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01

第1章 道德修养(1)

枕戈待旦

晋朝时期,出了一位名叫刘琨的英雄。他喜欢与一些有志气的年轻人结交,讨论天下大事,要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博得个青史留名。

一天,他得知朋友祖逖已经当上了朝廷的官员,心里着急起来,就给亲属写信说:

“我每天都是枕着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为朝廷出力,杀退贼兵。可惜祖逖比我先一步去建功立!了了”

刘琨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也被朝廷委任为官员,为司隶从事,一直做到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

在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的时候,晋阳闹起了灾荒,很多老百姓因为找不到吃的,活活饿死了。灾民没有办法,只得携儿带女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家不到两万户。贼寇也趁机作乱,百姓们吓得不敢出门。

刘琨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招募了一千余人,带领他们去晋阳平乱。平乱之后,刘琨派人将尸骨好好埋葬,重新修造衙门、庙宇,让百姓耕种土地,派军队对他们进行保护。不久,灾区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人口也增多了,又能听到鸡鸣狗叫之声了。

不料,胡人想到晋阳劫掠财富,派兵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城内只有很少的一点儿军队,没有力量杀退贼兵。大家非常焦急,刘琨表现得非常镇静。到了夜间,他趁着月光,在城楼上吹起箫来。刘琨的箫声悲切凄凉,如泣如诉,城外的胡兵听了,一个个凄然长叹。

到了半夜,刘琨又吹起了胡笳,那乐声使胡人暗生思乡之念。其实,胡兵来打仗实在是身不由己,他们之中,哪一个不怀念亲人呢?他们想着家乡,全都流下了眼泪。天快亮的时候,刘琨又吹起了箫,胡人再也受不了了,纷纷骑上战马,回转家乡了。

◎成语释义

头枕兵器等待天明。形容杀敌报国的心情非常迫切,一刻也不懈怠。

◎故事出处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出处译文

我每天都是枕着兵器躺在床上,一直等到天亮,一心想要为朝廷出力,杀退贼兵。宠辱不惊唐朝时,幽州涿(今河北省涿州)人卢承庆官运亨通,很快成为朝中重臣。他处理政务非常公正,特别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因此深受人们的嘉许。

有一次,卢承庆奉圣命对一些官员进行考核。当面对一个因运粮沉船而犯过失的官员时,卢承庆考虑到事故的影响,只给他评了个中下,而且直截了当地将考评结果向他公布。没想到那个官员丝毫没有发怒,而是一个劲地点头,承认这样评定是合理的。

面对这种情况,卢承庆又考虑到,这个官员在沉船事故发生后,也曾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而且这样的损失绝非人力所能挽救,所以他的过失也还值得原谅,于是改评为中中。那个官员听说后,面色沉静,脸上没有一丝欢愉的神色。

看到那官员一副坦然自若的表情,卢承庆断定他平时必定不计较个人得失,心胸坦荡,于是大加称赞道:“得荣、受辱时都不为之所动,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于是将其改评为中上。

◎成语释义

常用以比喻胸怀坦荡,不受荣辱的影响,不患得患失。

◎故事出处

《新唐书·卢承庆传》:“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闻鸡起舞晋代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祖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他们还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振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祖逖半夜里听到公鸡的鸣叫声,就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开始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都成为了能文能武的将才,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祖逖之后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理想;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才武略。

◎成语释义

形容奋发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出处译文

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认为。”两人就起来开始练剑。百折不挠东汉灵帝时期,有一位叫乔玄的大臣,性情非常刚毅,疾恶如仇。

乔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天,三个强盗在他府门外转悠,看见乔玄十岁的小儿子正在门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为人质,想狠狠地敲诈乔玄一笔。校尉阳球得知消息后,与河南府尹、洛阳县令统率军队,将乔府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不敢进攻,害怕强盗狗急跳墙杀害了孩子。

乔玄赶到自己的府第,大声喝道:“强盗如此猖狂,难道我会为了孩子而纵容他们的罪行吗?”乔玄还催促阳球立刻进攻。结果强盗全部抓获,他的小儿子也因此遇害。

乔玄担任尚书令时,发现同僚盖升有经济问题。盖升官至太中大夫,他和灵帝私交甚好,就仗着这层关系,他毫无顾忌地收受贿赂,搜刮民财。

乔玄非常气愤,就给汉灵帝上奏章,要求将盖升罢官,将他的家产抄没。可是,汉灵帝庇护盖升,不但不对盖升进行处罚,反而升了他的官。乔玄便以生病为由,辞职还乡。

人们非常佩服乔玄这种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乔玄碑》,对他“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成语释义

多用来形容意志坚强,无论遭遇多少次挫折都不动摇,不屈服。挠:弯曲,比喻屈服。

◎故事出处

汉代蔡邕的《蔡中郎集·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出处译文

他的性格严正,嫉恨豪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转变自己意志的风范。

威武不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国家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军队来攻自己的国家。

有一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成语释义

不为权势、武力的胁迫而屈服。

◎故事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译文

不因富贵而迷惑,也不因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一夜十往

在东汉时期,有个人叫第五伦,他为人非常正直,当官的时候办事认真,廉洁清正,经常亲自喂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厨房做饭,做家务。当地的人对他十分敬重。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对他说:“人们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说你完全无私,没有将一点儿私心用于公务呢?”

第五伦回答道:“不是这样。以前有个朋友,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是那以后凡是有举荐的事情我都会想着他。这难道不是私心吗?还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儿子病了,我同样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却无法入睡,这也是说明我存有私心啊!”

◎成语释义

形容体贴周到地服侍病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出处译文

我的侄子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

坐怀不乱

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夜宿城门客栈。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由于没有房钱,她从后门溜进了柳下惠的房间。

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担心那女子受冻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其他的举动。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淫乱行为。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在两性方面作风正派。

◎故事出处

《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

◎出处译文

柳下惠怕这个女子(“后门者”)受冷,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淫乱行为。

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不难办到。

“这里重要的是,决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镂,雕刻。舍,放弃。

◎故事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译文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不贪为宝

春秋时期,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玉落到一个宋国人手中。这个人希望借助这块玉捞点儿好处,就带了宝玉,去见大夫子罕,提出要把玉送给他。

子罕深知这块宝玉的价值,所以对这位来客热情接待,却坚持不接受他的礼物。献玉者却误会了,他觉得子罕不愿接受礼物,可能是嫌这块玉石的价值还不够高。

于是,献玉者急忙解释道:“我自从得到这块玉石以后,就知道一定要把它交给贵人,于是请著名玉匠鉴定。玉匠对我说,这块玉石有很好的质地,是一件稀世珍宝。因此,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子罕听了来客的话,淡淡笑了一下,回答道:“我这个人,一向把不贪财的品行看做是自己的珍宝,而您则把这块玉石看做珍宝。如果我接受了这块玉石,不但您丧失了珍宝,我的珍宝也没有了。因此,我不能接受宝玉,还是让我们双方都保留着自己的珍宝吧。”

◎成语释义

称赞清正廉洁的品格。

◎故事出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曾先后在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岗位上尽心工作,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他为官廉洁,正直无私。当时,明朝政府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日趋腐败,政界中贪污、贿赂盛行。外省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老百姓那里搜刮一些土特产,诸如绢帕、蘑菇等,进献给皇帝和执掌朝堂的权臣。人民对此非常反感。

有一次,于谦在外地担任巡抚,回京城述职时,他却什么礼物也不准备。别人感到很奇怪,说他一件礼物不带,就算到皇帝那里能平安无事,又怎么得罪得起权臣?他就写了诗歌《入京》,作为回答。

此诗的大意是说,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当供人民享用,只因贪官污吏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我什么都不带,只带两袖清风进京面见天子,这样才能使老百姓不在背后议论我。

由于明朝的政治斗争太严酷了,所以虽然于谦的功劳很大,还是被皇帝杀死。他虽然死了,人民却非常怀念他,把他当做神明一样敬仰。

◎成语释义

除了两袖清风以外,别无他物。比喻做官清正廉洁。

◎故事出处

明朝都穆的《都公潭纂》卷上:“人传其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毕恭毕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暴政。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在烽火台将烽火点燃。附近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我尊重父亲,依恋母亲。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太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成语释义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礼貌的样子。必,一定。

◎故事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出处译文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我尊重父亲,依恋母亲。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呢?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个人叫季布,这个人生性耿直,并且乐善好施,人们都赞扬他。他有个特点,凡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多大,他就算倾家荡产,也要设法办好。因此他的朋友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