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高层领导学读书
29395000000024

第24章 杨尚昆:该精读的精读、该速读的速读

杨尚昆在读书。

2007年7月,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将父亲生前所藏四五万卷图书分批捐出,首批6751册已空运至重庆图书馆,并选定了图书馆三层一块四百多平米的空间做“杨尚昆赠书阅览室”,完成了父亲生前未了的一大心愿……

读到这里,您一定会问,杨尚昆藏书几万卷,他是怎么看完的?他消化得了么?

杨尚昆为什么能够看完几万卷书?

杨尚昆一生钟爱读书,小说名著被他视为好友知音,他与它们对话,从它们身上取经,获取力量。在他青少年时代,他就立志要做“新社会的催生者”,为此他读了大量的书籍,以丰富学识,开拓视野。在他生命中最灰暗的时刻,正是那些泛黄残损的线装本陪在他身边,与他一起挺过。“文革”结束后,当杨尚昆一家终于得到一个安稳的栖身之所时,杨尚昆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安排家中米面菜粮的事宜,二是请人做书橱和写字台,他要让自己的书也找到栖身之所,并且容不得半点拖延。读书,在他生命中是与吃饭同等重要的事情。

对于杨尚昆藏书几万卷,有人问道,这么多书,他看得完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找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精读与速读。他很清楚哪些书需要自己多费些时间与精力,哪些书只翻翻即可。

对于政治类书籍,如《列宁全集》,杨尚昆每次读都会做批注。在《列宁选集》第四卷的第399页就留有他的一段话:“历史告诫我们:任何一个重大问题,任何一次革命,都只能用一系列战争来解决,这个教训我们不能忘记。”而对于一些文艺类书籍,他则会采取一目十行的速读法,只看精要,不论情节。正像杨绍明回忆父亲时说的:“他每个晚上都看书,一晚上可以读两本小说……”而且杨尚昆看书时常将好几本书放在手边,这本看累了看那本,交替着看,花镜一上眼,没两三个小时是摘不下来的。

在读《邓小平文选》这样的作品时,杨尚昆还会写下自己的体会,比如通过读《邓小平文选》,他感受到“邓小平思想”的重要性,体会并认同《文选》中反映的邓小平那种革命的胆略和求实的精神。这为他最终走上国家主席的位置,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地基。

与毛泽东的一笔“交易”

在为重庆图书馆捐赠的图书中,最为珍贵的当属二十四史和装载二十四史的“七巧板”书柜。因为这个书柜和这套二十四史最初的主人并非杨尚昆,而是毛泽东。这是两位读书人在谈笑间完成的一次“交易”——杨尚昆喜欢逛书摊,一次,他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个大书柜,打开书柜,里面装的是他心仪已久的《二十四史》,一个书生无意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书,就像家长找到了失散已久的儿女,心中定然兴奋无比,于是二话不说,拍板买下。不久后,同样爱读书的毛泽东得知了这个消息。一次,杨尚昆去毛泽东那里批文件,毛泽东问:“听说你买了《二十四史》?”杨尚昆说:“是啊,我买了一套很大的。”爱书如命的毛泽东一听这话,心里被挠得痒痒的,于是没多久就托人告诉杨尚昆,希望拿自己手中的一套《二十四史》与他交换。对毛泽东崇敬有加的杨尚昆听了立刻就答应了。所以,如今重庆图书馆里收藏的这套光绪十年甲申仲春(1884),由上海同文书局用石影所印《二十四史》,实际上是经过两位伟人收藏的读本,纪念意义远胜书本本身的意义。

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杨尚昆不仅自己读书,也教孩子读书学史。“我是学的历史专业,是父亲帮我定的。”杨绍明说,父亲认为只要学好了历史,不但不愁工作,还可增长智慧。而从毛杨两位领导人对史学读本的重视,也可从侧面看出通晓历史对现世的参考价值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巨大作用。

政治家以文学魅力征服文学青年

杨尚昆看过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尤其是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像《高尔基传》、《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他都看过并做过笔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杨尚昆在孜孜不倦地与书本“死磕”中,树立了自己的文学观,对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上面提到,杨尚昆在临汾新家定居时,托人做了书橱和写字台。书橱做好后,下一个任务就是装书了。当时,杨绍明的学生——一个喜欢文学的同学,来帮忙装书,当他把装书的大纸箱子搬到书房,一个一个地打开后,傻眼了,书真多哇!有很多甚至是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好书!即便在分好类的情况下,装这些书上架,花费了这个小伙子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装满了四个大书橱,最后剩两箱生活类书籍,实在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处了,只好将书脊冲外摞在书橱旁边。

之后,小伙子开始与杨尚昆聊起了文学话题。

“杨伯伯,您的书真多哇!”

“这还不是全部,还有好多没退回来。这些年,我们的工资一多半就用在买书上了,这些书就是我们家最主要的财产了。”

“您也看当代小说?”小伙子指了指书橱外摆放着的那些用报纸包了书皮的现代小说。

“被关在北京时读了一些。那时每月发25元钱,除留够党费,剩余的全让看守的哨兵帮我买书了。”

“这些新出版的小说你都读过吗?”

“大部分都读过,不过觉着没多大意思。有写工人的,有些农村的,但就是犯一个通病——缺乏生活、艺术上的真实。不过话说回来,若不是有这些毛病,也出版发行不了哟!”

真想不到杨尚昆对文学有如此透彻的了解,小伙子为能与杨尚昆一起畅聊文学而高兴,他赶紧给杨尚昆搬过椅子,又跑进里屋拿出茶水香烟,蹲在杨尚昆膝下,恭听一个政治家的文学观点。一番理论过后,杨尚昆就搬起凳子回屋了。小伙子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本以为杨尚昆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绝未想到他在文学领域也有如此渊源的学识和精妙的见解,愈发崇拜起了杨尚昆。

杨尚昆之所以能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有过人的见解,关键在于他读书多,而且会巧读书。

前文谈到,杨尚昆很重视精读,对于重要的图书,他采用精读的方法。而对于一般的小说(他酷爱小说),则采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透露说:杨主席爱小说,但是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忙,他是晚上洗澡以后,睡觉前,读一本厚厚的新的文学小说。旧的文学小说在莫斯科时已经读过,因此浏览一下就可以。新的书也是一夜一本就看完了,他一目十行,他每天在毛主席身边处理很多的机要文件有这个能力,这是他的文化积淀比我们这辈深入很多,是我们不可比拟的,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快速阅读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而是以字词构成的组、行、块为认读单位,进行整体阅读,一目多行、十行,甚至不讲页码顺序地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快速扫描,就是“快速阅读”。

除了杨尚昆读书常常用速读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也“习惯于一目十行、一目二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页的意思”。

台湾作家李敖把一目十行或者一目二十行视为读书的一个“重要窍门”,主张“书一打开就抓到重要的部分,要抓到关键字”。法国前总统蓬皮杜读书也是一页书瞄了两眼就翻过去,别人刚看一半他已经全部看完。

速读是有科学的生理基础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的方式阅读时,则不但调动了左脑,也充分发挥了右脑的功能,所以“速读”又有“全脑速读”的美称。实践也告诉我们,细嚼慢咽地精读固然利于理解,却不利于记忆。其原因在于精读的节奏过于缓慢,与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不协调、不匹配,反而影响记忆。而快速阅读却正好相反。所以,经严格、科学、系统训练,掌握了速读技能的人,往往能以超过常人数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阅读,而且获得极高的阅读质量。

所以,我们读书不可全部精读,也不可全部速读,而是应该学习杨尚昆,该精读的精读,该速读的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