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48

第48章 壮文实用显功能

1980年6月25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在桂发(1980)54号文件中发出“自治区党委关于恢复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的通知”,1982年2月2日国家民委在(82)民文字第43号中发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关于壮文方案修改意见的报告》的批示”,被中断了十多年的壮文推行工作得以恢复。自那时以来,壮文在农民学科技、广播宣传、翻译党代会全国人代会及领袖选集、新闻出版、文学创作、古籍整理、收集民间文学、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等实用领域中都显示出它的功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而其中的一个亮点,是自上世纪末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区民语委)面对基层的普通壮族群众,在壮文的农村实用上下工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不是壮文有没有用,而是我们用不用它,是否用对了地方。就使用的角度而言,文字是一种工具,一种交际的工具,沟通信息的工具,积累生产技术资源的工具,凡是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显出其功能。古代战争使用的是冷兵器,其效用如何,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显示出来。当平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则千里马有类驽马,越王剑沦为礼器。文字也是如此,其功能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够体现,广西语委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1999年11月到2000年元月,区语委在贵港市的覃塘区蒙公乡、武宣县的新龙乡和横县的灵竹乡举办第一期农民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参加三个班的人数虽然只有142人,却是壮文推行的新起点。这三个班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学员女多于男,蒙公班男女比例为6:31;新龙班的男女比例为11:41;灵竹班男女比例为11:42。

也就是说,男学员仅占19.7%,女学员占了80.3%。2000年的第二期一共在环江、贵港、武宣、平果四县办了四个班;2001年的第三期在马山、武宣、环江开办了三个班;2002年的第四期在环江、柳城办了两个班;2003年第五期在柳城、都安办了两个班;2004年第六期在都安、柳城、大新办了三个班;2005年第七期在都安、马山、靖西、宁明、凭祥办了五个班,除了2002年柳城县洛崖班男多于女(38:12)以外,22个班中有21个是女多于男。其中2004年都安澄江乡50名学员全部都是女的。总计1000学员里,男学员239人,占23.9%,女学员761人,占76.1%。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呢?第一,说明壮族地区有的旧思想意识仍然浓厚,女孩子上学的机会仍然偏少。毛主席曾尖锐地抨击旧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那时妇女“无才便是德”,被排除了受教育的机会,这些旧观念几十年来受到很大冲击,但完全退出我们的生活为时尚早。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如果妇女仍然得不到平等的教育机会,那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第二,说明壮族妇女对文化有着追求的热情,他们并不甘心当文盲半文盲。在科学种养时代,她们渴求学习文化,学习种养科学知识,渴求通过文字了解外部世界。当青壮年男子纷纷出外打工,把农活丢给她们的时候,她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也懂得文盲不能种好田、养好禽畜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理解她们的处境和要求,那么,我们高谈阔论实现现代化跟“亩产13万斤”的新闻就挨近了。第三,说明在广大壮族妇女中存在文字真空半真空地带。这部分(也许是相当一部分)文盲、半文盲妇女,有的既不懂汉语,也不懂汉文;有的懂一点,但还达不到顺畅吸收科技的要求。要她们去学汉语文并达到顺畅运用于吸收汉文中的科学技术,是极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对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壮文产生如此大的热情。统计表明,培训班总的结业率为98.9%,即1000人里只有11人未坚持到底,其中男学员7人,女学员4人,女学员的巩固率为99.45%,男学员为96.796,女学员高于男学员。第四,说明农村中仍坚持在生产第一线的主要是妇女。她们的文盲率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如果在生产第一线的多是文盲或半文盲,那么,要根本改变壮族地区农村的面貌是不可能的。文盲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第五,从所办的班次分布来看,南北两个方言都有,而且巩固率都差不多,这说明,《壮文方案》对壮族地区是普遍适用的。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既有贵港、横县、凭祥、平果这样经济相对较好的县市,也有都安、马山、环江、靖西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县。这说明,壮文对壮族地区的广大农村,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贵港市先后办的两个班,结业率都达到100%,其中第二期的一个班,58人当中男20人,女38人,比例比较均匀,说明即使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也仍有壮文发展的空间。马山经济相对滞后,农村尤其需要科技,所办的三个班(2006年一个班),每班50人,结业率都达到100%。

试验的数字表明,壮文对壮族农村的适应性,是不容置疑的。从1999年开始,区民语委先后在广西壮文学校、柳城县、上林县、田东县举办了五期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其中广西壮文学校的两个班,一个是全区性的,另一个是南部方言的,都取得了成功。学员学习极其认真,从此他们有了一种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得心应手的文字符号,再不担心自己的作品从嘴边流失了。有了这种武器,他们便可以进入文字创作,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推敲。和科技培训班相反,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的男学员多于女学员,占了三分之二强。壮文是壮族歌手、歌师、歌王最渴求的工具,它们比古壮字准确方便,也便于传播。许多歌手、歌师都来不及等待民语委的培训班,自己就学了壮文。壮文在这个领域里,普遍受到欢迎,是歌手、歌师们的珍爱之物。而民歌这一领域,也就成了壮文的生根的重要阵地。壮文将与壮族民歌同在。这类培训班的举办表明,区民语委看准了壮文可以尽情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领域。历史上,壮族民间韵体文学作品随时产生,大量产生,可惜的是大量自生自灭,大量流失,保存下来的万不及一。古壮字保存的多限于长篇叙事诗,散歌流失最为严重,仅《粤风》留下乾隆年间的37首作品,几如凤毛麟角。汇集成为套歌,才留下凌云排歌等少量篇章。这对于壮族文化的流传,损失难以估量。而古壮字长诗因不同方言土语解读困难,严重影响地区间流传。现在有了全民族统一的壮文,壮族韵文作品的记录、创作、加工、传播的各种矛盾,迎刃而解。

当今全世界正掀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潮,联合国还为此制定了文件。

作为传统口头传承的民歌,被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世界各国和我国各民族都在奋力保护民歌这份遗产。在这种情势下,壮文正可以发挥记录、创作、传承的功能,从而使“歌海”得以充实和延续。用壮语文给影片配音,上世纪50、60年代即已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惜后来停止了,直到近年才得以恢复。2001年以来,区民语委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选择群众所需要的故事片和科技片译为壮文,然后进行配音,送到乡下,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几年里给9个县放映了1566场次,观众达75.26万人次。民族语文科技电影下乡的成功,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首先,区民语委和各电影发行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将配音电影下乡,这本身看似简单,实际体现了对民情的了解,对普通壮族群众的关怀,工作重心的下移,也就是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

第二,从看电影观众的踊跃程度来看,广大壮族乡村迫切需要了解外部世界,沟通与外部的信息交流,特别是吸取与壮族地区相适应的科学技术。

针对这种需求,民语委特意安排每场放映一部爱国主义影片,一至二部科教片。影片如《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重装警察》《闪闪的红星》《新的甜蜜事业》《冲出亚马逊》《荔枝红了》等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富有教育意义。文学艺术最大的功能,在于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们从中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这些影片无疑达到了目的。

所选择的科教片,与壮乡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如《生态农业》《水稻抛秧》《网箱养鱼》《懒汉养猪法》《乌鸡饲养技术》《水稻早育秧》《农村安全用电》《保健与优生》《养鸡疾病防治法》《骗术的真相》等等,对壮族农村都非常适用。第三,满足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要求。人们要从文学艺术作品当中得到美感,首先要听懂看懂。我们的影视作品,都是用汉语文创作的,但文学艺术作品一般又不完全是用教材或报纸上那种书面语创作,其中常有方言土语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法,有各地的俚语、俗语、谚语、格言、熟语、成语、术语、古语词、略语、特定词组和明喻、暗喻、隐喻、双关、婉转、摹状、借代等众多表达法,加上语速很快,不说半文盲,就是中学生也未必都懂。正因为如此,壮族地区乡村农家的电视常有闲着的,蒙上灰尘。现在区民语委将壮族群众不容易理解的汉语转换成为壮人容易接受的信号——壮语文,自然受到欢迎。田阳最多场次观众达2500人,靖西最多场次分别是3200、3400、6700、7600人,说明壮族群众对自己能听懂看懂的影视抱有很高的热情。人们看用自己语言配音的电影,有一种新奇感、亲切感、平易感和满足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开发了智力。区语委试验的成功,是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各县相关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如在各县开办的学壮文学科技培训班,各县民语办或主管部门都积极配合,跑前跑后,主管的县领导亲自到场,提出要求,检查督促,保证了各班次的成功。现在的问题是,下步怎么办?首先,目前限于人力物力财力,仅能开办科技班、歌手班,其他领域的班次,如文秘班、壮医班、广播班、文艺创作班、基层宣传班、古籍班、城管班,等等,还办不办?这里涉及到不同部门的配合问题,更涉及到经费问题。这些经费从短期内看是增加了开支,但从长远看,必有回报。从推进壮族地区乡村发展的战略来看,这些班次也是应当开办的,其效果也不会比已经开办的班次差。再就是壮族人口众多,需要办班的对象少说也有六七百万,科技班每年只能培训100-200人左右,民语委就已经疲惫。这样办下去,就算100万人,也得培训几百年,壮族如何发展?当此《壮文方案》通过50周年之际,应当慎重研究如何推广,单靠区民语委一家,是难以承受的。而且也不能老是试验下去,试验的目的在于推广。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多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协调步骤,分期分批推广,将壮族地区的文字真空半真空地带填补,让壮族人的汉文、壮文两个信息渠道畅通,吸收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种养技术,以促进壮族广大乡村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