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29377200000014

第14章 历法·节气(7)

大雪每年阴历十一月、阳历12月7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大雪”节气开始。所谓“大雪”,一般指降雪强度较大的雪。我国气象上规定:(1)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2)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5毫米的雪,皆称为“大雪”。按照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来说,每年冬季“小雪”后,农历“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所以,古时候人们将这种认识列入了农业“二十四节气”,继“小雪”之后,为“大雪”节气。

鹖不鸣鹖,为鸟名,雉类。据古籍《山海经·中山经》里记载:“烽诸之山……其鸟多鹖。”学者张揖注释云:“鹖似雉,斗死不却。”不仅如此,《禽经》里还指出,“鹖,毅鸟也,似雉而大,有毛角,斗死方休。”所以,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将“鹖”别称为“勇士”的冠名,并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冬季“大雪”节气一候的“候应”,因为每年到“大雪”节气“鹖”就不鸣了,说明它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礼记·月令》里记载曰:“(仲冬之月)冰益壮,地始圻,鹖不鸣。”

虎始交虎,分布亚洲,北至西伯利亚,南抵印度尼西亚。我国有东北虎和华南虎。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它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亦比较突出,即每年冬季阴历十一月“大雪”节气,虎才开始交配。按照古人的话来说,叫做“虎始交”,其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大雪”节气二候的“候应”。

荔挺出“荔挺”,即“荔枝”,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每年到冬季,植物中的“百草”一般到“大雪”节气都枯萎了。但是,“荔挺”却与众草格外不一样,每年到“大雪”节气时,它却“挺出”生长,显然其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所以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大雪”节气三候的“候应”,归纳为“荔挺出”。

对“大雪”节气及其“候应”,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亦作了解释,原文为:

小雪后十五日,斗柄指壬,为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一候,鹖鸥不鸣。禽经曰:鹖,毅鸟也,似雉而大,有毛角,斗死方休。古人取为勇士冠名,可知矣。汉书音义亦然。埤云:黄黑色,故名为褐。据此本阳鸟感六阴之极不鸣矣。若郭濮方言,似鸡,冬无毛,昼夜鸣,即寒号虫。陈皓与方氏亦日求旦之鸟,皆非也。夜即鸣,何谓不鸣耳。丹铅余录作雁,亦恐不然。淮南子作鸦鸥。诗注作渴旦。二候,虎始交。虎,猛兽,故本草日能辟恶魅,今感阳气益甚也,故相与而交。三候,荔挺出。荔,本草谓之螽,实焉薤也。郑康成、蔡邕、高诱皆云马薤,况说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与本草同。但陈滞注为香草,附和者即以为寒陵香,殊不知寒陵香自生于三月也。

“冬至”节气与“候应”——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冬至每年农历十一月阳历12月22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冬至”节气开始。每年到“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密切结合农业生产来说,每年到“冬至”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等工作外,还应注意保护耕畜安全过冬。

其实,我国早在春秋时代,科学家就已经开始用土圭(古观测仪器)对日影(古时称“日景”)长短的变化进行观测,发现一年365天里,总有一天白昼最短夜间最长。所以,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就将这天称为“短至”,或曰“日至”,或曰“日南至”,即今称的“冬至”。古籍名著《左传》里对“日南至”有两次记载:一次是在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一次是在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西晋学者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里对“日南至”突出的特征作了说明:“冬至之日,日南极。”所以,人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日南至”,即今称的“冬至”,密切结合农业“二十四节气”的需要,被列人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冬季“大雪”后的节气。

蚯蚓结蚯蚓通称“地龙”,俗称“蛐蟮”,其生活习性以带有机物的土壤为食。蚯蚓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其对于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作家禽或鱼类的食饵。中医学上以其全虫入药,性寒、味咸,功能为清热、定惊、利尿等。

古籍名著《淮南子》里将“蚯蚓”写作“邱螾”。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蚯蚓”有这样的认识:“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蟮,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其意思是:每年到“立夏”节气,天气开始渐渐炎热,地温亦随之渐渐升高,生在泥土中的蚯蚓就会渐渐开始从土壤中钻到地面上来。每年冬季“冬至”节气,“天阴寒极之时(指‘冬至’之时),蚯蚓交结而如绳也。”所以,古时候人们将这种认识归纳叫做“蚯蚓结”,作为冬季“冬至”节气一候的“候应”。

麋角解所谓“麇”,是兽类鹿中的一种,有麝、麂、獐、扈、麇鹿、马鹿、水鹿、驼鹿、白唇鹿、梅花鹿等。

兽类中的麋,不仅在许多方面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而且它对自然气候规律性的变化,特别是对节气性变化的反应亦比较突出:每年到“冬至”节气,“麋鹿”就会“角解”。所以,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将其归纳为“麋角解”,作为“冬至”二候的“候应”。

水泉动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自然界中的“泉水”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亦比较突出:每年从“立冬”节气出现“水始冰”之后,经过“小雪”、“大雪”,直至“冬至”,天气已经相当寒冷了,然而自然界中的“泉水”仍然流动不结冰。所以,古时候人们将冬季泉水仍然流动不结冰的现象列入了“七十二候”,叫做“水泉动”,作为“冬至”节气三候的“候应”了。

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对“冬至”节气及其“候应”亦作解释,原文为:

大雪后十五日,斗柄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一候,蚯蚓结。天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二候,麋角解,说见鹿角解下。三候,水泉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

“小寒”节气与“候应”——雁北乡·鹊始巢·雉鸲

时间正值

农历十二月·亦俗称“腊月”

小寒每年冬季农历12月,阳历1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小寒”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严寒时期。

所谓“寒”,就是指“寒气”,与“暑气”恰恰相反。“寒气”指每年到农历十二月、阳历1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四季中相当寒冷的时期。

其实,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这一季节的规律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用古时人们的话来说叫做:每年到农历十二月节(指节气),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月半则大矣,故云“大寒”。所以,古时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结合农业“二十四节气”上的需要,将“小寒”的这种自然现象列入了农业“二十四节气”,作为“冬至”后的节气。

雁北乡大雁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古时候人们叫做大雁“热归塞北,寒来江南。”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写到:“雁北乡,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所以,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归纳为“雁北乡”,作为“小寒”节气一候的“候应”。

鹊始巢鸟类中的“鹊”,亦称作“喜鹊”。是我国分布极广的一种留鸟。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渐渐形成了一个生活习俗,就是在人们以鹊噪为“喜兆”。学者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灵鹊报喜》里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

喜鹊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特别是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每年冬天,多刮寒冷的北风,此时喜鹊本能地将在树上搭的巢窝门留在南面,向阳,故云“鹊知所向”。用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解释来说就是:每年到冬季阴历十二月,“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大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所以,古时候人们将喜鹊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归纳叫做“鹊始巢”,列入“七十二候”,作为“小寒”节气二候的“候应”。

雉鸲鸟类中的“雉”,俗名“山鸡”或“野鸡”等。雄者,羽毛华丽,颈下有一显著白色的环纹;雌者,与雄相比较,体型较小,尾毛也较短。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雉”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到“小寒”节气,“雉”是雄雌同鸣。用古时候人们的解释来说,就是:“雉雏,雉,文明禽,阳鸟也。锨,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所以,古时候人们将鸟类中的“雉”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归纳为“雉鸲”,作为“小寒”节气三候的“候应”。

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对“小寒”节气及其“候应”作了解释,原文为:

冬至后十五日,斗柄指癸,为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小,故云小寒,月半则大矣。一候,雁北乡。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二候,鹊始巢。喜鹊也,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阴,已兆得来年之节气,鹊为巢,知所向也。三侯,雉鸲。文明之禽,阳鸟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节气与“候应”——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大寒每年冬季农历十二月、阳历1月20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大寒”节气开始。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了。

按照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解释来说,就是每年到冬季农历十二月“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放谓之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

每年冬季到“小寒”、“大寒”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小寒”和“大寒”正值“数九寒天”,而“冬九九”又以“三九、四九”最为寒冷。所以,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寒气之极,故谓之大寒。”因此,古时候人们将这种认识密切结合农业“二十四节气”上的需要,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冬季“小寒”节气后的节气,名为“大寒”。

鸡乳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其家禽,雄鸡能够啼更报晓,母鸡能够孵小鸡,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称其为“鸡乳”,即今俗称的“孵小鸡”。

那么“大寒”节气一候的“候应”为何归纳为“鸡乳”?对此,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解释为:每年到农历“十二月中,一候鸡乳。鸡本畜,丽于阳而有形,故乳在立春前也。”所以,古时候人们将“大寒”节气一候的“候应”归纳为“鸡乳”。

征鸟厉疾将“大寒”节气二候的“候应”归纳为“征鸟厉疾”,按照古时候人们的解释来说:“大寒在十二月中,二候应征鸟厉疾。征,伐也,杀伐之鸟,乃鹰隼之属,至此(指一到大寒节气),高猛厉迅疾也。”其实,“乃鹰隼之属”中的“鹎”,据《玉篇·鸟部》里记载,“鹎,祝鸠也,急疾之鸟也。”因为这种鸟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所以,人们将它列入“七十二候”,作为“大寒”节气二候的“候应”,叫做“征鸟厉疾”。

水泽腹坚自然界中的“水”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即每年到冬季农历十二月“小寒”、“大寒”节气,正值“三九”、“四九”。按照古时候人们的认识叫做:刚开始为“冰之初凝,水面而矣。”然而到“大寒”,天气最冷之时,其水“则彻上下皆凝,故云腹坚。腹,犹内也。”所以,人们将这种现象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冬季农历十二月“大寒”节气三候的“候应”,称为“水泽腹坚”。

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对“大寒”节气及其“候应”亦作了解释,原文为:

小寒后十五日,斗柄指丑,为大寒。十二月,一候,鸡乳。鸡本畜,丽于阳而有形,故乳在立春节前也。二候,征鸟厉疾。征,伐也。杀伐之鸟,乃鹰隼之属,至此而猖厉迅疾也。三候,水泽腹坚。陈氏曰: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则彻上下皆疑,故云腹坚。腹犹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