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可怕的谜团:世界最超凡的86个怪现象
29017300000008

第8章 广袤陆地悬念重重(5)

同年5月26日,他在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旅行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圣泉”沐浴。在几名护理人员的护理下,他光着身子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未能浸着,只是用泉水冲淋了一番。

回家后,躺了几星期,维托利奥·密查利突然产生了要站起来行走的强烈欲望。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拖着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向了另一头!此后几星期,他继续在屋内来回走动,并且食欲渐增,体重渐长。到了当年底,他的痛感竟全部消失了!

1964年2月18日,医生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片子上明白显示出他的曾经是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周围骨骼竟然出人意料地再生了!

至同年4月,密查利已经行动自如,并参加了半日制工作。此后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1971年6月,密查利当上一名建筑工人,并结了婚。

这样的病例并非个别。在124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类似奇特病例就达64起。

科学家当然不会相信“圣母恩赐降福”的神话,但应当怎样认识“圣泉”起死回生的力量呢?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艾列克赛·卡罗尔博士认为,这是心理和器官间的联结,使一些不治之症得以痊愈,因为去劳狄斯的病人大都是虔诚的宗教徒。对卡罗尔博士的分析医学界还有争议,人们还在继续探寻“圣泉”治病的秘密。

罗布泊位置之争

——会移动的湖泊

湖泊游移?难道湖泊也有了生命,也会自己随意游走?科考队对罗布泊进行细致的考察后,对其确切位置争论不休,并提出了罗布泊会游移的说法。

罗布泊在我国新疆若羌县境内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死亡地带——罗布荒漠腹地。那里曾是一个湖泊,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千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塞而著称于世。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由于罗布泊来去不定,所以斯文·赫定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游移湖”。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了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会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虽然有一部分人对斯文·赫定的这一观点表示认可,但对此提出质疑的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因此罗布泊是否游移的问题在世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

现在又有人提出罗布泊并不是游移湖。他们认为:历史上罗布泊一直是一个经常有水蓄积的湖泊,只有形状大小的变化,并无游移的可能。

经一些考察队员考察后得出结论:从高度上看,罗布泊和它南面的喀拉库顺湖都是平原中局部陷落的小洼地,罗布泊要更低一些。罗布泊最低处为778米,与其相邻的喀拉库顺湖最低处为788米,两者相差10米,水往低处流,不大可能发生罗布泊湖水倒流入喀拉库顺湖的现象。

科考队在考察中还看到,干涸的湖底都是坚硬的盐壳,用铁锤都很难敲碎,风的吹蚀作用并不容易让湖底降低。因此罗布泊是一个南北“游移湖”的提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有人又提出了“盈亏湖”说。1905年至1906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到罗布泊地区调查。他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出发,提出了罗布泊是“盈亏湖”的说法。即罗布泊是随着气候湿润和干燥而扩大或缩小的,认为现在的罗布泊是经过干湿变化保留下来的。

罗布泊地区从北向南依次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洼地,北为罗布泊,中间是喀拉库顺湖,最南面是台特玛湖,罗布泊最低。自东而来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是这片洼地最主要的水源,两河下游地势平坦,历史上曾多次分别改道与河道合并,有时从北、有时从南注入罗布泊。由于泥沙沉积和洪水经常性地泛滥,以及不断形成新的支流和湖沼等原因,最终影响了罗布泊作为终端湖的位置和水量的变化。

1972年后,罗布泊的最后一滴水也消失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分别断流320千米和400千米。曾经水波荡漾的罗布泊成了历史。

这个荒漠中的湖泊在百年来引起了国际上学者如此多的关注,学者们对其是否“游移”提出了很多观点,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也成了一个未解的谜团。

炙热火焰山

——为何如此之热

吴承恩笔下的火焰山绝非凭空想象出来的,在我国吐鲁番盆地北部确有火焰山的存在。也许这就是《西游记》中火焰山的创作原型。此山终日高温,干燥无雨。是什么原因构成了火焰山如此奇特的地理环境呢?

《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唐僧师徒四人走到火焰山时便遭遇到火焰的阻拦,从此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现在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鲁番盆地北部,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它绵延约100千米,宽约10千米,海拔500米左右。

山区气温夏季可达47℃,太阳直射处可达80℃,沙面可烤熟鸡蛋。热浪翻滚,使人透不过气来,山上寸草不生。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山体侵蚀下来的物质,在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使山体变得沟壑林立,格外引人瞩目。

虽然终日高温,但火焰山山体却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的大坝。正是由于火焰山居中阻挡了由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使水位抬高,在山体北缘形成一个潜水溢出带,有多处泉水露出,滋润了鄯善、苏巴什等数块绿洲,从而也造就了这一带的生命。

火焰山为什么这么热?一直以来有几种说法。

头一种说法来自吴承恩,他“认为”火焰山形成于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孙悟空从太上老君炼丹炉出来后,蹬掉了几块带着余火的砖,落到人间形成了火焰山。当然这种说法带有神话色彩,无法让人相信。

对于此山的形成还有另一个生动的传说:古时候,天山有一条恶龙经常吃童男童女。一位叫哈拉和卓的青年决心降伏恶龙。他手执宝剑,与恶龙激战七天七夜,终于腰斩了恶龙,并把恶龙斩成七截。死龙不再颤动,变成一座红山,被斩开处变成了山中的峡谷。当然了,这仅仅是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焰山的火,来自地下煤层的自燃。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曾经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煤层曾发生过自燃,近地表较厚的地方,煤层已经自燃殆尽,但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痕迹。

要知道煤层自燃,在新疆境内并不罕见。硫黄沟煤田火区项目技术人员解释道:如今距离乌鲁木齐市43千米的硫黄沟煤田,自清代光绪年间就是“裂隙纵横,浓烟弥漫,岩隙间火焰呼呼,经年不绝”,到如今已经有100多年了。此煤田火区自2000年开展灭火工程,历时3年多,于2003年才被扑灭。天山是地质活动较为剧烈的地区,埋在地层中的水平煤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大多变为倾斜煤层,煤层露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后积热增温,引发自燃,最终酿成煤田火灾。

还有一种猜测,火焰山如此热极有可能是由于地热引起的。地热,是由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因为构造原因,地球表面的热流量分布不匀,这就形成了地热异常,这也可能是火焰山这么热的原因。然而,这仅仅是一种猜想。

还有人认为火焰山的炙热,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南坡前山带一个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再加上大自然的风蚀雨剥,便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虽然现在火焰山已经不像《西游记》里所说的那么火焰灼灼的,然而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这个世界唯一的大火炉,使它的温度依然不减。

解开火焰山火热之谜,对我们今后进行地下热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