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高层领导学读书
29395000000022

第22章 彭德怀:“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

彭德怀元帅被毛泽东誉为共产党内的“猛张飞”,并赋诗赞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人们大多只知道他性格刚烈,作战勇猛,是一名难得的悍将,但鲜为人知的是,彭德怀还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在逆境中不消沉,而是抓住机会认真读书,深入学习。

1959年,当他在庐山会议上因“万言书”获罪而被罢官后,他从中南海的住处搬了出来。在清理东西时,他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并掷地有声地说道:“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都不能丢。”接着,他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被派往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曾经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

打仗闲暇不忘读书

1955年,彭德怀(右)与刘少奇参观海军演习。

彭德怀元帅是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共产党内的元老。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北伐失败后,他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与滕代远、黄公略等率领所部举行平江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湘鄂赣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后率领该军主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第四军会师。从此,他南征北战,打了无数的仗,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将领,在1953年的授衔中,被授予元帅军衔,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朱德总司令。

就是这样一位长年催马扬鞭的元帅,被称作党内张飞的粗人,却是一个嗜书如命之人。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这里的“孔夫子”,就是书籍的代名词。

彭德怀元帅出身于贫民家庭,早年虽上过一段时间私塾,但不久就因贫困辍学。私塾虽然上不起了,但彭德怀并没有放弃读书。他13岁便到煤窑做工,但闲暇时不忘读书,在苦难中形成了倔强的性格和勇于反抗的个性。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都是书不离身。

井冈山时期,尽管彭德怀有很多事要处理,有很多仗要打,但只要能搜罗到的军事和政治书籍,他总要随身带上,挤时间精心阅读,有时在战斗间隙也会拿出来翻翻。他曾对通信员张洪远说:“没有文化干什么都难,等于睁眼瞎。我们天天打仗,不懂的事问不到先生,只有想办法多读些书,不懂就问书本。”

有一次,毛泽东寄给彭德怀一本书,即列宁的《两个策略》一书。毛泽东还在上边用铅笔写道:“此书要在大革命时读着,就不会犯错误。”随后,彭德怀又收到毛泽东寄的一本书,即列宁的《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毛泽东在上面还写了几句话:“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彭德怀说:“前一本我在当时还不易看懂,后一本比较易看懂些。这两本书,一直带到陕北吴起镇,我随主席先去甘泉十五军团处,某同志清文件时把它烧了,我当时真痛惜不已。”当时,彭德怀对第一本书看不大懂。相比较,第二本比较容易看。这两本书,彭德怀都如饥似渴地看了数遍。

后来,他撰写的《关于平江暴动前后情况和经验教训》等著作,对建设农村根据地、运动战原则等问题作了深刻的理论探索。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担任任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副总指挥。1940年,由他组织发动的百团大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关于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几个具体问题》等论著,就如何坚持持久抗战、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在西北战场上指挥部队连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丰富发展了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思想。其间,他撰写的《关于陕北九个月作战的基本总结》、《关于作战方针和军队建设》等著作,系统论述了建军、作战等问题。能写出这样一系列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章,与彭德怀坚持在逆境中读书是分不开的。

“庐山会议”后:暂别世间事,只读圣贤书

1959年,正是“浮夸风”最为盛行的一年,彭德怀元帅回到故乡,他看到在虚假的统计数字下,群众却是饥饿浮肿,一度难过得热泪盈眶。他铁骨铮铮,刚直不阿,决定向中央直陈“浮夸风”对人民生活的恶劣影响。他把一位老红军赠的诗修改了一下,拿来对“大炼钢铁”提出了尖锐批评——“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的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尽管一些老友已提醒他“言多必失”,但他一直重复的一句话就是:“说大话,说假话,一害自己,二害国家,没有一点好处。今后须特别注意实事求是,不要虚假。只有讲真话,对一切事物采取老实态度,才主动而不被动。”

在这一年的“庐山会议”上,他因写了一封被后世称作“万言书”的意见书而获罪,继而被罢官。

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的所谓的“对马列主义基础的许多学说……根本不太懂”的批评深深触动了彭德怀。于是,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请允许我学习或离开北京到人民公社去,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劳动,以便在劳动人民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思想改造。”对此,毛泽东和彭德怀通了电话,并在信上批示:“德怀同志在对于他自己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分配的建议,我认为基本上是适当的。读几年书极好。年纪大了,不宜参加体力劳动,每年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和农村去做参观和调查研究工作,则是很好的。此事中央将同德怀同志商量,做出适当决定”。22510月13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同彭德怀谈话时,毛泽东又问彭德怀:“准备怎么学习?”彭德怀的回答是:“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吴家花园离中央党校近,希望在中央党校参加学习,学习四年。”毛泽东听后表示同意,并责成彭真、杨尚昆具体安排。他还建议:“不要学那么长时间,两年就够了。”彭德怀点头说:“同意。”

就这样,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的住所,前往京郊的吴家花园。当要告别住了七年的住所时,他对参谋景希珍说:“我给主席写信了,请求去当农民,边学习边劳动。”“主席的批示对我很关心,我们毕竟在一块三十多年了,他还是不会忘记我的。不过我想,虽然主席和其他同志并没有让我搬出中南海的意思,可我也不能不考虑,我现在已经没有工作了,读书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住在这儿给主席、总理他们添麻烦。你去和管理科说一下,我也给尚昆同志写封信,让他们给我在外面找个地方住,也好安下心来读书啊!”

他让工作人员将他的元帅礼服、狐皮大衣、地毯、名家字画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都不能丢。”当景希珍把装了一车的物品送交管理科后又返回来时,只见彭德怀正在翻腾他们偷偷给他留下的几箱东西。他把几件好衣服拽了出来,把一些布置新居用的装饰品也都翻了出来,仅留下他认为最需要最宝贵的一大堆书籍。警卫参谋照他的话办,把他长期收藏的二十多箱书,现代的、古代的,平装的、线装的,都搬到北京郊区的吴家花园新居。他的家就像个书屋:桌上、床上、柜子里、箱子里,到处都是书。那时,读书和劳动,成了他的主要乐趣。他说:“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他把孔夫子作为书的代名词。当他读到称心之作,常拿起书本,举在空中,自言自语地喊:“好!好!对极了,我拥护!”

在赋闲京郊吴家花园的那段日子里,彭德怀的精神是苦闷的,他一方面崇敬老战友毛泽东,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为了排除这些苦闷,他干脆不去想它,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一些哲学书,并大量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著作,如杨献珍所著的《什么是唯物主义》,艾思奇所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苏联科学院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并作了大量的眉批和心得体会。例如,在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分析唯心主义的段落旁,彭德怀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们如果把认识加以片面夸大,认为只要主观意识就可以创造出奇迹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就不能不在具体事物中滑进唯心主义的泥坑里。”

这些书籍,不仅充实了彭德怀元帅的理论基础,同时他针对当时国家的状况,分析研究问题,力求找出解释和解决的方法。

“文革”中: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

1965年,彭德怀元帅被派往西南三线工作。临行前,毛泽东提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小礼堂召开了一个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特意讲道:彭德怀同志去西南,这是党的决定。我过去反对彭德怀同志是积极的,现在要支持他工作也是诚心诚意的。对老彭的看法应当一分为二,我自己也是这样。在立三路线时,三军团的干部反对过赣江,彭德怀说要过赣江,一言为定,即过了赣江。在粉碎蒋介石的一、二、三次“围剿”时,我们合作得很好。反革命的“富田事变”,写出了三封挑拨离间的假信,送给朱德、彭德怀和黄公略三人,彭德怀立即派专人将此信送来。三军团前委还开了会,发表了宣言,反对“富田事变”。这件事处理得好。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也是坚定的。解放战争,他在西北战场的成绩是显著的,那么一点军队,打败国民党胡宗南那样强大的军队,这件事使我经常想起来,在我的选集上还保存着他的名字。为什么一个人犯了错误,一定要否定一切呢?

毛泽东的发言,让受尽冤屈的彭德怀沉浸在多年不曾有过的快慰和惬意中,他跃跃欲试,想在有生之年再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工作。在前往西南的途中,他又把从中南海带出的那二十多箱书带在了身边。一到成都,彭德怀就积极投入了新的工作之中,又是听汇报,又是亲临各地视察,忙得不亦乐乎。可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彭德怀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首当其冲,又一次受到了冲击。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曾经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此后,彭德怀身陷囹圄,在狱中,他一直坚持看书,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还常写信给侄女彭梅魁,让她代购书籍。

彭德怀一生打仗无数,也读书无数,并且读得十分认真,读过的书大多都加满了批注。可遗憾的是,彭德怀当时所作的大量摘记和学习心得及带有大量眉批的书籍,都在1975年被付之一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