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制造
30047700000022

第22章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7)

2006年12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人物(PersonoftheYear)推出。这一次,《时代》把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头衔”授予在互联网上创造各种信息的每一个人——“你”。对于专业记者而言,互联网上的“你”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随着网络论坛、博客、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公民新闻业”在1990年代的美国应运而生。倡导“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新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公民新闻近十年来在两岸三地也有显着发展。香港公民新闻网站“独立媒体”(inmediahk.net)在诸多社会事件中显现出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台湾,公民媒体种类繁多,发展也最好。台湾新闻学者陈顺孝说,仅他个人使用RSS接收器订阅的公民媒体就有上百个,其报道涉及社会公益、学术文教、传播科技、媒体改造和国际动态等多个方面。在大陆,有影响的公民媒体以及公民新闻实践者也层出不穷。

在重大新闻尤其是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中,传统媒体不仅在技术上迅速采用网民习惯运用的网络技术,而且在报道中开始频繁使用网民个体采制的新闻信息。英国广播公司(BBC)创设了专门供网民上传新闻图片的渠道“Yournews,yourpictures(你的新闻,你的图片)”,只要你在新闻现场,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地方话题,无论使用照相机还是手机摄像功能,只要拍到现场照片,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传给BBC新闻部。在美国,以有线新闻网(CNN)I-Report(我报道)为代表的公共新闻大行其道,并引发众多竞争者,如美国广播公司(ABC)的i-Caught(我抓拍),福克斯(Fox)的uReport(你来报),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的FirstPerson(第一人)等等。普通民众在新闻现场拍摄的照片、摄制的录像现在被主流新闻媒体频频采用。路透新闻研究所访问学者尼科·纽曼2010年在一个研讨会上介绍,过去两年里,所有的英国媒体都已经使用用户采制工具和社交媒体。来势汹汹的公民新闻报道给传统新闻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传统新闻业会就此衰败,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吗?专业记者或者未来的专业记者们应该害怕吗?

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是,当现代技术的发展把新闻采集和发布的平台降到“人人都是记者”的水平线上时,这是否意味着新闻业将失去它神秘的外衣而土崩瓦解?崛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公民新闻”已经发展进入第三个十年,但传统新闻业并未褪色,在全球新闻信息的传播秩序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普通民众采制的新闻和图片仅仅是主流媒体一个有益的补充。即便在几乎人人手持摄像工具(包括带照相功能的手机)的今天,真正为全球观众带来现场报道和深度分析的仍然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媒体的专业记者。正如《美国新闻评论》(AmericanJournalismReview)十多年前一篇文章的题目所写,真正的问题是:“人人都是记者吗?”作者索伦贤恩认为,“新闻业是一项需要人类奋斗的事业(ahumanendeavor),判断力是这一事业最重要的工具。”而“仅仅能使用这一行业里的那些工具并不能让携带摄像机或使用计算机的任何人成为这个专业里的一员。”在谈论“传统媒体使用公民新闻”这个题目时,纽曼认为,在面对公民新闻的挑战时,传统媒体现在需要回答的问题有三个:1)怎样运用用户提交的内容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报道?2)怎样让读者参与新闻采制进程,以建立与之更为良好的关系?3)怎样使用数字网络作为自己更为有力的内容分销渠道?从这三个问题不难看出,公民新闻和新媒体是对传统新闻业的补充,新闻业面临的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公民新闻的挑战和竞争中做得更加专业。

新闻专业主义

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按照最早引介这个西方新闻学概念的中国学者郭镇之的理解,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其核心理念是客观新闻学和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学者黄旦甚至认为,新闻学对传播者的研究,基本上也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构筑起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等话语的。有研究者指出,在新闻专业主义这个概念被引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后,相关研究在过去十年里逐渐形成热潮。研究类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引介和吸收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背景、涵义、理念、基本内容以及分析其现实困境,2)考察新闻专业主义对于我国新闻业的影响与参照价值,3)针对中国新闻媒介及从业人员的现实表现对建构中国新闻业的专业主义理念进行探讨。这些研究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对专业主义的关注仅仅局限在新闻业,少数借助社会学途径对新闻专业主义展开的研讨又存在集中于职业伦理这一单一视域的缺憾,尽管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但由于没有对整个社会专业化(包括其它职业)的参照研究,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借鉴就缺乏更深入和更全面的理解。

在众多研究中,陆晔和潘忠党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分析和讨论最为经典。他们认为,新闻工作称为专业时,特指“从事新闻工作必需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有。‘专业主义’……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上述职业特征。它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他们指出西方新闻工作专业主义的五项基本原则是:1)传媒是社会公器,新闻工作服务于公众利益;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非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新闻从业者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4)他们服从事实,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们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非除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借助对香港中文大学和潘忠党的问卷数据的定量分析,学者吴飞和吴风依据黄旦研究里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威伦斯基提出的职业专业化的五个步骤,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新闻媒体采编人员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问题,但依然仅仅关注到专业主义中职业伦理道德层面,研究视野没有关涉到专业主义系统机制及整个社会机理的建设。恰如新闻专业主义的批评者所指出的,“不可能脱离‘历史’与‘关系’的眼光来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因此,厘清专业主义、专业化在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语境下的发展和变迁,有助于我们自身建构起一个更为立体、透彻的新闻专业主义,形成极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新闻专业共同体,对抗日趋严峻的政治和经济的外部控制,消解建基于高科技平台的公民新闻带来的困惑和迷思。

从工作到专业

新闻专业主义这个概念里的一个核心单词即专业(profession),与其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单词:工作/职业(occupation)。工作通常是指一种谋生的手段,即工作者出售自己的劳动或凭借某种技能提供服务以换取收入。按工作所需的伦理道德划分,可以分为诚实的工作和非诚实的工作,比如开出租车和盗窃;按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划分,可以分为无技术(知识)含量的工作,如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棒棒(即挑夫),需要一定技艺(知识)的工作,如电工、公交车驾驶员,和高技术(知识)含量的工作,如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社会学认为,任何社会分工最初产生的都只是工作(occupation),只有经过逐渐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意识与品格,工作才能称得上专业(profession)。

从工作到专业是一个漫长而且复杂的演进过程,需要满足或实现多个社会条件才能最终形成一种专业。那么,一项工作要成为专业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一般认为,专业人士1)要有执照,2)有专业理论体系作为支撑,3)必须修习规定的课程,4)能在本领域内具有独占性,5)可以成为独立的咨询人士,具有“职业自治(professionalautonomy)”,6)服务于客户,7)参加专业组织,8)社会地位高,具有高收入。这些条件和要求,不要说处于社会底层的棒棒达不到,即便对于新闻行业的大多数记者来说,也是难以实现的。但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新闻专业主义这个概念的热衷程度来看,新闻从业者是非常希望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成为专业的。一方面,专业化能使新闻业具有更高的社会认同,获得更好的社会评价,因此,只有那些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意识与品格且对新闻职业具有较高认同度的专业新闻工作者才能被称为“记者”或“报人”;另一方面,在中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中,“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实践将起到重构媒介和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改变新闻从业者群体结构的重要作用。

专业化的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