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
29156400000048

第48章 悲壮惨烈的一战

熊金波

1936年12月30日,红五军攻克抚彝(今临泽)。随后,董振堂军长亲率第三十九团、四十五团和特务团(四个连)、骑兵团,共3000余人,乘胜挥戈西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1937年元旦拂晓,一举攻克黑河岸边的重镇高台县城,守敌保安队、民团共1400余人全部投降,部分接受了红军的改编。而这只是拉开了高台战斗的序幕。

红五军打下高台,成为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的先导,固然是个很大的胜利,但也留下了孤军深入之弊。我当时随军驻在抚彝,高台战斗失利后,逃回来的同志讲述了战斗的惨烈情况,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几十年不能忘却。

红军攻占高台城后,抓紧时间休整,同时宣传党的政策,恢复社会秩序,开展群众工作,开仓济贫。这些措施很快奏效,仅几天工夫,社会生活就趋于稳定,军民关系有所改善,部队也得到了一些补充,按上级指示,积极准备迎战敌人。

红军攻克高台,对敌人震动很大,马步青、马步芳深感其老巢受到威胁,秉呈蒋介石的旨意,纠集其主力部队、保安团队、民团等,共计二万余众,欲夺回高台,堵截红军西行之路。敌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先以一部分兵力钳制我位于临泽、倪家营子的主力,而以大部分兵力,并配以飞机、大炮,从1937年1月12日开始,围攻高台县城。敌人气焰嚣张,围攻高台的兵力增至四个旅又三个团,另有民团一部,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红五军的勇士们,在强大的压力下,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与数倍于己的凶恶敌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高台争夺战,血战了九天九夜,我军电话队一直担负着通信保障任务。我们队总共七八十人,分为两部分,队长带一部分随董军长去了高台,我带一部分留在抚彝。抚彝距高台40公里左右,夜间,能隐约听到高台战斗的枪炮声。那时,因条件限制,电话线架不通,是通信员用两条腿保持联络的。高台战斗从胜利到失败,消息不断传到抚彝,特别是最初几天的外围战,机灵的通信员进出高台城,进行联络。在战斗打响后的第四天,我还带几个通信员去过高台一次,目睹了城郊激战的情况。

高台战斗分两个阶段,第一段是城郊争夺战;第二段是城防战斗。开始,我军依托连日来抢修的城郊工事,组织外围防御,拒敌于城门之外,以运动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城郊战斗愈演愈烈,敌人不断增兵,抢占城郊阵地。敌人轮番地组织进攻,我军英勇而灵活地进行反击。后来,敌人依仗兵多势众,四面进击;我军兵力渐少,只能扼守进城要道等重要阵地。有时是白天抗击,夜间出击,为了争夺和巩固一块阵地,要付出很大代价,有的阵地一日之内几次易手,可见争夺之激烈。外围争夺战,给敌人以很大杀伤,并策应了红九军攻打甘州,但我军损失也很大。

董振堂军长见攻城敌军仍在增加,一时很难打破重围,为了保存实力,随即命令城外部队全部撤进城内,固守待援。部队撤入城内后,进入了更为激烈的城防战斗。董军长指挥部队堵死城门,又在北城墙下挖了几个暗洞,以备应急突围之用。各级领导干部积极进行战地动员,鼓舞士气,号召全体指战员坚定革命信心,战胜艰难险阻,与敌人血战到底,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克服困难,带头发扬互助精神,带头冲锋杀敌。

各级指挥员带领大家抢修城防工事,检查每个射孔。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组织近战,要求抵近射击,不放空枪,弹无虚发,枪枪见血,同时,组织部队把能搜集到的石头、砖头、棍棒等,都搬上城墙,作打击敌人之用。经紧急动员准备,指战员们个个义愤填膺,同仇敌忾。

我军撤入城内后,敌人兵临城下,把高台城围个水泄不通。1月20日,敌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攻城。他们集中所有的炮火,猛烈轰击,致使城墙多处倒塌,出现缺口,敌军乘机组织突击,企图从缺口突入城内。敌兵在指挥官威逼下,像海潮一样,一浪接着一浪涌向缺口,形势十分险恶。

我红军勇士一边抗击敌人的冲锋,一边冒着敌人的炮火堵塞缺口,部队伤亡很大。我英勇的红军战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敌人一次次冲上城头,一次次被打下城去,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刺刀、石头、棍棒与敌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整个城墙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敌我打成一团。不少伤员竭尽最后一点气力,抱住敌人滚下城墙,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战士牺牲时还死死地咬着敌人的耳朵,其壮烈情景难以言表!

战斗到最后,进入了残酷的巷战。敌人的大炮再凶狂,也没有攻破红军的城防,敌人的冲锋再猛烈,始终未能攻上城头,更无法从红军的阵地上通过;而叛徒的出卖,却使敌人得逞。

正当我红军战士拼死酣战于城头之际,令人痛心的事件发生了,被我收编的民团叛变了,他们偷偷地打开一侧城门,放敌人突入城内,使我守城红军腹背受敌。

董军长发现敌人已进城,立即命令部队撤下城头,转入巷战,伺机突围,但此时,红军已减员大半,弹药将尽。各部队带着伤员,边打边向一起靠拢,与敌人逐屋逐巷的进行战斗。每争夺一座屋、一条巷,都要进行反复的冲杀。为了配合作战,战士们把连成一片的屋墙挖通,那里吃紧就向那里机动作战。有的重伤员怕连累部队,说什么也不肯撤走,以决死的战斗掩护战友转移。许多战士子弹打光了,手榴弹甩光了,刺刀拼弯了,石头、砖头投尽了,就用拳头、牙齿同敌人搏斗。就这样,红军与敌人在城内苦战,直到1月20日夜。此时,红九军攻甘州未果,驰援高台的骑兵师在明水一带据甘肃省委党史委调查,红军骑兵师同阻击敌军战斗的地方,在高台县东南部的小海子滩,其地在明水滩东北。参见《悲壮的征程》(下册)第308页。受阻,致使红五军处境更加困难。

1月21日据高台县委党史办调查,高台血战结束的时间为1月20日,因此,本回忆录所说21日应为20日,20日应为19日。上午,敌人组织了最后的围攻。红军的枪声渐渐稀疏了,红五军终因弹尽粮绝而失利了,3000余英勇的红军,除个别逃出重围外,全军覆没。在此惨烈的战斗中,董振堂军长始终与红军战士们患难与共,战斗在一起。这时,他身边的战士已寥寥无几,他视死如归,最后壮烈牺牲。高台战斗中牺牲的领导都还有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同志、十三师师长叶崇本同志等。当我们得知董军长壮烈牺牲和全军覆没的噩耗时,无不万分悲痛。

敌人夺回高台后,又以重兵围攻抚彝。当时该地驻有红五军一部和西路军总部的一些直属队,我带领的军部电话队的部分同志也在城内。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等领导同志机智果敢地指挥抚彝驻军,与敌人激战三个昼夜,于第三天夜里,趁夜暗突围成功,到倪家营子与主力会师,我随红五军的余部编入了红三十军。

这是熊金波同志所写回忆录,标题为编者所改。熊金波,湖北新洲人,生于1915年。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时任红五军军部通讯队政治指导员。后历任师长,沈阳军区炮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

高台失败亲历记高台失败亲历记张宜友1936年12月下旬,红五军从山丹出发,30日进占临泽县城。之后,留军政委黄超带两个团(三十七团、四十三团)驻守临泽,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三十九团、四十五团和特务团的四个连、骑兵团的两个连,共3000余人,星夜向高台进军。当时军部有一部电台,董军长要带,黄超不同意,就留在了临泽。

高台城内只有马家军一个排的兵力和1000多民团防守。1937年1月1日拂晓,红五军攻占了高台,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都讲了话,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支援红军。群众给红军赶制棉衣、棉鞋,几天之内,红五军指战员就补充了部分军装、棉衣、棉鞋。

1月10日,马家军两万多人,对红五军展开了强大的攻势。敌人先用大炮轰城,然后抬着云梯登城。敌人首先占据了东、西关碉堡。当时我任红五军军部交通队长,带交通队的两个排一直跟着董军长守城。我们每人一枝枪,一把马刀。坚守到第五天,董军长决定突围,他命令我通知骑兵团在北城墙挖洞。为了不使敌人发觉,洞不挖透,等突围时,一捅即破。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军长下命令了。就在这时,接到了军政委黄超从临泽送来的信,不让突围,要他死守高台。董军长召开营以上干部会商量,最后决定按照黄超来信的要求,死守高台。

我们立即组织铁匠制作战刀、长矛,木匠制作滚木。女同志和支援作战的乡亲们一起,从城下往城上抬石头,有的乡亲把自己家的箱柜拿出来送到城上,装上土,泼水结冰,加固城墙。1月19日,马匪军攻上城头,被我们打退,城墙下留下了敌军的一堆堆尸体。

1月20日,马匪再次攻城,先用重炮轰击城墙,接着在火力掩护下,架云梯登城。我们用步枪、机枪、手榴弹还击敌人,用砖头、石块向城下的敌人砸去。敌人上来了,就拼命搏斗,刺刀捅弯了,用大刀砍。红军中的女同志、炊事员、卫生员和轻伤员,也登城作战,有的同志和登上城头的匪军扭打在一起,卡住匪军的脖子滚下城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1月21日据高台县委党史办调查,敌军攻破高台县城的时间为1月20日。详见《红西路军史料》第5辑第35页。,敌人又一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我红军以顽强的战斗精神奋力抗击,歼敌2000余人,终因力量悬殊,加之被我收编的民团中的坏分子,趁我紧张抗敌时打开城门,把敌人放进了城。军长董振堂率领我们在城墙上与敌人厮杀,准备突围,叫警卫班把女儿墙女儿墙:城墙顶部的护墙。推倒向下溜,但还没等下去,就牺牲了几个同志,军长也负伤了。军长负伤后,从城墙上摔下,壮烈牺牲。敌人的一颗子弹打中我的腿,我负伤后也滚下城墙,被马匪抓住了。

高台失守后,入城的马匪军见到红军就杀,并在城内逐户搜查红军伤病员,搜查到700多名。敌旅长马彪要残杀伤员,原高台县马县长不让杀,他说:“红军占领高台后没有杀我们,你们也不能杀,伤员由我处理。”就这样,我们几百个伤病员没有遭到马匪军的毒手。韩起功进城后,四处寻找董振堂。董军长原是江西宁都起义的将领,起义前和韩起功在冯玉祥部队共过事,他得知董振堂被杀,脑袋挂在城墙上,就去找马彪,马彪说,因为他是共产党。

后来,韩起功买了口棺材,把董军长的尸体收殓了。

这是张宜友所写回忆录《从高台到西安》的前半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张宜友同志时任红五军司令部交通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