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养生保健知识大全
29231900000010

第10章 保健按摩(10)

人体免疫系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重要因素,而此系统的重要组成一免疫细胞随人们年龄增长而出现改变。以胸腺为例,60岁老人可见其皮质变薄,细胞数量减少,T淋巴细胞数,只占原来的70%,而且细胞的活力也受到某种抑制因子的影响而大为减弱。衰老时免疫细胞的形态改变,其功能也明显下降。

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免疫细胞失去对病原体的识别能力,造成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复合症;二是对真菌、病毒的抗感染以及某些癌症的抵抗力下降,而引发多种疾病。

使退化的免疫功能重新获得活力,有四种途径:一是控制饮食,主要限制蛋白和热量的摄入,以延缓幼年期免疫系统早熟从而延缓衰老,也可提高正常免疫能力,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二是依靠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三是细胞疗法,即把幼年的免疫细胞如胸腺细胞、脾细胞、淋巴细胞等注入或植笔试老年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返老还童”效果;四是手术疗法,即在发生免疫缺陷病前,切除胸腺和脾脏,可延长寿命,但这些方法目前只足在研究探索之中,还不确切可靠。

3.神经内分泌学说

大量资料表明,大脑的衰老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很早,但进展缓慢,到60岁后就急转直下大为加快了。就拿大脑的重量来说吧:一般人活到70岁时脑重量只有年轻时的95%;80岁时只有90%;90岁时只剩下80%了。

从事神经化学研究者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脑细胞中褐色素在增多。褐色素是脑细胞的一种代谢产物,与大脑的正常功能毫无关系。初生儿脑中,几乎不含这种色素,以后开始增多,到60岁以上,其含量已十分可观,竟可占据脑细胞内一半以上空间,这就影响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由于神经系统在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上起主导作用,一旦脑细胞大量死亡,褐色素含量增加,大脑的调节功能降低,内外环境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衰老也就发生了。

脑也是主宰内分泌功能的中枢。内分泌机能紊乱和减退能引起衰老,因为内分泌系统(如性腺、脑下垂体、胸腺、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出的激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激素是一种循环在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人体很多功能是依靠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的作用才得以发挥的。

特定地接受某种激素的作用,称为该激素的受体。激素受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老年人细胞形成受体的速度比年轻人细胞慢;相反,其分解速度又较快,到了衰老期激素则干脆停止发挥作用。因此人们认为,受体的损失和减少是衰老过程的一个重要机制,从而说明激素的平衡或失调是延缓或加速衰老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细胞分裂学说

实验证明,人的胚胎细胞在组织培养中的分裂次数,到死亡前为止,与提供这种细胞者的年龄密切相关。例如,从胎儿取得的细胞可分裂50次左右,而从20岁以上成人取得的细胞则只能分裂20次左右就发生衰老死产。一般寿命长的动物,其细胞分裂次数也多。如太平洋的一种海龟,其细胞可分裂72~114次,寿命可达250年,老鼠的细胞可分裂14~28次,寿命为35年;人的细胞可分裂50次左右,寿命可达120岁。为什么细胞在培养中寿命有一定的限制?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其存活过程中,细胞的蛋白质逐渐变异的结果。

5.生物钟学说

科学证明,一切生命现象随着昼夜的交替,四时的变更呈现出周期性特点。动物的繁殖、换羽、迁徙;人的体温升降、心率快慢、血压高低、血糖含量、激素分泌、尿中离子排泄、基础代谢率、生长激素和睡眠觉醒周期以及经络电位等均有规律可循。人体内还存在有年周期以及其它不同周期的变化,如肝的解毒功能和胆汁分泌,一般是夏天降低,冬天升高。

60年代初,美国的海尔弗利克教授用组织培养动物细胞来研究老化机制。在控制很严的实验条件下,培养基里生长的正常动物或人类的细胞只分裂到一定的世代,就停止分裂而死亡。正常人约由五十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共分裂50次。科学家认为,细胞里可能藏着一个小小的“寿命钟”,控制着细胞的分裂次数。

各种动物细胞内的“钟”是不同的,甚至每个动物个体的“钟”也有所不同,有的走得长一点,有的走得短一点。老人的“钟”走到40次,快停止了,而胎儿的“钟”才刚刚开始启动。如果把细胞在液氮中冷冻起来,冻到摄氏零下近二百度时,细胞内的“钟”就会暂停走动;解冻后,又会依所剩次数继续走下去。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只要让细胞长期处于冰冻状态,就能把生命永远保存下去。

6.差错成因说

髓着年龄的增长,构成机体组成成份的某些分子往往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的分子逐渐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起机体衰老。体内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比较复杂,是构成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份之一,当细胞合成蛋白质时,每一个合成步骤都可能产生误差。如DNA复制,DNA转录,氨基酸的激活,肽链的延长等都很复杂,很可能在合成过程的某一点发生误差,从而影响到蛋白质的合成,或者合成一种异常的蛋白质,引起细胞功能失常。

一般而言,误差的形成与个别错误的氨基酸掺入有关。误差的后果取决于掺入部位和掺入物的性质。若误差蛋白质在细胞内大量堆积,就会发生“差误灾难”,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

7.交联学说

由贝克杰斯于1963年首先提出,是分子生物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衰老学说。其基本观点为:人体的细胞和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发生交联反应的成份,因而往往容易发生多种交联反应。生物体内的交联反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发生在细胞核DNA的股间交联;一类是发生在细胞外蛋白胶原纤维的交联。组织胶原蛋白的共价交联随年龄而增加,胶原蛋白的不溶性也随之增加。生物体内大分子中发生过多或异常的交联,就会导致生物体的衰老与死亡。老年人皮扶皱缩,腰背弯曲,关节僵硬,这是胶原纤维交联反应引起结缔组织硬化的结果。交联反应还使机体组织对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下降,造成组织和器官功能减退而使机体老化。

一般来说,引起衰老的因素也必然影响寿命,衰老是一个机体内部变化的过程,然而内因是通过外因起作用的。人的自然寿命应在百岁以上,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少。结合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寿命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若将人的寿命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来作形象的比喻。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代表不同的因素,底边代表遗传因素,其他二条边代表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精神因素。三条边越长,其面积越大,说明其寿命就越长。

例如一个人生于长寿家庭,加之后天生活环境好,且个人生活方式合理,寿命则相对就长。在这三个因素中,若某项略有欠缺,而其他两项可以弥补,同样能获得较高的预期寿命。

总之,关于衰老的说法很多,且各有侧重。从以上各学说中不难看出,衰老还与心理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有关。

比如;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或处于不正常的情绪或抑郁中的人,中枢神经功能受损,可导致早衰。长寿老人多数性格开朗,情绪乐观,对生活充满浓厚兴趣;反之,抑郁寡欢,多愁善感,心地狭隘,生活空虚,往往使人早衰,短命。长期与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接触的,使细胞核的DNA结构受到侵害,使细胞失去修复功能,引起衰老,并可诱发细胞突变,发生肿瘤等。

养生与健康

亘古至今,任何时代和民族无不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指出“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强身”。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人类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健康地活着。健康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目标由来已久。

然而,什么是健康?健康的内涵如何理解?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受传统观念、世俗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视健康为“无病、尤伤、无残”,机械地视健康与疾病为单因单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在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

生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标准。健康和疾病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一个人的机体可能潜伏着病理性缺陷或功能不全,而表面仍是健康,只有在出现症状和体征时才被认为是生病。事实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已是病入膏肓,如肝癌、肺癌等。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倡自我保健,自我养生,以防患于未然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健康标准的有力补充和发展。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盈充实、和谐安宁的状态,并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均衡协调。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如政治、经济、战争、教育、工作、居住等外界影响,以及冲动、孤独、紧张、恐惧、悲伤、忧患等不良情绪,往往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此外,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滥用药物、异常性行为以及生活秩序紊乱、缺乏锻炼等均无益于心身健康。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的若干指标,即安全感、稳定感、信任感、自主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对于判断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具有量化评价的参考意义。

指标分值越高,健康状况越好。

社会健康是指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提示了人的整体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机体必须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而人在协调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这是认识健康,探索健康,科学养生的基础。人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和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对健康的新的认识将健康观从被动地治疗疾病发展为积极地预防疾病;从单纯的生理标准扩展到心理、社会标准;从个体标准延伸到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评价。也就是说,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既重视健康对人的价值,又强调人对健康的作用,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这种对健康与疾病、人类与健康是多因多果关系的认识,是健康观念的更新。

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学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要求,迫切希望改善生存的质量和延长生存的时间。但社会的发展又迫使人们卷进一个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激烈、应激增多、污染严重的境况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各自的养生行为更显得举足轻重。自古以来,善养生者可以和健康长寿划等号。

传统养生与现代

养生的定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有关“摄生”问题,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许多论述。约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涉及的养生方法,即包括顺应自然、精神词摄、起居作息、饮食调理、药物补养、运动锻炼等。此后历代医学家在此基础上,又有充实和发展。

对于“摄生”的意义,唐代《外台秘要》就有“夫人生寿天,虽有定分,中间枉横岂能全免,若能调摄台理,或可致长生”。说明调理有方,可以延年益寿。

现代养生则是从身体、心理(精神)、社会和环境等多因素综合考虑,在研究生、老、病、死的原因、表现等基础上,从受精卵开始,把养生贯穿于人的一生(胎儿、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保障健康,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

行为养生

所谓养生,重在一个“养”字,而“养”足一种主观的行为。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部活动,通俗地说,就是人的所作所为。人的行为分为本能性行为和习惯性行为。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足机体不断作出反应,有所作为的过程。因此,行为是生命活动赖以继续的条件。

行为对健康和疾病具有两重性。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类习俗嗜癖,乃至种种与心理和社会需求相关的活动,如适其度,大多数无碍或有益于健康;而失之偏颇,则皆可能致病而影响健康长寿。

有可能引起疾病的一些常见行为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一)饮食失节,如饥饱无度,食物偏嗜,食书失谨,或饮食不沾;

(二)起居失常,如作息无常,睡眠障碍,居住欠佳,衣着不慎;

(三)劳逸太过,包括劳心或劳神太过,故久作而伤,安逸也能致病;

(四)性行为异常,性行为受到明显的压抑,或性行为无节制、不卫生,都可导致疾病;

(五)个人嗜癖,如吸烟、酗酒、嗜赌等;

(六)调适不良,主要指不善于疏泄情感,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善于应付意外事故等。

此外,还有不良的习俗风尚,如不良食俗等。行为因素的致病特点:一是自残性,对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来说,个体的防范能山是极其有限的;但行为因素致病则不然,往往某些不良行为和它们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有着因果联系。也就是说,有些疾病是自找的。而纠正某些行为,就可防止某类疾病的发生。二是渐进性,在多数情况下,不良行为之致病,常常经历一个缓慢的渐进性积累过程,一且人们意识到其危害,往往悔之晚矣。三是复合性,在实际中,人们总是说烟酒不分家,又经常将酒与色相提并论,这些不良行为往往是几种一起作用并损害人体的心身。四是虚损性,某些不良行为因素的习惯化,即可干扰众多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逐渐受损而处于病态,效率降低。了解行为致病原因及特点,将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了解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选择正确的养生行为。

此外,“节房室”也是古人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节房室”。是指色欲不宜过度。祖国医学认为,色欲过度,会损伤肾巾所藏的真气,《内经》说:“若人房过度,……则伤肾。”人体以肾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气充沛,自强力壮,内则五脏调和,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如果一味纵欲贪色,则肾阴、肾阳因此亏损,形成精气不足,身弱体衰,容易受病邪侵袭,跃期难愈,甚至早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