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64

第64章 国学知识(7)

“主席”这一称谓于是被这样叫开,后来,经过演变,“主席”成为了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是国家、团体、公司领导人的职位名衔了。

“鄙人”的由来

在社交场合,很多人自称“鄙人”,表示谦逊。可是,“鄙人”是怎么来的呢?

“鄙”源于古时的行政区划。周代时,乡村五百家为一“鄙”,因此,“鄙”就有了“乡村”、“郊野”的意思。“鄙人”则是指“山野之人”。《荀子·非相》中有“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杨倞注:“鄙人,郊野之人也。”

后来,“鄙人”又引申为浅薄的人,又由此转为自谦之词。《史记·司马相如传》:“鄙人固陋,不识所谓。”可见“鄙人”的自谦只谦在才识、智术上,并不在品德上,绝没有“卑鄙、卑劣”的意思。这种谦称,只用于朋友之间,对尊长和晚辈是不能自称“鄙人”的。

“三族”与“九族”

“三族”、“九族”常见于古书中。我国古代的宗族和家族中常有三族、五族、七族和九族的说法。古代还有一种“族刑”,对犯了重罪的人,常常是“夷三族”,甚至“诛九族”。

那么,“三族”和“九族”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呢?有多种说法。

比较普遍的解释是,“三族”依据汉代郑玄的说法:“三族,父、子、孙也。”也就是说,三族就是从己身算起,上为父,下为孙,即通常所说的“祖孙三代”。

“九族”依据《古尚书》的说法,“上从高祖,下至玄孙,凡九,皆为同姓”。也即从己身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孙、曾孙、玄孙)。

封建时代立宗法,定丧服,处族刑等等,一般都是依照这个准则来进行的。

为何将妻子称为“拙荆”

古人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常称之为“拙荆”,这是为什么呢?

这和梁鸿与孟光的故事有关。东汉女子孟光相貌丑陋,但知书达理,德行高尚,平日里荆钗布裙,十分尊重梁鸿,夫妻二人举案齐眉,被传为佳话。在“荆钗布裙”这个词中,钗,是女子的一种首饰,一般用金银珠宝镶嵌而成;而荆则是一种很普通的灌木,荆钗,即是用荆的枝条做的钗。布裙,指用粗布做的裙。这样的穿戴是非常朴素的,一般是贫苦人家妇女的穿戴。所以,荆钗、荆妻、荆妇、荆人、拙荆、寒荆、贱荆、老荆、山荆等词汇,便成了古时男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了。

东床佳婿

“东床”是女婿的代称,这一词语源自于南朝宋时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

据说,东晋太尉郗鉴有一位千金小姐,天资聪慧,仪态万方,温柔端庄,正当妙龄,尚未婚配。郗太尉很疼爱这个女儿,一心想给她找一个人品出众、相貌不凡的佳婿。后来,他听说宰相王导家的子弟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便想从中为女儿择一佳婿。

于是,他就给王导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思。王导看后非常高兴,早就听说郗太尉千金才貌双全,太尉能到他家选女婿当然是他的荣幸,于是找了一个时间,让郗家人前来相看。

郗鉴于是派了一个信得过的人到王府察看。时值盛夏,又是午休,王家五兄弟听说郗家来人相亲了,急忙整理衣冠,正襟危坐,和来人交谈,都表现得文雅谦逊。只有一个人毫不在意,依旧敞开上衣,袒胸露腹,在东面的一个房间里呼呼大睡。

那人相看完毕,即回府复命,向主人禀报道:“王家公子个个英俊,相差无几。听说选婿,都矜持恭候,唯有一人袒腹东床,毫不在意。”

郗太尉听了之后觉得那个袒腹东床的后生心胸坦荡,毫不做作,决非等闲之辈,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就选定那个袒腹东床的人为自己的女婿。原来这袒腹东床的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别人的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了。

“黄花闺女”的来历

人们习惯把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或者叫做“黄花女”,这种称呼可以追溯至南北朝的宋武帝时代。

宋武帝刘裕有个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次在一个新年(农历正月初七)里与宫女们在宫里嬉戏玩耍,躺卧在含章殿檐下。这时一阵微风吹来,将几朵盛开的梅花吹落在了她的额头上,使公主更加妩媚动人。

从此以后,她便常常摘取几片梅花,粘贴在前额上作为装饰。宫女们见了,个个啧啧称羡,都跟着效仿起来。人们给这样的打扮起了个名字,叫“梅花妆”,又因为是起源于寿阳公主,也有把它叫“寿阳妆”的。

但是腊梅并不是时时都有,在没有腊梅花的季节里,寿阳公主和宫女们便设法采集黄色花粉,做成涂饰粉料代替腊梅,长期使用。这种粉料便称为“花黄”、“额黄”、“鸦黄”或“蕊黄”。

不久,梅花妆便由宫廷流传至民间,特别是那些富豪贵族家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争相效仿。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徐陵在《奉和咏舞》诗中写道:“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描写的就是当时梅妆舞女的妆姿舞态。《木兰辞》中的花木兰从军返家以后,也立即卸下戎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贴花黄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两颊画成各种花纹成为少女的一种装饰,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贴黄的装饰,另作一番打扮。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没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以后才慢慢消除。年轻女子虽然不再贴花黄了,但“黄花闺女”的称呼却流传下来,并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另外,据古文献记载,“黄花”即菊花,因菊花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称某位女子为“黄花闺女”,不仅说明这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表示姑娘心灵纯洁,品德高尚。

“小姐”和“千金小姐”

“小姐”,是旧时对未婚女子的称呼。另外,母家的人对已出嫁的女子,也称“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在早期并非美称。

清代文史家赵翼的《陔餘丛考》中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的《玉堂逢辰录》中载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可见,最初的“小姐”是指宫女。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傅九者,好侠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其中林小姐是位艺人。苏轼的《成伯席卜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是为妓女杨小姐而作。据此可知,宋代将妓女也称为“小姐”。另外,宋、元时期,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如今,“小姐”常用来称呼未婚女性。近来却有些变味,许多三陪女或提供色情服务的女子也被称为“小姐”,故在某些服务行业里,许多年轻女性拒称“小姐”。

“千金”,为黄金一千斤。《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汉时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值万钱。因为一千斤黄金很贵重了,所以对贵重的东西常用“千金”来形容,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千金之裘”等等。进而用“千金”来称呼富贵人家的子女,以表尊贵。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元代作曲家张国宾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乃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做事请自重稳便些。”《拜月亭记》:“奴家是守节操的千金小姐。”可见,古时“千金”既用来形容别人家的女儿,又用来形容别人家的儿子。

“千金之子”的出现要比“千金小姐”早很多。这是因为“千金小姐”是在“小姐”出现以后才出现的。“千金小姐”出现以后,“千金之子”就很少出现了,“千金”用来形容人时,好像成了女儿的专利了。逐渐地,尊称别人家的女儿时,“千金小姐”简化成了“千金”。《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哪里知道这个?’”

“连襟”小史

在我国民间,大多数人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也有的地区称之为“连桥”、“一担挑”。这个俗称的由来与杜甫有关。

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汉,细论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挺谈得来,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一首《赠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二人的结交过程,其中有这样几句诗:“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用“襟袂连”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不是指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已通行,并具有了与现在相同的含义。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很不得意,他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便为他写推荐书推荐他到京城任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其中有几句是:“襟袂相连,素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洪迈之前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这个称呼至今仍在使用。

“妯娌”溯源

妯娌,是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那么,为什么叫“妯娌”呢?

《康熙字典》里称,“妯娌”的称呼来自于扬子方言,应属于现在的上海及其以西的长江流域地区的方言。但是这个地区原来的方言并不是妯娌,而是“筑里”。“筑”的意思是“居室”,杜甫诗中有一句“畏人成小筑”,“小筑”就是小的居室;“筑里”则是乡里小居室的意思。

后来,人们就把住在同乡同里的小居室中的人称为“筑里”。在古代,一个大家庭是住在一起的,因此“筑里”的本来意思是指兄弟,后来又发展成指另一半了,人们称兄弟的妻子们为“筑里”。又由于“筑里”属于兄弟的妻子们专用,便造了近音的“妯娌”二字代替,由二字均是“女”字旁就可以看出“妯娌”专指妇人了。

畏友、密友、昵友、贼友

古人对于交友是非常重视的,古时流传下来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和交友有关,如:八拜之交、莫逆之交、心腹之交、三朋四友、高朋满座等等。

但是,古人交友是很讲究原则的,对朋友的概念有很明确的界定。明·苏浚在《鸡鸣偶记》中将朋友划分为四等,即畏友、密友、昵友、贼友。他是这样说的:在道义上互相砥砺,有了过错互相规劝的,是畏友;不论在平时还是在情况危急的时候,都可以很好相处,生死关头也可以作为依靠的,是密友;言语像糖一样可口,东游西逛形影不离的,是昵友;见利益互相争夺,遇到祸患互相倾轧的,是贼友。

由此可见,古人最推重的是畏友,很珍视“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情义。

何谓“金兰之友”

将朋友称为“金兰之友”、“兰友”、“金兰之交”,比喻友情契合,交情深厚。这一词语出自《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读“xiù”,指气味。《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公,山涛;嵇,嵇康;阮,阮籍。这三人都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

后来,“金兰”引申为结拜兄弟之词,如“义结金兰”。过去人们结拜兄弟时,要各序谱系,交换为凭,称为“金兰谱”,简称“兰谱”。另外,据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宣武盛事》记载,戴弘正每交到一个好朋友,就记载下来,并焚香告诉自己的祖宗。他记载朋友情况的簿子便叫做“金兰簿”。

驸马为何别号“粉侯”

将驸马称为“粉侯”来源于三国时期何晏的故事。

何晏是曹魏有名的美男子,肤色很白。相传魏文帝曹丕不相信他的肤色真有那么白,以为他擦了粉,于是就想验证一下。

当时正值盛夏,文帝就请何晏吃刚起锅的热汤饼(面片汤),吃得何晏热汗直流,下意识地用衣袖擦了擦汗。文帝见他的脸越擦越白,一点都不掉色,这才相信他是天生的肤色白。

后来,何晏成为曹家的驸马而受封为列侯,因此驸马就有了“粉侯”的别号,而且驸马的兄弟也跟着成了“粉兄”,父亲成了“粉父”或“粉爹”。

“鼻祖”的由来

“鼻祖”指最早开一行业、一学科的人。我国人民常把鲁班看成是木匠的鼻祖,而唱戏的梨园子弟们则把唐玄宗看成是“鼻祖”。那么“鼻祖”怎么会有创造人的意思呢?要解释这个词的来历,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原为“自”字。“自”字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中的“自”字即像人的鼻子的形状。在古时,“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自,读若鼻。”开始,“自”只是名词,但后来把它借用来作人称代词用了,于是就又以“自”为义符,再加上一个声符“畀”,另外造了个形声字“鼻”来替代“自”原来的意义。从此,“自”和“鼻”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说文》里有“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这个意义正是从“自”而来。所以最早的祖先、某领域的创始人就称“鼻祖”了。

何谓“高足”

“高足”是一种尊称,指别人的门生。这样的称呼,既是对门生的褒扬,也包含着对老师的尊敬。

其实,“高足”最初的意思是指良马、骏马。汉代的驿站里备有三等马,分别为高足、中足、下足,高足就是上等快马。汉代《古诗十九首》有“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之句,诗中的“高足”也是快马的意思。

后来,“高足”由良马、骏马之意逐渐演变为指人的才能高,《世说新语·文学》记有郑玄与马融之事:“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是说郑玄拜马融为师,却有三年没有见着马融,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他知识。这里的“高足弟子”即指才能高、学绩好的弟子。“高足”在这里充当的是形容词。

以后,“高足”又由此意演变为指别人的高才门生,再后来,就泛指别人的门生了。如《荡寇志》第一百零七回:“东方贤弟,乃张师兄高足。”此处的“高足”就是“得意门生”的意思。

“巾帼”的由来

“巾帼英雄”往往指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巾帼”也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巾帼”一词最初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它里面记载道:“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

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各式各样。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所以后人把妇女尊称为“巾帼”。

入室弟子

《晋书·杨轲传》记载,“虽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这里的“受业门徒”和“入室弟子”是分开说的,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由此看出,“入室弟子”与一般的“弟子”是不同的,那什么才是“入室弟子”呢?

《论语·先进》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可能是“入室”一词最早的来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识的深浅,就好像从外面走进屋子,子路得其门而入,已经到了升堂的境界,只不过没有能再精深一些达到入室的程度罢了。

先说一下“堂”。在古代房屋建筑中,房子的各部分都有特定的称谓和顺序安排。一幢房子里,最前面的必定是“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才称为“室”,“室”的两边称为“房”。成语“登堂入室”,是说只有先到了“堂”才能由此通往“室”。

由此看来,《论语》中的“入室”一说,如果就程度而言,已经有了深一层的感觉。由此,“入室弟子”也就好解释了,既然已是“入室”,必定是指学生中得老师真传,学问或技艺造诣高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