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
30460600000016

第16章 从会合到分离(4)

9月8日晚22时,由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徐向前、陈昌浩、毛泽东、王稼祥七人联名的电报发出,力促张国焘北进。电报文辞十分恳切,开头说:“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需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的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电报将“弟等仔细考虑结果”一一条列陈述,指出“右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而,“务望兄等深思熟虑,立下决心”,“改道北进”。并告以行动计划:“拟于右路军中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二十五、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电报最后说:“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真是一片至诚,溢于言表。

危急关头

对于8日徐、陈传递毛、张、周、博、王意见电报和七人联名电报的透彻分析,热忱期待,张国焘全然不顾,一概不听。9月9日,张国焘复电徐、陈并转周、张、博、毛、王,依然以种种困难为借口,反对北进,鼓吹其“乘势南下”的主张。

更为严重的是,张国焘于9月9日发密电给陈昌浩,背着中央令陈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密电内容据1937年3月中共中央会议记录中毛泽东的发言,转引自《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91页。

译电员送交这封密电的时候,恰好陈昌浩在会上作报告,讲得兴高采烈。他没想到这是张国焘给他的一封密电,示意坐在旁边的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先阅。叶剑英一看电文,立即敏锐地洞察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和危害中央的阴谋,遂机警地离开会场,赶到巴西党中央驻地报告。对叶剑英这一功绩,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给叶剑英的致敬信写道:“长征途中,您同张国焘企图危害中央和中央红军的阴谋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为党立了大功。”他第一个遇到了毛泽东。毛随即用铅笔将密电抄录在香烟壳纸上。叶带着密电仍旧返回会场。

毛泽东感到情况紧急,立刻找张闻天和博古商量对策。他们三人一致认为事态十分严重,等待张国焘率部北上已经绝无可能,继续滞留下去将会招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张闻天和毛泽东、博古三人很快赶到三军团驻地阿西,与在那里治疗的周恩来、王稼祥举行中央常委紧急会议,果断地决定党中央同四方面军暂时分离,即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速出甘南,并通知已经率红一军团北上进至俄界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化,要他们在原地待命。

会后,立即分头秘密布置脱离险区的行动。张闻天亲自向李维汉布置了任务,叫他负责把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总政治部等单位在次日凌晨带到巴西,会同党中央一道北上。张闻天叮嘱他,上述决定要绝对保密。李维汉接受指示后,立即分别通知了凯丰、林伯渠、杨尚昆,叫他们明天凌晨就走。对下只说到黑水打粮,叫各单位负责人准备好。据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64页。

脱离险区

9月10日凌晨两三点钟,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一起率领三军团、红军大学离开危险地区。军委纵队各单位也以“上山打粮”为名,随党中央一道北上。

出发时,毛泽东率部在前,彭德怀率部在后掩护。张闻天也策马前后照应,亲自向干部讲明当时危险处境,还与彭德怀一起布置三军团部队在山上警戒。刘英:《难忘的三百六十九天》,《了望》周刊1986年第40-45期连载。

9月10日当天,张闻天和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到达阿西,立即以中央政治局名义致电陈昌浩等下达指令,指出:张国焘电令你们南下,显系违背中央累次之决定及电文。中央为不失时机地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已令一方面军主力向罗达、拉界前进。四军、三十军归你们指挥,应于日内尾一、三军后前进。并郑重声明:“本指令因张总政治委员不能实行政治委员之责任,违背中央战略方针,中央为贯彻自己之决定,特直接指令前敌指挥员(党员)及其政委并责成实现之。”并通知他们,“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同时,张闻天等以中央名义致电张国焘,申明:“阅致徐、陈调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完全不适宜的。”指出:“目前方针只有向北,才是出路”,“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右路军应立即北上。”

与此同时,9月10日在阿西,发布了毛泽东写的《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指出:“自从我们翻过了雪山,通过了草地之后,我们一到包座,即打胜了仗,消灭了白匪军49D49D,即在包座被红军歼灭的胡宗南的第49师。D,英文Division的缩写。。目前的形势是完全有利于我们,我们应该根据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方针,继续北进,大量消灭蒋介石、胡宗南的部队,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告同志书》指明了南下方针的危害,对其断然予以否定:“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南下是少数民族的地区,红军只有减员,没有补充,敌人在那里的堡垒线已经完成,我们无法突破。南下不能到四川去,南下只能到西藏、西康,南下只能是挨冻挨饿,白白的牺牲生命,对革命没有一点利益。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告同志书》号召:“应该坚决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

作为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危急关头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同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等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同志团结一致,密切配合,使党和红军又一次脱离了生死攸关的险境。

俄界会议

9月12日,张闻天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高吉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讨论张国焘的分裂错误和红军今后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作报告,回顾了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就战略方针进行争论的过程。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背靠一个可靠的地区是对的,但不应靠前面没有出路、后面没有战略退路、没有粮食、没有群众的地方。“所以,我们应到甘肃才对,张国焘抵抗中央决议是不对的。”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的报告记录,转引自《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他明确指出:现在我们不应依靠共同北上,而应该单独北上。

毛泽东作报告以后,彭德怀作了改变军队编制等问题的报告。

在与会者充分开展讨论后张闻天作总结性发言,对毛泽东的报告作了补充和发挥。张闻天在俄界会议的发言,以《关于张国焘的错误》为题收入《张闻天选集》。以下引文见该书,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61页。

关于同张国焘斗争的性质,张闻天明确指出:“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条是中央的路线,一条是右倾的军阀主义——张国焘主义。”张闻天分析了张国焘的军阀主义路线形成的过程,并着重指出其性质:“从退出通南巴起,已经形成了反对中央的路线。对敌人是惧怕的。在红军建设上,不要党的领导。红军变成个人统治的军队。对干部的培养,是要拥护他个人。无论从哪一方面,都充分表现了军阀主义倾向,这是很明显的。”

对于张国焘错误发展的前途,张闻天同意毛泽东所作的“反对中央,叛变革命”的估计,并且具体指出:“其前途必然是组织第二党。”不幸而被言中,后来张国焘果然另立中央,最终叛变而去。张闻天简要回顾了争取张国焘的过程:“过去中央站在布尔什维克的路线上,如同一方面军一样看待他,后来知道他的错误,才用许多办法来争取他。用了许多方式,派代表,谈判,让步等,但终于分裂了。中央争取他的这些步骤是失败了”。说明“中央是采取了许多正确的办法的”,并指出“就是现在,只要还有一线可能,我们还要争取他。”

张闻天还指出:“因为一、四方面军分开,我们的力量削弱了,所以我们的战略方针不能不有变更。”他同意彭德怀的提议,“目前队伍的编制要缩小”,指出:“要注意干部的保存。现在要指定一些同志负责改编队伍,到麻牙即行改编。”

俄界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当时因为时间紧迫,会议原则通过了这个决定。到达哈达铺以后,在9月20日举行的常委会上,决定:“关于国焘问题的决议的起草,由洛甫负责。”这个决定由张闻天写成通过以后,没有立即发布。到1935年12月间才在党中央委员范围内公布,在一方面军高级干部中口头传达。

俄界会议还决定,将北上红军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五人团”指挥军事。

根据俄界会议精神,中共中央于9月14日再次致电张国焘和徐向前、陈昌浩,严正指出张国焘的错误和责任:“一、四方面军目前行动不一致,而且发生分离行动的危险的原因,是由于总政委拒绝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违抗中央的屡次训令与电令。总政委对于自己行动所产生的一切恶果,应该负绝对的责任。”电文还指出:中央“再一次的要求张总政委立即取消南下的决心及命令,服从中央电令,具体部署左路军与四军、三十军之北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560页。

但是,张国焘继续顽固坚持其错误主张,率领左路军和右路军中原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南下,在反党分裂主义的道路上愈走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