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国学语文读本
29132300000034

第34章 精彩谜语(7)

孔子连忙喝住子贡,下车对顽童客气地说:“我们有重要的事要办,你们能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吗?”

一个顽童问:“你们有何重要的事啊?”

孔子捋须笑答:“周游列国,讲学传道。”

另一个顽童接口说:“那你这个老先生一定很有本事了?”

“岂敢,岂敢。”孔子连声谦道。

那个顽童接着说:“我问你四个字!”说罢吟道:

一点一点分一点,一点一点合一点,

一点一点留一点,一点一点少一点。

孔子博学多闻,区区顽童岂能难倒他,很快就答出来了。

然后,孔子笑道:“老夫也回敬二位小才子四句,但只能猜一个字。”旋即而吟:

一横一横又一横,一竖一竖又一竖,

一撇一撇又一撇,一捺一捺又一捺。

孔子见二顽童抓耳挠腮答不出,劝道:“还是回学堂读书去吧,别在路上玩耍。”说罢乘车而去。

原来,这两则谜语的谜底分别是“汾”、“洽”、“溜”、“沙”和“森”。

塾师吃瘪

徐文长,浙江绍兴人,自小聪明伶俐,淘气调皮,不到三年时间就气走了四位先生。不久,又来了一位老先生,看似冬烘木讷,据说是专治淘气调皮孩子的一把好手。果然,三天之后,老先生便让徐文长当众出了一次丑。

这一日,先生叫学生各制谜语,品评优劣。徐文长接连做了四五个谜语,其谜底全是同学的绰号,弄得众人大笑。

老先生笑眯眯地对他说:“你很聪明,我这儿也有一则谜语,你来猜猜。”说着念道:

傅粉儿郎,一貌堂堂。何曾为貌不扬,借我增光,也不为性轻薄,赖我包藏。却着上我这狐裘黄黄,他就会改换了心肠。

自从徐文长学习制谜猜谜到现在,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等牵丝攀藤的谜面,思索了老半天,只好认输。

老先生冷笑道:“这么简单也猜不出来?这不就是你吗——皮蛋!”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从此,徐文长也有了绰号。

老先生制服了调皮捣蛋的徐文长后,马上大立规矩:背不出书打手心,写错了字立壁角,对课出错夹耳朵。

但对于徐文长来说,最厉害的是连大小便也被先生管得死死的。原来,讲台上放着一叠“出恭纸”,学生欲去方便时,必须向先生领用“出恭纸”,每领一张,当天要多写一张楷书相抵。

近来,徐文长偏偏肠胃不好,一天总要领七八张“出恭纸”,为缴齐正楷书帖,累得手酸背疼。加之“皮蛋”事件,他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先生。

机会终于来了。老先生又叫学生各制一谜,这回限定谜底必带一“纸”字。一时间,学生有咏“宣纸”的,有咏“皮纸”的,也有咏“蜡纸”的。轮到徐文长了,他也学着先生当初的样子,慢慢念道:

不但命薄,而且粗恶,做文章原不是我,画丹青也难上凌烟阁,将我来分肢解体块块割。有时间急急寻我,偏让我临池蹉跎,几回后门经过,把我视如粪土同消磨。

这么长的谜面,老先生还是第一次见到,反复琢磨,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便断定徐文长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要他先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然后再行处罚。

徐文长冷笑道:“这么简单也猜不出来,这不就是你吗——出恭纸。”同学们听后大笑。老先生也只得认输,从此,大家背地里都叫他“出恭纸”。

老先生自感师道堕地,再无尊严可言,便气得卷铺盖回家了。

吴承恩讽粮商

明朝文学家吴承恩自小家贫,他的父亲因屡试不中转而从商,但又改不了读书人的敦厚,钱赚不到,还被地痞流氓所欺,得了个外号“吴戆”。吴承恩却聪明伶俐,博览群书,有“神童”之称。

当时有个恶霸叫张皇兴,开的是粮行,用的是大斗进,小斗出,又仗着老婆有几分姿色,和官府扯上了关系。有了财势,更加为非作歹,仗势欺人。

一天,他路过吴承恩家门前,想起吴承恩被称为神童,心中不服,便找了吴承恩出来,说道:“听说你是神童,给我写副对子试试。”

吴承恩早就想治治他,大好机会岂能放过?立即提笔写下:

皇兴大粮行;

慈夙楚城扬。

横批:去四首。

张皇兴还以为吴承恩说他的生意大,将城中四大富豪都比了下去。于是欢天喜地地带着对联回家贴上,还沾沾自喜。

不久,有一秀才路过,看后哈哈大笑。张皇兴不明所以,问之,秀才说道:“‘皇兴’及‘慈夙’去了四首后,不就成了‘王八’及‘心歹’了吗?”

张皇兴一听,气得暴跳如雷。

严父考子失女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父亲很严厉。有一天,他对生性迟钝的儿子说:“我出四个谜语给你猜,猜不出就得吃巴掌。”

儿子很是害怕地点点头。父亲说道:

什么里圆外方,什么外圆里方,

什么上圆下方,什么下圆上方?

儿子想很长时间也猜不出,气得父亲扬手“啪”地一巴掌。儿子哭哭啼啼往外走,正好碰见了姐姐。

姐姐说:“这个谜不难猜啊,你回去对父亲说,膏药里圆外方,铜钱外圆里方,箩筐上圆下方,筷子下圆上方。”

儿子连忙把谜底告诉父亲。父亲高兴地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儿子答道:“姐姐教我的。”

“这怎么行!”父亲发怒了,把女儿大骂一顿。女儿很是委屈,一时想不开,就上吊死了。

父亲悔恨万分,随口吟诗一首,以痛悼亡女。诗曰:

生来清而洁,胸中气蓬发,

为了亲生子,丢了一枝花。

这首诗是一则谜,谜底为“莲花”。

萨都剌咏伞言志

元代诗人萨都剌曾做了一首咏物的诗谜,收在他的诗集《雁门集》中,诗曰:

开如轮,敛如槊,剪纸调胶护新竹。

日中荷盖影亭亭,雨中芭蕉声肃肃。

晴天则阴阴则晴,晴阴之说诚分明。

安得大柄居吾手,去覆东西南北人。

原来,这首诗咏的是伞。谜面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伞开与关时的不同形状以及材料制作,还有晴天与雨天的不同作用。

最后两句借谜咏志,表达了“安得大柄居吾手,去覆东西南北人”的抱负,显示出诗人的高超手笔与政治理想。

白居易巧训武官

唐朝长庆二年,已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杭州担任刺史,刚上任不到一个月,就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一天,听说两名武官被大雪封锁在城外山寺中受冻挨饿,他心里备感惭愧,立即准备了两件棉大衣和酒饭,又从自家书房取出一盒精致玲珑之物,并在这盒玲珑之物上附了一首幽默小诗:

两国打仗,兵强马壮。

马不吃草,兵不征粮。

派人一道冒雪送往城外寺中。

两武官一见甚喜,穿上了厚厚的棉大衣,边吃边乐呵呵地摆开阵势,相互“斗”了起来。原来这是一则诗谜,谜底是“象棋”。

唐伯虎遇伯乐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从小饱读诗书,酷爱绘画。其父在苏州街头开了家酒店,常有文人骚客前来开怀畅饮,吟诗作赋。

一天,才子祝枝山前来酒店饮酒,见四壁贴的画山清水秀,花鸟灵活,连声称赞:“店老板这公子有才气!”

他拉过小伯虎,拍着他的头说:“我再去帮你找位高人来指点指点!”于是,祝枝山匆匆而去,即刻把当地著名画师沈周找了来。

沈周捋了捋胡须,细细看了看唐伯虎画的画,又见他文质彬彬,很有礼貌,心想:这酒家少年看来是个可造之才,但不知其才能如何。于是略一思忖,吟了一首诗来让唐伯虎猜答。诗云: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才思敏捷的唐伯虎当即挥笔写了一个字,双手奉上。沈周一看,点头微笑,收他做了徒弟。

原来,这首诗所咏的是风。

项羽长叹喻字

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被沛公刘邦围困垓下,项羽全军覆没,悲痛欲绝,单枪匹马杀出重围,仓皇来到乌江边上。一位船家想接他渡江,希望他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但是,此时的楚霸王悔恨交加,深感无脸见江东父老,不肯上船。他含着泪将坐骑赶上小船。小船划至江心,坐骑不舍主人坠水而亡。

项羽望着阴云惨淡的长天和浊浪翻滚的乌江,顿觉万物皆空,禁不住仰天长叹,吟诗曰:

忆当年八千子弟,到如今只有孤人立,美人名马,化作两点伤心泪,眼前是江水横流,扁舟一叶!

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项羽当时的心情,而这种心情又通过这首诗体现在一个字上。这个体现项羽心情的字就是:愁。

杜甫赠联

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时,一场秋风吹毁了他的成都草堂,于是,他便带着家人来到四川奉节县以开中药铺维持生计。

当时,奉节县有位医术高明的郎中名叫刘玉霍,他不仅救死扶伤,而且还解囊济贫,救助百姓。杜甫十分感动,连说:“真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啊!”

第二年春节,杜甫送给刘郎中一副自己写的春联:

阿斗过桥到蜀地,

昭君出塞去异乡。

横额是:立起沉疴。

在这副对联里,暗含了四味中药名,一位汉将名,杜甫用此谜联巧妙地赞誉了这位老中医。精通文墨的刘郎中一看,便知道了谜底,连忙道谢,当即摆酒宴请杜甫。后来,他和杜甫成了很好的朋友。

原来,这副谜联的谜底分别是“使君子”“独活”“王不留行”“生地”和“汉将霍去病”。

杨亿巧读祭文

杨亿,北宋文学家,他文思敏捷,是一个奇才。

宋真宗景德四年,郭皇后病故,辽国送来祭文。皇帝命杨亿开读,哪知却只是空纸一张!这分明是刻意侮辱。于是杨亿急中生智,自撰祭文:

惟灵,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岂期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伏惟尚飨!

皇帝听了十分高兴。杨亿采用了灯谜“自我抵消”的手法,祭文中的“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二句,使“巫山一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遂成子虚乌有,而“惟灵”“伏惟尚飨”则是祭文的惯用语,所以,这一切与空纸无字恰好暗合。

难分伯仲

宋朝时,苏轼和苏辙是一对亲兄弟,儿时两人不分彼此,形影不离,关系甚笃。

一年春节,两兄弟在书房背书,顿觉头昏脑涨,索然无味,就骑马来到野外散心。此时下了一场大雪,茫茫大地一片雪白。

少年苏轼见到此情此景,马上巧制字谜让苏辙猜射:

雨余山色浑如睡。

苏辙思索了良久,终于猜中了谜底,暗暗佩服兄长的过人之才,但他没有说出来,而是口占一诗,以谜猜谜:

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

听罢,苏轼对苏辙说:“你能猜中我的谜底,为兄实在佩服。可对于这个谜面,为兄实在不敢恭维。”

苏辙听后,对兄长更加敬佩了。原来,苏轼和苏辙谜语的谜底都是“雪”。

诗人猜谜

宋朝时,秦少游曾做过一谜请苏东坡猜:

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

有时射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苏东坡假装不会猜,就另外做一谜给秦少游猜:

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

为君马上弹,弹尽天下曲。

少游假装猜不中,就请苏小妹猜,小妹说也有一谜:

我有一艘船,一人摇橹一人牵,

去时牵纤去,归时摇橹回。

原来,三人做的是三首谜语诗,谜底都是木工用的墨斗。

雀屏选佳婿

古时候,有一位李员外想为女儿择一佳婿。一天,一位书生前来应选,李员外叫女儿隔着屏风向外面偷看。

事毕,员外要夫人去问女儿是否中意,女儿含羞不言。等问急了,才口吟一诗道:

雀屏选佳婿,双亲询女意。

元旦欲观灯,怎奈才除夕。

母亲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去告诉员外。李员外听后哈哈大笑说:“这四句话是个字谜,射一个字,女儿已经答应了。”母亲细细一想,恍然大悟。

原来,除夕为正月少一日,隐含着一个“肯”字。

我为秋香

传说,唐伯虎为娶秋香,化名康宣,到华府当书童。唐伯虎写的卖身契如下:

我康宣现年一十八岁,原籍姑苏,家世清白,向无过犯。为家境清寒,自愿鬻身相府,充当书童。身家银五十两,自秋季始,暂存账房,待三年后支取。今后承值书房,专司焚香扫地磨墨洗砚等事,听候使唤,决不懈怠,立此存照。

卖身人 康宣

押保人 王俊

唐伯虎写毕,呈上,华太师只观书法,未看文理,心里暗喜不已,想不到这穷小子竟写得这么一手好字,看毕收藏起来。

华太师出身翰林,曾经担任过主考,一向阅卷从未发生讹错。如今唐伯虎话里藏机,竟瞒过了他。其实契约上每行(古代竖行书写)第一字,平头看去,就是“我为秋香”四个字,他进华府当书童是假,为了秋香是真。一则轶闻,成为千古笑谈。

“园”内为何字

清代江南才子袁枚隐居随园时,曾喂养一头山羊。一日,山羊入邻人园内,吃了邻家种的青菜。

老菜农出来责问袁枚,袁枚对老农说:“你知道‘园’字是怎么写的吗?必须在外边筑上一圈篱笆才可种菜。”

其实,这老农并非一般村夫,也是个不满现实隐居此地的饱学之士。他反唇相戏道:“你知园内为何字?筑篱笆仅能防围外,不能防围内,君住在园内且又养羊,筑围又有何用?”

原来,“园”字繁体应写作“園”,方框内的“袁”字,正是袁枚之姓。

袁枚听罢,赞叹不已。此后,二人谈诗论文,成为好友。

辛未状元

明代隆庆年间,江阴举子袁舜臣赴京参加辛未会试,临行前,他在马鞍上写了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

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开始,人们以为这是一首平常的诗,只是不解其意。后为苏州举人刘瑊看到,一下就识破了谜底。

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谜底是“辛未状元”。此诗每一联射一字:“六”加“一”“十”为“辛”字;“杏”除去“口”加一横为“未”字;“床”(古写异体作“牀”)掩去一半为“爿”,大字加一点为“犬”,合成“状”(繁写作“狀”)字;“完”去掉宝盖头为“元”字,合起来是“辛未状元”。

打沙袋猜谜

唐、祝、文、周是明朝江南的四大才子,一天,四人同去游玩,所谈之事离不开诗词、隐语。

文徵明说:“唐寅能诗会画,又是制谜射虎高手,不如改名为‘射虎’如何?”

周文宾接着说:“我们四人伯仲叔季,唐寅才学第一,射虎功夫了得,改名为‘伯虎’岂不更妙!”

在一旁的祝枝山更是拍掌叫好。于是唐寅又名唐伯虎了。

此时,周文宾看到窗外梅花盛开,不知不觉地吟起北宋诗人王淇的七绝《梅》: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唐伯虎听罢,连忙说:“我现在就借鉴前人之谜,说出来给各位猜猜,看他们是在做什么事。”说罢吟出四句诗:

不受脂粉半点侵,穿麻饿肚自甘心。

只因误入少林寺,惹得手脚忙到今。

原来,这是一则谜语,其谜底正好说出了四才子正在做的事情:打沙袋。

徐文长解谜

每年的元宵节,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吸引游人,杭州西湖总宜园都要举行灯节灯谜晚会。

一天,江南才子徐文长路过园门口,看见一群人正在昂首观看高高悬挂的一首诗谜,大家议论纷纷,苦苦猜测。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二人抬头不见天,一女之中半口田;

八王问我田多少,土字上面一千田。

徐文长读完后,微微一笑说:“这有什么难的!”听到这话,大家纷纷围上前来请他快讲。徐文长只是说了句“但愿人间家家如此”,便匆匆而去。

众人思索了很久,也没有找出答案,都说徐文长是个狂人。后来,一位学究经过细细品味,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大声叫道:“妙!妙!世间竟有如此高人,真乃三生有幸啊!”说完便去追徐文长,最后和徐文长成为了密友。

原来这首诗的谜底是:夫妻义(義)重。其中“義”是“义”的繁体。

王安石巧写“用”字诗

王安石曾写有一首关于“用”字的字谜诗,诗云: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谜语按笔形把“用”字拆成多个零部件,再以不同形式重新组合而制成,既形象又生动。

老僧出谜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少时家里贫穷,只好到醴泉寺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寺前有一片苍翠的竹林,山下溪流环绕,环境幽静。范仲淹经常独自在这里挑灯读到深夜。

不知不觉,范仲淹在醴泉寺已经苦读了三年,寺中长老想试试他的学问如何,于是口占一联:

芳草春回依旧绿;

范仲淹听后,欣然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