正确性。朱德、刘伯承、贺龙、关向应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会议通过了二、四方面军北上与中央会合的方针。

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分为三个纵队三个纵队的编制是:红四方面军编为第一、二纵队,又称右纵队、中纵队,红二方面军编为第三纵队,又称左纵队。朱德、张国焘指挥三十军、四军两个团、三十二军、二方面军及总直各部为左纵队;徐向前指挥九军、三十一军两个团、四军两个团、红大、总供给部、总卫生部为中纵队;董振堂、黄超指挥五军、一军两个团及留绥靖各部为右纵队。分别从驻地甘孜东谷、炉霍、绥靖出发,踏上共同北上的征程。

7月5日,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成立红二方面军:“以二军、六军、三十二军组织二方面军,并任命贺龙为总指挥兼二军军长,任弼时为政委兼二军政委,萧克为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政委,陈伯钧为六军军长,王震为政委。”三十二军军长和政委分别由罗炳辉、袁任远担任。中央组建红二方面军的决策,彻底粉碎了张国焘分化、吞并红二、六军团的图谋。

在东谷期间,任弼时向张国焘要来了通电的密码。7月6日,任弼时就用这个密码向周恩来、林育英、毛泽东、洛甫、博古、王稼祥发电报告红二、六军团长征及与四方面军会合现正继续北进的情况,恢复了与中央中断了十个多月的直接电讯联系。据章学新主编:《任弼时传》,第360页。电文为:“(一)二、六军团于本月一日在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合,现随同四方面军继续北进。(二)这次远征,计费时七个多月,行军一万余里,沿途大小战斗千余次,伤亡约五千三百人。出发时两个军共一万七千人,到甘孜会合时,为一万四千五百人,二军九千人,六军五千三百人,武器比桑植出发时稍有增加。(三)我现随朱、张行进。”引自《驳张国焘》,中华儿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219页。

红二、四方面军出发后,即进入茫茫草原。从阿坝到包座,一片水草地,到处是污水和腐草,空气稀薄,气候多变,没有粮食。四方面军这是第三次过草地了。指战员们以高昂的情绪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困难,再一次征服了草地,于8月1日到达包座地区。

二方面军分两个梯队随左纵队北进。他们是第一次过草地。从甘孜出发时,每人只带了七八天的干粮。原计划10天到达阿坝,实际走了20来天。第二梯队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于7月26日才到达阿坝地区,同于23日先期到达的陈伯钧、王震率领的六军团和罗炳辉率领的三十二军会合。经过短期休整、筹措粮食,即继续北上。

这时蒋介石下令集结兵力,重点堵击。在甘、青、川、康构成一条又一条堡垒封锁线。红二方面军北上,只得过川西北的水草地。严重的粮荒威胁着红军战士的生命。粮食吃光了,只能烧烤牛皮、牛羊骨以及挖野菜、钓鱼充饥。二方面军担任全军后卫,挖野菜都很不易,因为前面已有部队经过,野菜已挖过一遍了。二方面军减员很多,但这支英勇的部队终于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跨出了充满死亡的草地,于8月中旬前后到达班佑、包座一带。

在1936年5月太相寺会议决定西征的时候,中央就赋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西方野战军配合二、四方面军北上的使命。彭德怀不负重托,西征取得巨大的胜利以后,就及时地作好了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的准备。在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即将共同北上之际,在张浩、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彭德怀等68人的联名电报中,通报了一方面军策应二、四方面军的情况:“第一方面军现在转向甘肃、宁夏方面策应你们北上,又复连战皆捷,占领了定边、盐池县、豫旺县、环县、宁条滦、曲子镇、洪德城、同心城等十余个大小城镇,消灭马鸿逵、马鸿宾的许多队伍,开辟了九个苏维埃县,夺取了出产丰富的盐区,与长城外的蒙古民族及甘宁的回族,建立了良好的统一战线。”

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始终受到张闻天、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指导。

从总的战略上,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除作出西征决策,主力组成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率领进行西征,配合二、四方面军北上以外,还派二十八军南下策应。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与东北军的关系,使其对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不加阻拦。

早在5月中旬,二、六军团进军中甸时,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凯丰、彭德怀、邓发、林彪、徐海东、程子华等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即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任弼时、贺龙、萧克等二、四方面军领导人,表示:热忱红二、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联合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5月25日,中共中央又以张闻天、毛泽东等人名义致电朱德、张国焘等人,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再次提出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方针。要求“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宜趁此十分有利时机与有利天候速定大计,或出甘肃,或出青海”,说明现在红一方面军“西渡后,向陕甘宁发展,策应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猛烈发展苏区,渐次接近外蒙”,“兄等大计决定之后,一方面军适时向天水、兰州出动,进一步策应兄等,使蒋军不能拦阻。”

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中共中央考虑到形势的变化,于6月19日以林育英、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彭德怀的名义,明确提出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以甘南地区为北上的目标。电文说:“关于二、四方面军的部署,我们以为宜出至甘肃南部,而不宜向夏洮地域。”电文陈述了北上甘南的四条理由:“避免引起回汉冲突”,“甘南敌情薄弱”,“利于以后东出陕南”,“甘南利于补充”。

6月25日,中共中央又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名义致电朱德、张国焘,重申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甘南的战略目标。并询问红二、四方面军:“何日开始北上?经何路?何日可达何处?敌情如何?我陕甘应如何策应?”

7月13日,毛、周、彭又致电朱、张、任,指示二、四方面军北出草地后应迅速攻占岷州,强调此举将使红军在“战略上大占优势。”以上两电据《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古琳晖编写),转引自《长征大事典》上卷,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99-800页。

7月22日,张浩、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彭德怀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通报:“我们正动员全部红军并苏区人民粉碎敌人之进攻,迎接你们北上”,“国际电台联络从6日起已畅通,望国焘兄将四方面军情形及意见电告,以便转达国际。”提示:“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甘南为有利。”告知:“待你们进至甘南适当地点时,即令一方面军与你们配合,南北夹击,消灭何柱国、毛炳文等部,取得三个方面军的完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的局面。”此电载《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5期。

7月25日,张闻天又发电催询:“我们盼望你们早日北来,能于8月中旬到达甘南否?”转引自《张闻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7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朱德、关向应、贺龙、徐向前、王震、陈昌浩等为委员,统一领导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

以张闻天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这些及时的指示,加强了领导,分析了敌情,指明了道路,鼓舞了士气。经过二、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的发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终于实现了北上甘南的战略目标。

1936年8月1日,朱德、张国焘、任弼时致电张浩、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报告:红四方面军已到达包座地区,红二方面军已从阿坝北上。表示:“我二、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对三个方面军大会合和配合行动,一致兴奋,并准备牺牲一切,谋西北首先胜利奋斗到底。”

张浩、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于8月3日回电:“接八月一日电为之欣慰。团结一致,牺牲一切,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已将你们的来电通知全苏区红军,并号召他们以热烈的同志精神,准备一切条件欢迎你们,达到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合。”

8月初,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结束西征,转入整训,等候二、四方面军北上。

8月5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四川若尔盖县求吉寺(俗称救济寺)召开会议,拟定《岷(州)、洮(州)、西(固)战役计划》,拟乘敌主力尚未集中之际,先机进占岷州、洮州(今临潭)、西固(今宕昌)等地,以利北进。当天,四方面军从包座出发,9日占领腊子口,10日占领哈达铺到达甘南。

二方面军8月8日北出草地到达包座地区。稍事休整,12日即从包座出发,9月1日到达哈达铺地区。8月9日至9月7日,红军先后攻克漳县、洮州、渭源、通渭四座县城及岷县、陇西、临洮、武山等县的广大地区。这样,到8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形成了夹西(安)兰(州)大道(又称陕甘大道),南北呼应的有利局面。

8月15日,张闻天发表《欢迎北上抗日的二、四方面军》一文,指出:“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天然的或人为的障碍,能够阻止我们三个方面军的伟大的会合了。”“二、四方面军的到达西北,更有利于促成西北大联合的具体实现。”《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03页。

为迅速造成西北新局面,逼蒋抗日,协调9月至11月期间三个方面军的行动方针和具体部署,林育英、洛甫、周恩来、博古、毛泽东于8月30日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红一方面军主力首先西出,然后南下占领西安兰州大道以北的海原、靖远、固原及以南地区。红四方面军控制甘南,占领临潭、岷县、漳县、渭源、武山、通渭地区。红二方面军速向陕甘交界出动,首先插出王均防线,之后占领凤县、宝鸡、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地区,再与王均作战。红二方面军东进,一可吸引胡宗南之钟松旅于陕甘交界,使之无法西进;二可相机打击王均部;三可把陕南苏区与甘南苏区联系起来。故三个方面军的行动中以二方面军向东行动为最重要。9月8日,洛甫、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又电告朱德、张国焘、任弼时:9月至11月各方面军行动部署“即照商定办法执行”;中央已向南京国民党当局提出“联合抗日”的主张,“依情势有成就之希望”,因此在宣传上要“改造一下”,要提出“联合抗日”的口号,“不要提出‘打倒中央军’及任何中国军队的口号”。

制止张国焘的再度动摇

蒋介石发现红军三大主力即将会师,即于9月上旬命令他的第一军军长胡宗南率该军四个师从长沙开拔,兼程北上,会同王均(第三军军长)、毛炳文(第三十七军军长)两个军,抢占西兰大道之静宁、会宁、定西段,以隔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