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做人圣经
29019800000046

第46章 发扬美德遵守法律

财富、美丽、善良、力量、诚实、智慧都是重要的,而且就是世界的全部。

——《塔木德》

《塔木德》里有一则寓言是说有位国王一边为受伤的儿子包扎伤口,一边规劝说:“皇儿啊,只要扎上这条绷带,任你随便玩耍跑跳,伤口都不会痛,可一旦解去绷带,伤口就会恶化!”人性亦然,其间潜伏着恶的根源。不过只要遵守法律,就能有效遏止恶性事件发生。

确实如此,人生快乐而危险,一不留神就有险情出现。还有一则《青蛙的故事》说的也是同一道理:将青蛙放于滚烫的开水锅中,青蛙会迅速从水中跳出,而且不被烫伤。将青蛙放于一口大锅中,加上凉水,然后逐渐加热,青蛙便会在锅中慢慢被煮死。人不怕面前有险情,只要精力集中,再难走的路也不会发生车祸,怕的是一种“人意识不到的陷阱”,仿佛抽大烟一般,不知不觉中人就不能自拔。

《塔木德》里还有一则故事:某一日,国王召唤一名男子去皇宫。这名男子有三个朋友,第一位朋友是他的莫逆之交,对他最为器重;第二个朋友他虽然喜欢,但却比不上对第一个朋友的重视;至于第三个朋友,关系比前两位疏远多了。国王的召见使这名男子忐忑不安,他猜测自己是否做了什么违法之事,不由心生恐惧,不敢独自前往皇宫,于是他决定邀请三位朋友同行。他先到那个自认为最密切的朋友家,结果遭到了这个朋友的断然拒绝。接着他又去了第二位朋友家,回答是:“我可以把你送到皇宫门口,但不陪你进去。”最后,他失望地去了第三位朋友家,没想到第三位朋友慨然答应一同前往。那么,为什么三位朋友的态度各不相同呢?而且平时最要好的朋友在关键时却不理不睬呢?《塔木德》认为,第一位朋友是“金钱”,凡人尽管贪财,但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二位朋友是亲朋,只能将他送到火葬场,然后便弃之不顾;第三位朋友是“善行”,虽然平常不太密切,唯其死后伴他永眠九泉之下。

◇孝敬父母

有位非犹太人有一颗价值昂贵的钻石,一位犹太拉比打算用重金购之用来装饰神殿,于是某一日登门求购。其时,存放钻石的库房门的钥匙恰好正在熟睡的父亲枕头下。这名男子便说:“对不起,因为我不能吵醒家父,所以无法卖你钻石。”有此发财机会,却因不愿惊扰正在熟睡的父亲而告放弃,此人的孝心可鉴。拉比非常感动,遂向世人传诵这则佳话。某一天,一位拉比同母亲同行,道路凹凸不平,步履艰难。于是,每当母亲迈出一步,拉比就伸出手垫在母亲脚下,以免母亲受颠簸之苦。《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故而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就很懂得尊老爱幼。

◇捐款也有利润

《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某个地方有一家很大的农户,其户主被称为当地最慈善的农夫。每年拉比都会到他家访问,而每次他都毫不吝啬地捐财献物。这个农户有一块很大的农田。可是有一年,这个农夫遭到了风暴和瘟疫的袭击,所有的农田和果园都遭破坏,全部牲畜都死光了。债主蜂拥而至,把他所有的财产扣押了起来,最后只剩下一小块土地。可是他却说:“既然神赋予的东西神又夺回去了,还有什么说的呢?”他泰然处之,丝毫没有怨天尤人之意。那一年,拉比像往年一样,又到农夫的家,见他家道中落,拉比们都对他表示了同情,也无意再请他捐献。这位农夫的太太说:“我们时常为教师建造学校、维持会堂,为穷人和老人捐款,今年拿不出钱来,实在遗憾。”后来,夫妇俩觉得让拉比们空跑一趟,于心不安,便决定把最后剩下的那块地卖掉一半,捐献给拉比。拉比非常惊讶,并且感激不尽。有一天,农夫在剩下的半块土地上犁地,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手忙脚乱地扶起耕牛时,却在牛蹄下发现了宝物。他把宝物卖掉后,又过上先前的富裕生活了。次年,拉比们又来到这里,去了农夫原来的家,以为农夫还和原来一样贫穷。可附近的人告诉他们:“农夫已搬入新居了,前面那所高大的房子才是他的家。”拉比们走进大房子,农夫高兴地向他们说明了近一年发生的事,并总结道:“只要乐于行善,它必定会倒过来,这就是捐献的利润。”据一位拉比说,他常在募捐时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每一次都获得成功”。

犹太民族确实是一个善于施舍的民族,他们并不把施舍当作一种“行善积德”,而认为是在履行一种“公共义务”。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乞丐去找施主,要求每个月一次的施舍。他敲了几次门,才见主人神情恍惚地来开门。“出了什么事了?”乞丐问他。“你不知道?我破产了。我欠了10万元的外债,而我的资产才1万元。”“这我知道。”“那你还来向我要什么?”“按照你的资产,每1元给我1角。”这个故事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足以说明犹太人对施舍的态度。

早年的犹太人曾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即“7年一个安息年”、“50年一个禧年”。在安息年犹太人不耕作和管理果园,任凭地里的东西自生自长,结出的果实无论多少,皆归穷人、奴仆享用;在禧年内,除了同样休耕并全体同吃地里自行生长的果实外,犹太人互相欠的债务要自然勾销,以前卖身为奴的,要自行获得自由。这足以说明犹太人认为捐献是一种有钱人的义务,以色列之所以复国,和世界犹太人120亿美元的捐款有很大关系。1967年的“6·5战争”爆发那天,以色列的募捐组织在美国的一次聚餐会开始的15分钟里,每分钟得到100万美元的捐款。战争爆发后的一周内,美国犹太人为以色列政府共捐款9000万美元。197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美国人共捐献了4.8亿美元,购买以色列债券超过5亿美元。以色列建国的头10年,仅美国犹太人的捐款就有14亿美元之多。近年来数额更大,每年约为5亿美元之多。难怪以色列越来越强大,这和世界犹太人的捐款是分不开的。另外,犹太人捐款时往往是悄悄的,不愿留下姓名,因为犹太人认为,“使人羞愧的施舍,还不如不施舍。”这样,既不使施舍者显得财大气粗,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使被施者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丧失进取心,而安心于成为永远被施舍的对象。这足以反映犹太人道德起点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