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4500000045

第45章 南北朝(4)

均田制的实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规定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规定不准买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族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自耕农增多,户数人口增长,又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

为了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太和十年(486),冯太后又采纳了给事中李冲的建议,实行了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持社会治安。新的租调制是实行定额租税制,规定一夫一妇的家庭要缴纳户调,每年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奴婢8人、耕牛20头,分别按照一夫一妇的标准缴纳租调。

随着三长制和新租调法的实行,北魏初年的宗主督护制和九品混通制被逐渐废除,建立起了新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加强了对户籍的控制。

同时,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还进行了一些汉化改革。太和七年(483),下令禁止拓跋氏同姓为婚,还制定了皇族、官员的礼服样式。此外,还对吏治进行了整顿。规定守宰的任期由政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准官吏自筹,并制定了严惩贪污的办法。

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病逝,23岁的孝文帝开始亲政。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孝文帝将各项改革措施继续推行并深入下去。

孝文帝首先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随即实施了全面废除鲜卑旧俗的汉化改革。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部以河南洛阳为籍贯,死后要葬在洛阳北面的邙山。将鲜卑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将拓跋姓改为元姓,所以孝文帝在改革后,就改名为元宏,北魏从此又被称为元魏。采用魏晋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定姓族,根据姓族等级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位和特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并为他的几个弟弟聘娶汉族高门之女为妃。禁止使用鲜卑语言和服饰。颁布《职员令》,整顿北魏前期胡汉杂糅的官制。

经过冯太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北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北魏政权完全实现了汉化,北方民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

六镇战火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元宏去世,其子元恪即位,是为宣武帝。宣武帝即位时,才十几岁,朝政由外戚高肇把持,北魏政治趋于混乱。延昌四年(515),宣武帝去世,其子7岁的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由于元诩年幼,所以由其母胡太后临朝。正光元年(520),胡太后的妹夫元叉与宦官刘腾密谋,将胡太后幽禁在北宫,元叉、刘腾开始执掌朝政,北魏的统治进入了黑暗时期。同时,北魏的王室贵族在生活上穷奢极欲,腐化堕落,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地方官更是横征暴敛,百姓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日趋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此时,北魏已开始陷入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各阶层人民由于不堪重负,被迫揭竿而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开始了。

北魏在迁都洛阳之前,首都设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了保卫首都不受北方的柔然、高车、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北魏政府在平城北部自东向西设置了怀荒(今河北张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等六个军事据点,称为六镇。六镇均设有镇都大将,负责统兵镇守,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也大多为拓跋族的氏族成员以及中原的强宗子弟,地位较高。随着北魏疆域的不断扩大,北魏政府开始强迫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豪强、酋帅迁徙到边镇。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被称为“府户”。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政治重心南移,六镇失去了军事上的重要地位,镇民的地位也随之日益下降。当时,进入中原的各族贵族汉化进程迅速、而六镇却依然保持着鲜卑族特色。六镇民被中原贵族视为“北人”,备受歧视。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矛盾日趋尖锐。

正光四年(523),在柔然的不断侵袭威胁下,怀荒镇民请求镇将武卫将军于景打开公仓,发放粮食,以抵御外敌。不料于景不允,镇民在盛怒之下杀死了于景,从而点燃了六镇起义的战火。

正光五年(524)三月,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也聚众起义,杀死了沃野镇下属的一个戍主,攻占了沃野镇,建元真王。随后,破六韩拔陵率众南下,又派遣别帅鲜卑人卫可孤率军围攻武川、怀朔两镇。怀朔镇将杨钧以贺拔度拔为统军,率其三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领兵抵御起义军。面对起义军的强大攻势,北魏任命临淮王元彧都督北讨诸军事,率军镇压破六韩拔陵。四月,高平(今宁夏固原)镇民赫连恩等起义,推举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下高平镇,响应破六韩拔陵。但不久被北魏卢祖迁击破,胡琛北逃。与此同时,卫可孤攻陷了武川、怀朔两镇,贺拔度拔、贺拔胜父子被起义军俘获。五月,破六韩拔陵大败临淮王元彧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又在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击败北魏安北将军李叔仁。首战失败后,北魏又以尚书令李崇代替元彧为北讨大都督,以抚军将军崔暹、镇军将军元渊受其节度,进攻起义军。七月,破六韩拔陵在白道又大败崔暹,魏军损失惨重,李崇被迫退守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与之相持。八月,东西两部高车相继背叛北魏,依附破六韩拔陵,起义军队伍更加壮大。至此,六镇皆反,均被起义军所占领。

北魏见义军声势浩大,不得不寻求外援,请柔然协助镇压各地起义军。孝昌元年(525)初,柔然主阿那瓌(guī)应北魏之邀,率10万大军,自武川西向沃野,助魏镇压六镇起义。六月,破六韩拔陵在五原围攻元渊军队,交战不利,被迫撤退。为了进一步削弱起义军力量,元渊派于谨说服了曾经依附破六韩拔陵的西部高车酋长乜列河等,率3万余户背叛破六韩拔陵,依附北魏。破六韩拔陵领兵截击,在元渊和柔然阿那瓌军队的夹击下,起义军大败,义军20万人都被元渊所截获。北魏政府派遣黄门侍郎杨昱将这些六镇降户分别迁徙到定(今河北定县)、冀(今河北冀县)、瀛(今河北河间)三州就食,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可能被柔然所杀。至此,六镇起义宣告失败。

六镇起义失败后,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河北起义。

孝昌元年(525)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领到河北就食的“六镇降户”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起义,攻陷州县,包围燕州(州治在今河北涿鹿)。此后,杜洛周又攻下了幽州、定州和瀛州。

不久,怀朔镇兵鲜于修礼等又率“六镇降户”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起义。但鲜于修礼不久被别帅元宏业所杀,修礼部将葛荣又将元宏业杀死,继续领导起义军。在葛荣的领导下,起义军大败北魏军队,葛荣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随后,葛荣杀死了杜洛周,占有了他的部众。又连续攻下殷州(州治在今河北隆尧东)、冀州、定州、瀛州和沧州,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至数十万,兵力强盛,直逼北魏京师洛阳。

武泰元年(528)八月,葛荣率军围攻相州(治所邺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北魏尔朱荣率精骑七千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大败葛荣军队。葛荣兵败被俘,押至洛阳处死。河北起义宣告失败。

此后,葛荣余部韩楼、郝长又在蓟城继续率领义军起义,最终也被尔朱荣的军队镇压下去。

早在六镇起义之初(524),关陇地区的氐、羌、胡各族人民也举兵响应,一度声势浩大,攻占州县,但于普泰元年(531)失败。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北魏王朝,加速了它的灭亡。同时,由于各族人民纷纷参加起义,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魏分东西

北魏末年,声势浩大的六镇、关陇、河北起义,强烈震撼着腐朽的北魏王朝。在起义中,一些边镇的地方势力纷纷崛起,乘机扩充势力,割据一方。其中,尔朱荣的势力最为强大。

尔朱荣是塞上北秀容川(今山西保德)的契胡族酋长,拥有部落8000余家,牛羊驼马更是不可胜数。北魏末年,尔朱荣乘各族人民起义之机,分散家财,召集军队,并与各地方豪强相勾结,势力迅速发展,兵力日盛。随着实力的增长,尔朱荣已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在其党羽并州刺史元天穆和帐下都督贺拔岳的建议下,以镇压河北起义为借口,率军一步步向洛阳逼进。

此时的北魏朝廷,孝明帝元诩已逐渐长大,而胡太后依然临朝专权。还有郑俨、徐纥等一班佞臣,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与胡太后淫乱宫闱。孝明帝敢怒不敢言,与胡太后一党产生了矛盾。孝明帝听说尔朱荣欲举兵入洛,便想借尔朱荣之手除掉奸臣,威胁太后。于是,在孝明帝的密诏下,武泰元年(528)二月,尔朱荣率兵向洛阳开进。

就在这一月,北魏朝廷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郑俨、徐纥等人与胡太后暗中勾结,毒杀了孝明帝元诩。胡太后立刚出生的皇女为帝,几天后,又改立3岁的元钊为帝。尔朱荣在进军途中,听说皇帝被杀,便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从并州领兵南下,直指洛阳。尔朱荣又与元天穆商议,准备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胡太后闻讯,十分害怕,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应对之策,她命黄门侍郎李神轨为大都督,率军拒敌。又命别将郑季明、郑先护守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上),武卫将军费穆驻守小平津(今河南孟津东北黄河上),防御尔朱荣军队。

四月,尔朱荣进军至河内(今河南沁阳),暗中派人从洛阳将长乐王元子攸接到军中。尔朱荣在渡过黄河后,正式拥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元子攸封尔朱荣为太原王,任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掌管军政大权。郑季明、郑先护听说元子攸被立为皇帝后,立刻倒戈,大开城门,迎接皇帝入城。北魏诸将相继投降尔朱荣,李神轨也率众叛逃。郑俨、徐纥见大势已去,也趁乱逃离了洛阳。

此时的洛阳城中,群臣人心动荡,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的朝廷,已然势单力孤。在尔朱荣的强大势力面前,胡太后被迫削发为尼,无奈之下率领百官到河桥迎接新皇帝元子攸入洛阳城。为了斩草除根,尔朱荣开始大开杀戒。他首先派人将胡太后和元钊投进黄河溺死。又以祭天为名,诱骗王公百官至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宣称天下大乱,孝明帝被害,完全是由于朝臣贪婪残暴、不相辅佐造成的,于是派兵将王公百官二千余人全部杀害。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史称“河阴之变”。

在血腥的大屠杀后,尔朱荣挟孝庄帝元子攸入洛阳,任用心腹,专权跋扈。永安三年(530)九月,孝庄帝与群臣密谋,趁尔朱荣入朝之机,将尔朱荣及其党羽杀死。尔朱荣虽死,尔朱氏的势力并没有彻底根除。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尔朱世隆等逃回了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拥立了北魏宗室长广王元晔为帝,并从汾州(今山西汾阳)率兵攻陷了洛阳,杀死了孝庄帝。普泰元年(531)二月,尔朱兆又废掉元晔,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北魏政局再次由尔朱氏掌控。

此时,地方上的两股武装势力正在悄然崛起,北魏的命运将在他们手中被改变。这两个人,一个叫高欢,一个叫宇文泰。

高欢,小字贺六浑,是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东)人。高欢从小生活在怀朔镇,生活习俗逐渐鲜卑化。六镇起义爆发后,高欢先投杜洛周,后投葛荣。葛荣被尔朱荣灭掉后,高欢又转而归附尔朱荣。尔朱荣十分器重高欢,遇到军事行动,经常让高欢参与谋划。尔朱荣被孝庄帝杀死后,高欢联合河北反尔朱氏的大族,控制了冀州。普泰元年(531)六月,高欢起兵声讨尔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拥立北魏宗室元朗为帝,是为安定王。永熙元年(532),高欢大败尔朱氏军队,夺取了邺城。四月,高欢率军进入洛阳,将尔朱氏所立的节闵帝元恭和先前所立的元朗杀死,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高欢自任大丞相、太师、世袭定州刺史。永熙二年(533)七月,高欢又率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平定并州,尔朱兆自杀。至此,高欢控制了日趋衰落的北魏朝廷。

宇文泰,字黑獭,是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属于匈奴南单于远属。曾经跟随其父宇文肱参加鲜于修礼的起义军,后投葛荣。葛荣失败后,又投靠尔朱荣的部下贺拔岳。贺拔岳十分赏识宇文泰,在宇文泰的协助下,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占据了关陇地区,势力逐渐发展。

孝武帝不满高欢专权,便暗中与贺拔岳联系,打算依靠贺拔岳在关陇的势力牵制高欢。

永熙三年(534)正月,高欢唆使侯莫陈悦将贺拔岳杀死,宇文泰被贺拔岳的部下推举为统帅,将侯莫陈悦击败。宇文泰又上表孝武帝,相约共扶王室。于是,孝武帝下诏以宇文泰为大都督、雍州刺史兼尚书令。不久,宇文泰又平定了秦、陇,孝武帝封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地位仅次于高欢。

在高欢的威胁下,永熙三年(534)七月,孝武帝被迫从洛阳出逃,至长安依附宇文泰。十月,高欢另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

孝武帝逃到长安后,受制于宇文泰。永熙三年(534)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至此,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孝静帝元善见和文帝元宝炬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控制。从此,一东一西两个政权又开始了对峙斗争。

东西对峙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北朝的历史进入了后期。

东魏、西魏对峙之初,高欢掌权的东魏与宇文泰掌权的西魏政权经常发生战争。东魏天平三年(536),高欢兵分三路,向西魏发起了进攻。高欢亲率主力驻屯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命军士建造了三座浮桥,准备渡过黄河。同时,派遣窦泰率步骑万余人,直趋潼关;高昂自上洛(今山西商县)包抄蓝田(今陕西蓝田)。面对高欢的三路大军,宇文泰采纳了宇文深的建议,以少量兵,从长安潜出潼关左边的小关(今陕西古潼关南侧),出其不意地击败窦泰军,俘获万余人,窦泰自杀。高欢和高昂闻讯,不得不立即撤军,宇文泰在这次小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东魏天平四年(537)八月,东西双方又发生了沙苑之战。当时,宇文泰率兵万余出潼关,攻下恒农(今河南三门峡)。高欢闻讯,率兵西征,派遣高昂率兵3万围攻恒农,企图一举攻下长安。此时,宇文泰已引兵入关。高欢亲率10万大军自蒲津渡过黄河、洛水,在许原(在洛水之南)屯驻。宇文泰率轻骑渡过渭水,在渭曲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一带,大败高欢军队,高欢乘乱逃走。沙苑一役,东魏8万余人被俘,损失惨重。沙苑之战后,宇文泰在关陇地区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高欢逐渐丧失了战略优势,东、西魏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