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海洋生物
29384700000017

第17章 海洋底栖生物—海洋底部的精彩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是栖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这类生物自潮间带到水深万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渊带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底栖植物种数很少,但底栖动物种类繁多、构造多样。

海洋底栖植物包括几乎全部大型藻类,例如海带、石莼、紫菜等,以及海草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它们大多固着于底表,主要分布在透光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有些种类,如红藻类的海萝和红树,可以生活在潮上带,退潮后能长时间经受太阳的酷晒。另外,还包括浒苔、水云等附着于物体或船底的种类。海洋底栖动物包括海洋动物的大多数门类。有埋栖于底内的多种蛤类、梭子蟹、蝉蟹等,穴居于底内管道中的美人虾、多种蟹、多毛类、肠鳃类等,上述两类统称为底内动物。有固着或附生于岩礁、坚硬物体和沉积物表面的海绵动物和苔藓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类和水螅虫类,软体动物的牡蛎、贻贝、扇贝、金蛤等,以及匍匐爬行于基底表面的螺类、海星、寄居蟹等,这两类统称为底上动物。另外,还有一些能在近底的水层中游动,但又常沉降于海底上活动的对虾类、鲽形类等动物,称为游泳性底栖动物。

20世纪60年代以前,海洋底栖动物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型底栖生物。60年代以来,对沿岸和沉积物颗粒间生存的大量小型底栖生物和微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受到重视,包括底栖的海洋原生动物、海洋线虫类、海洋甲壳动物的猛水蚤类和介形虫类、原环虫类,以及稀见门类的腹毛动物、缓步动物、颚口类,和一些小型多毛类、纽虫类、腹足类、腕足类、棘皮动物等。它们的数量很大,个体虽小,但其总生物量却几乎与大型底栖动物相等。它们的世代寿命较短,产量与生物量的比率显著地高于大型底栖动物。它们在一定海域是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海洋食物链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1.海洋底栖生物的营养类型

(1)自养型。海洋底栖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为自身提供营养,是生产者,为自养型生物。

(2)异养型。海洋底栖动物绝大多数是消费者,为异养型生物;动物群落的成员,有的能进行化合作用,在无阳光和缺氧的条件下,与自养细菌共生,以无机物为生。

底栖动物按食性和方式还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滤食性动物,也称悬浮食性动物。它们依靠各种过滤器官滤取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碎屑或微小生物,如许多双壳类通过出入水管系统形成水流,以体内黏液膜获取食物;甲壳类用肢体活动吸入海水,以附肢刚毛网滤取食物颗粒。

(2)沉积食性动物。它们吞食沉积物,在消化道内摄取其中的有机物质,如芋参、心形海胆。多数种是无选择地吞食海底沉积,少数种则是有选择地摄食。

(3)肉食性动物。它们捕食小型动物和动物幼体,如对虾、龙虾、海葵和鲽形鱼类等。浅海、深海中都有其代表,它们都有较强壮的捕食器官。深海种还常借发光来诱捕食物。

(4)寄生性动物。它们吸取寄主体内的营养,多缺乏捕食器官。在海洋底栖动物中,以前3类食性和方式为主。

2.海洋底栖生物对人类的意义

海洋底栖生物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底栖生物可供食用,是渔业采捕或养殖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虾蟹类、双壳类、鲆鲽类和各种经济海藻等。全世界海洋每年约生产300多万吨虾蟹和数量稍少的贝类。中国的海岸带和浅海区的经济底栖生物有相当大的产量,如黄海的对虾年产几万吨,梭子蟹年产几万吨,毛蚶、蛤仔、文蚶、四角蛤蜊和牡蛎每年产十多万吨。虾、蟹、贝类和海带、紫菜等还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70年代以来海水养殖生产发展很快。

更多的底栖生物是经济鱼类、虾类的天然饵料,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其数量的多少影响着经济鱼、虾资源的数量和渔业的发展。不少底栖生物是提取药物的原料,如柳珊瑚类中可提取前列腺素,鲍、珍珠、海人草等是传统的中药原料。

当然,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海洋底栖生物除了给人类带来很多利益外,也会带来一些危害。许多底栖生物是经济鱼、虾、贝、藻的病敌害生物,一些污着和钻孔生物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