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责任心·快乐也是一种责任
29104500000037

第37章 习惯是一种责任

一个在外面读了三年大学的女孩很少回家,三年来,她只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写了一封信,这唯一的一封信还是数不尽的抱怨和不解。

她在信中写到,她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小时候父亲对她很好,经常给她讲笑话和故事,下班之后就和她玩耍,还带着她一起做作业,自己要是有什么愿望,父亲一定会满足自己的。

但是让她觉得委屈的是,她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想复读的时候,父亲却不答应,理由是家里太穷,拿不出更多的钱给她读书。她的父亲是国家教师,工资不低,她认为父亲应该有足够的钱给她读书。

还有一点,就是她的父亲在某一段时间经常外出,而且一出去就是好几天。要知道,她的父亲以前是从来不出门的。她问父亲原因,父亲告诉她,他在外面打牌。但是父亲工作的学校的校长却打死也不相信她的父亲会在外面打牌,他问了好几次父亲才告诉他原因。原来,他在附近的一个煤矿里打工。

矿离家里有十公里的路程。作为矿工,可以拿到一千五百元的工资,那在当时,是非常高的一笔工资。可是,奇怪的是,他这么高的工资,但是在他的一个笔记本上却详细地记录着他这两年来所欠下的债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都不明就里。

其实,这与父亲当年的一个承诺有关。

父亲有一次偶尔得知一个山区里面有一户人家非常困难,已经在读小学的女儿正面临着辍学。但是小女孩不管不顾,硬是吵着要上学。小女孩的好学精神打动了他,使他想起了自己没有读过书的已经扎根在农村的姐姐。他很明白,要是这个女孩不读书的话,她这一辈子将离不开那个山村,将会做一辈子的穷人,一辈子也摆脱不了贫困。于是,他就向这个女孩伸出了援手。

这位伟大的教师叫刘念友。

这个隐藏三年的秘密被揭开后,人们又发现了一个隐藏得更深的秘密。这个秘密隐藏了28年。28年前,刘念友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就在开始默默地支持一些学生读书,28年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他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承受着挖矿的痛苦和别人的嘲笑还有女儿的不理解,但是他始终坚持着内心的想法和信念。

记者后来去采访刘念友:“你以后还会继续资助下去吗?”

刘念友:“资助贫困学生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记者:“习惯是什么?”

刘念友:“习惯是一种责任。”

或许我们应该将“习惯是一种责任”理解为“责任是一种习惯”。当把责任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你总会习惯性地去完成自己的责任。无疑,文中的刘念友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在努力地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并且,为了这责任不顾一切。而实际上,他是没必要这样做的。但是他却这么做了。显然,这就是他的责任感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