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
29156400000122

第122章 走出祁连山之后

黄火青

向踏实前进的途中,经过马家军的马场,有200多匹马,我军一到,放马人就跑了,但这些马性烈,抓不住。在踏实住了一夜,这里属甘肃西部的安西县,往西距莫高窟不过百余公里。

次日决定去打安西县城,一到就打,也不了解情况。原说城内守军只有40人,实际上后来又开进去一个营,还有40个骑兵。没打下县城,当夜就在安西城外宿营。白天敌人向我发起进攻,我睡在一间大房子里门板上,一发迫击炮弹落下来,从屋顶穿过,直扎到地里去了,但没有爆炸,我安然无恙。攻打安西之战,一个姓钟的团政委此处所说钟姓政委,实为第二六八团政治处主任钟立彬同志。牺牲了,他原是瑞金红军学校的司号员,被提升为青年团书记,是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

天黑后出发。为了避开敌人,我们不走大路,从左边绕道,到离安西城15里的地方,渡过了疏勒河。这里就是西游记上所说的稀泥洞、流沙河。河水不深,但河底泥沙松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坑。有的马渴了,向水深处奔去,一下子就陷进河底。我们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顺着老百姓走过的脚印,一个紧跟一个走。

过了疏勒河,转个弯就是白墩子站。民间谚语说,从甘肃兰州到新疆,中间有穷八站、富八站、不穷不富又八站,安西到哈密是穷八站,沿途没有人烟,白墩子就是进入新疆的第一站了,是赶骆驼的人住宿的地方。部队停下刚烧开水,还没吃饭,就听见后面有枪声,是敌人靠近了。

我们赶紧吃了饭就向红柳园子方向走,那里有个小山包,地形好。快到红柳园时,敌人已经迫近,双方开了火。敌人来了一营步兵,还有一门迫击炮,40个骑兵。我军还不到1000人。这一仗从上午11点一直打到天黑,师政治部主任陈智才牺牲了。

队伍边打边撤,将近黄昏时撤退到沙滩停下来。工委决定叫刘雄武部顶住敌人,杨秀坤部掩护撤退。李卓然叫人找我去跟他们一起撤退。李卓然、李特、黄超、李先念、程世才、郭天民、李天焕、宋侃夫、曾传六、苏井观,加上我和刘学孔,十来个人,和警卫员一共20多人,跳上马向红柳园方向冲去。远看红柳园一片黑,怕有敌人,抽出枪来冲上去,没敌人,又从右前方冲过去,翻了座山,听不见枪声了,刘雄武的部队也从此丢掉了。

向西北方向走了约十来里路,大家又累又渴,就地在山坡上睡了一觉,天一亮又走。

第二天上路,找不到水喝。前面部队已经往山上走了,郭天民的马夫走在后面,发现一个山崖上往下淌水,我过去一看,有个小石头池子,里面是一池清水,细细的一股泉水顺着崖边往下滴。马上把前面的人叫回来,大家洗脸、喝水,就着清泉啃点干粮,吃饱喝足,敌人也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走了一天,又找着一个黄土坡,草很深,还有一池清泉,吃了干粮,平安度过一夜。这时又发生了矛盾,因为两天来沿途只见荒芜的原野和沙土积成的荒山,大家不免有点茫然,我根据指南针方向,说还要向北走一段,才能远离公路,有的人就发牢骚,说向北、向北,到底上哪儿去?我是个乐观的人,不在乎这些闲言碎语,只顾往前带路。

这天早晨,我们向西偏南出发,去找由甘肃通往新疆的道路,那时甩开敌人已两三天了。太阳出来后,照见山坡上有雪,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积雪上有一层灰土。原来这是对面山上泥石流冲下来形成的一个大河滩,是干的,但在阳光反射下像有河流波浪,还有小树。大家高兴起来,以为向前走一会就有水喝。谁知这又是幻影,越走越不见有水,走了十几里还是干的,但回头一看,河里又好像有水了。那是1937年4月下旬的事。我走到山高处往下环视,看见左边山上有电线杆,怕再往前走和敌人遭遇,当即就在山窝窝里躺下,等天黑再走。沙漠地带,天气又热,竟昏昏沉沉睡着了。

马匹也是又饥又渴,挣断缰绳跑去找水喝,果然找到了水,就在那里狂饮起来。我们还不知道,那里离新疆的星星峡不过一二十里地,盛世才在那里设了一个边防站。先到达星星峡的西路军人员,就去收容后面流散的人,一个叫郑乃平的营长正带着人去寻找。他们忽然看见了喝水的马匹,就惊喜地大叫起来:“首长的马!”他叫人跟着马来找首长,自己先回星星峡报告消息去了。

我们正在地上睡觉,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大片,警卫员大喊一声:“找到水了!”这一声比下命令还有力,大家霍地站起身来,原来离星星峡几里路的地方有一池子长流水,还有小树,大家抢着舀水喝,马匹都跑到水里喝去了。我们折了些红柳树枯枝烧了开水,再煮干粮。吃喝完了正准备出发,从星星峡方面开来了一辆大汽车,为了怕引起误会,车上还插了一面红旗,原来是陈云和滕代远来接我们来了。我们也不要马了,都爬上汽车,多少年没坐过汽车了。

原来,正当我们渡过黄河时,共产国际拨给中国共产党一批军火,是由陈云、滕代远负责接收的。他们把军火带到阿拉木图附近,在那里等待我们,后来到了迪化。他们听说我们已到星星峡,就赶来迎接我们。那时已是1937年4月底了。从此,才算走完了西路军这一段悲壮而又艰难的历程。

录自黄火青同志《一个平凡共产党员的经历》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黄火青同志生平简介见本书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