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40

第40章 奇言妙语(1)

盲道人

北宋熙宁年间,洛阳有一个盲道人,终日沿街乞讨。人将铜钱投置他手掌中,即能报出钱币正背两面年号等字样,目击者皆惊奇不已。

一日,邵康节先生(名雍,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家。终身安于田园耕读,逍遥处世,屡授官不赴。在当时理学家中,他是比较注重性情的一位,自谓“一生不作皱眉事”,言谈吐属颇具玩世意味)路遇,问道人:“倘将钱币搁置你脚上,也能知其年号吗?”

道人愕然,嗫嚅答曰:“此话正是贫道师父所言。”当下愧谢而去,从此不复出现。

盲道人遇康节先生,可谓小玩家碰上了大玩家。

怕后生笑话

北宋文豪欧阳修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写作,他的文章多数是利用“三上”进行构思、打好腹稿的。所谓“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他的写作态度也很严肃。他每写完一篇文章都会把它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看,随时改,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拿出去,他把这称之为“改壁稿”。

老年时,他又拿出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一篇篇修改。他的妻子劝他说:“你呀,为什么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幼时读书,难道还怕先生生气不成?”

欧阳修笑了笑,很认真地说:“我这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啊!”

吕公雅量

宋人吕蒙正,少有才名,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第一,六年后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朝中有人不服。

一日入朝,某大臣在隔帘后指戳吕公,与旁人道:“这黄口小儿居然也立朝参政!”口气亦颇尖酸。

吕蒙正耳边刮过此语,却佯为不闻。同列中,有人忿而不平,诘问帘内诋毁吕公者:“敢问阁下何人?”吕蒙正急遽制止。

退朝时,其同僚心犹未平,深悔未追问到底。吕公则曰:“何须追问,一知其人姓名,恐终身耿耿于怀。莫如不知,倒于己无损。”时人皆服其雅量。

中等水平的皇帝

东汉末年,一个有名的儒官叫爱延,他为人正直,深受皇帝信任。

一天,汉桓帝在后花园散步,爱延陪伴其左右,汉桓帝不时地向他问话。

“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汉桓帝突然问道。

“回陛下,您是汉代中等水平的皇帝。”爱延答道。

“为什么这样说?”汉桓帝不解地问。

爱延说:“您用中常侍黄门时,朝政紊乱;您用尚书令陈蕃时,政通人和。由此我知道陛下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所以我说您是中等水平的皇帝。”

汉桓帝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重赏了他。

秉烛之明

晋平公询问著名乐师师旷说:“我已经70岁了,现在学习,是不是晚了点啦?”

师旷说:“您可以点燃蜡烛来照明啊!”

晋平公说:“做臣子的怎可戏弄他的君主呢?”

师旷说:“盲臣怎敢戏弄君主您呢?臣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年爱好学习,像早晨温和的阳光;壮年爱好学习,有如中午当空的骄阳;老年爱好学习,好似晚上点着蜡烛照明。点着蜡烛照明,跟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相比,哪一种强?”

晋平公赞叹师旷说:“你说得真好!”

我在何处

一道人于山间结庵修炼。一日,坐密室入静。道人叮嘱童子:“我去后十日内即归返,千万勿动我屋子。”数日后,忽有叩门者,童子告之师父出门未还。

其人诈称:“我知道,你师父已死数日,早被阎王请去,不会回来了。尸身不日即腐臭,你当及早处理。”童子愚憨,不辨其诈,见师父果真毫无气息,便将其投入炉中焚化。

转即,道人游魂归来,已无肉身寄附。其魂环绕道庵呼号:“我在何处?”喊声凄厉,月余不绝,村邻为之不安。一老僧游经此地,闻空中泣喊,大声诘道:“你说寻‘我’,你却是谁?”

一问之下,其声乃绝。

附注:“入静”又称“入定”,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古代道士相信,通过这种澄神静虑的仪式可接会神仙。

这则故事看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颇具深意的哲学寓言。“你说寻‘我’,你却是谁?”这声当头棒喝,不啻道出一个本体的矛盾。

在嘲示道人走火入魔而丢失自家面目的同时,更深刻地触到理路上的悖论:一个丢失的“我”,何以寻找“我”自己?这正是现代人的困惑所在。

应 变

明成化年间,王恕任南京兵部尚书。一日出巡,路遇一疯子,拦舆狂呼“万岁”。王公一时惶然无措,回府告之众幕僚。

属下娄某进言:“此事有例可循。北宋张咏镇守成都时,巡阅军旅,三军亦向公呼‘万岁’,张公应措甚善。”

说到此,即为王公阻止:“暂勿透底,待我自己想来。”

是夜,王公谢绝一切宾客,闭门静思,排出数条对策。次日,一一询之娄某。娄某笑而不答。

王公问:“当时张公究竟如何应对?”

娄某答之:“当即下马,亦呼‘万岁’。”

王公喟然叹曰:“吾辈真不及古人,张公仓猝间应对有策,我整夜想来也未得之。”

附注:王恕,字宗贯,明正统十三年进士,成化中职守留都(南京),政绩显著,时为谣曰:“两都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弘治初召入为吏部尚书。

旧时,外臣受人呼“万岁”,有叛立之嫌,是为大忌。张咏瞬间将自己从作为对象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堪称应变敏捷。张咏,字复之,自号乖崖,北宋名臣,官至礼部尚书。有诗名。

刘邦功狗论群臣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分封到的土地城邑特别多。那些穿着铁甲,执着兵器,出生入死,在沙场上苦战的将士功臣不服气。

他们说:“仗是我们打的,功是我们立的,我们为国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汗马功劳,分封行赏我们当然要名列第一;而萧何居帷幄之中,只知舞文弄墨,发号施令,动动嘴皮子而已,他既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立过半次战功,而分起土地、论起功劳来,反而比谁都多,这是什么道理?”

高祖说:“你们先别激动,我举个例子。你们懂得打猎吧?追杀野兽的是狗,在后面发号施令、指挥方向的却是人。你们的能力,只是能追捕那些野兽罢了,是功狗!至于萧何,懂得发号施令,善于指挥,则是功人啊!”

众大臣听罢,都哑口无言了。

出使的标准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用嘲弄的口气说:“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

“齐国呵气成云,挥汗成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晏子说道。

“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楚王问道。

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齐国有一条规定,贤君之国要派贤能之人出使;无能之国,只能派无能之臣出使。我是最无能的臣子,所以就被派到楚国了。”

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又不好发作。

社庙之鼠

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呢?”

“最怕社庙里的大老鼠。”晏子回答。

“寡人实在有些不明白,这话怎么说?”景公不解地问。

晏子答道:“社庙是祭神的地方,用木头做柱子,外面糊上泥巴做成墙壁,老鼠十分狡猾,都一窝一窝地住在壁洞里。用烟熏吧,恐怕烧坏了里面的木柱;用水灌吧,又怕冲坏了墙脚。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人却束手无策,这都是因为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种情况,大王您左右不少亲信,就是这样的大老鼠。”

白马不是马

公孙龙是赵国平原君的宾客,特别善于辩论。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白马不是马”。

有人奇怪地问他:“白马为什么不是马?”

公孙龙反问他:“可以说马是白马吗?”

“好像不能这样说。”那人迟疑地摇了摇头。

公孙龙说:“既然不能说马是白马,又怎么能说白马是马呢?”

“可是,白马明明是马呀!”

“不一样,”公孙龙说,“白马是由白色和马两部分组成的,它不仅含有马,还含有白,所以既不能说白马是白,也不能说白马是马。”

那人总觉得“白马不是马”这样的说法有点不对头,可是又说不过公孙龙,只好摇摇头走了。

曹商得车

春秋时,有个叫曹商的宋国人,宋王派遣他出使秦国。他临去之时,得到了宋王给他的几辆马车。到了秦国,秦王十分喜欢他,又送给他马车一百辆。

曹商返回宋国后,在庄子面前,自我炫耀说:“我从前和你一样,住在穷困狭窄的街巷里,生活潦倒,依靠织麻过日子,饿得脖子枯瘦,面色蜡黄,这是我的短处;一旦得到了大国君王的喜欢,就有上百辆马车跟随着,这就是我的长处啊!”

庄子说:“我听说秦王生了病,对给他诊治的医生论功行赏。能替他破除毒疮的,可以得到一辆马车;愿意替他舔痔疮的,可以得到马车五辆;治病症越下贱,得到的车就越多。你难道治了秦王的痔疮吗?不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车呢?你还是离我远点吧。”

猎 苑

齐宣王在位时,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

有一天,孟子来到了齐国,宣王接见了他。宣王问孟子:“寡人听说周朝时文王也喜欢打猎,听说他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究竟有没有这件事?”

孟子回答:“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确实有这回事。”

宣王吃惊地问:“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孟子答道:“确实有那么大,但是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宣王叹口气说:“唉,还是古时候的老百姓好啊!寡人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真不通情达理。”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他允许百姓进去砍柴,进去捉野兔,并且还可以一起分享打来的猎物。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而这个猎苑也属于人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

顿了一下,孟子又道:“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样,不就等于在国内设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火坑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宣王听了,若有所思,过了不久,那些猎苑的禁令就被撤销了。

所闻所见

三国时著名诗人嵇康耿直刚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山林。

一天,他正在大树下打铁,钟会来拜会他。这钟会是司马氏集团的心腹,出身世家大族,趾高气扬,骑着高头大马来到稽康跟前,摆出贵人的架子,等着嵇康上前迎接。嵇康呢,打铁不歇,旁若无人。僵持了一会儿,钟会觉得没趣,生气地掉转马头要走。

嵇康觉得好笑,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听见什么了,到这里来?看见什么了,离这里而去?)

钟会回答了两句话,自己摆脱了尴尬场面:“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听见我所听见的就来了,看见我所看见的才离去。)

“秦”字的由来

秦始皇姓嬴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相传嬴政的国号原名“琹”。有一天,他无意中想到,“琹”字是一把木椅上坐着两个王,这可是主凶的兆头。

俗话常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个王坐在一把椅上,岂不要平分天下?于是他想造出一个吉利的字来代替“琹”字。他颇费踌躇,想了很久,仍无眉目,于是召来史官计议。

秦始皇问道:“从三皇五帝直到如今,谁人的功勋最高,业绩最大?史书上有无记载?”

史官拱手相对:“三皇五帝,唐尧虞舜,延及夏、商、周,是非功过,均见于《春秋》。”

秦始皇又问:“自开天辟地以来,只有《春秋》这部史书吗?”

史官答道:“下臣回奏,只有一部《春秋》。”

秦始皇继续问道:“如此说来,《春秋》只写到本朝为止,是吗?”史官点了点头。

秦始皇得意地笑道:“朕乃千古一帝,首称始皇,自然要占一半《春秋》,看来,以一《春秋》改定国号,最为适宜!”于是提笔在竹简上写出一个“秦”字,以取代“琹”字。

史官一看到始皇自造的这个“秦”字,的确是各取春秋二字的一半,虽觉新颖,却有些忧虑,便说:“万岁英明,不过,春若无日,则天地昏暗;秋若无火,则大气阴沉。昏暗阴沉并非吉祥之兆,望陛下圣裁!”

秦始皇一听,勃然大怒,拍案喝道:“放肆!竟敢胡言乱语,诽谤朝廷,来人,推出斩首!”

史官由于忠言反遭杀身之祸。文武百官由此胆战心惊,唯恐自己步入后尘,一个个跪拜阶前,口呼万岁,朝贺新的国号。

自此,“琹”字消亡,新造的“秦”字登上了历史舞台。

吃鱼之辩

公仪休爱吃鱼是出了名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吃鱼,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因此家里人天天都去给他买鱼。

公仪休吃鱼不断地变换花样。他吃过的鱼很多,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里的鱼;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鱼的品种也不断变化。他还特别讲究烹鱼方法,他挑选厨师的标准,主要就看他烹的鱼滋味美不美,花样多不多。

这一年,公仪休当了鲁国的宰相。于是,上上下下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出人意料的是全都被公仪休拒之门外。

公仪休的学生觉得很奇怪,问道:“既然先生这么爱吃鱼,那为何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

公仪休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假如我接受了的话,办事的时候就会徇情枉法,徇情枉法,我就会有被革去宰相职务的危险。到那个时候,就是我想吃鱼,这些人也不会给我送鱼了。

“我没了俸禄,自己又买不起鱼,那就不可能天天吃鱼了。与其这样,我不如现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有个人叫陈蕃,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室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就对他说:“屋里这般杂乱,你为何不打扫打扫呢?”

陈蕃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不拘小节,心里应该想着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扫除天下之不平,哪里会去扫除一室之污秽呢?”

薛勤则说道:“你连自己屋子的污秽都不扫除,哪里还能去扫除天下的不平呢?”

陈蕃顿时被驳得无言以对。

魏骥辞官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仍虚设六部。景泰初年,南京吏部尚书魏骥入京朝觐,请求退休。当朝内阁大学士陈循早年科举应试时,魏公是主考官,故以门生身份前往拜候。

陈循竭请魏公打消归隐之念,劝说:“老师虽位已至尊,可是未曾在朝中立班,终是一桩憾事。不妨稍待时日,弟子一定为您争取在这里谋求一个合适的职位。”

然而,魏公非但不为所动,反倒对其心存鄙夷。跟人说起陈循,指谓:“此人将朝廷之事当做自家私事,岂能得其善终!”自己终竟辞官而去。

数年后,魏公之言果然应验。景泰七年,英宗复辟,改元天顺,陈循和一班追随景帝的阁僚均被削夺官职。陈循本人还被发判戍边,后于天顺七年死去。而魏公引退后则安安稳稳度过余生,一直活到成化七年,寿至九十八岁。

当时士大夫皆佩服魏公的深谋远识。

附注:官僚恋栈是一个经常为人讥诟的老话题,而魏骥批评陈循“将朝廷之事当做自家私事”的说法则别有深见。

古人所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表面上看是选择的自由,实际上反映着士大夫自身价值取向的困惑。

所以,就儒家的道德传统而言,以天下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位,均无不可,或亦可相为调节。但此二者恰恰不可融为一体,否则就成了“藏天下于私箧”(王夫之语)。

在明代阁僚中,陈循政绩平庸,但不算是奸佞之辈,他那种私愿之所以不能为魏骥所接受,是因为它打破了士大夫固有的道德平衡。

禽兽不如

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阮籍与嵇康、向秀等七人被称为“竹林七贤”。阮籍在担任步兵校尉的时候,一次,朝廷接到了一件凶杀案的奏报,说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子把自己的母亲杀了。

“哎!把父亲杀了还可以,怎么能够杀死母亲呢?”阮籍禁不住大发感慨。

此语一出,朝中大臣感到非常惊诧,魏文帝也很纳闷,不解地问:“杀死父亲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你怎么说可以呢?”

“禽兽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死父亲,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死母亲,则连禽兽也不如呀!”阮籍答道。

庄子喻鸟

惠施在梁国当了宰相,他的老朋友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并不是要看望他,而是想争夺他的官职。惠施就派了很多手下,到处搜寻庄子,要把他赶出梁国,结果搜了三天也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