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
28916900000044

第44章 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这一时期唐王朝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据记载,当时“四海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夜宿”,“号称太平”。

从贞观元年(627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兼听、纳谏、勤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唐太宗亲眼见到了隋王朝由盛而衰、直至灭亡的过程,因此,他登基以后,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隋朝灭亡得那么快,除了隋炀帝荒淫无道以外,“臣下钳口”,皇帝“不闻其过”更不能改过是重要原因。所以,唐太宗上台以后非常注意兼听和纳谏。

说起唐太宗的兼听和纳谏,不能不说起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魏征。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门客,曾经建议太子诛杀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听说这个人很有才干,派人把他找了来,不计前嫌地封他为谏议大夫。

一天,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开明,有的昏庸呢?”魏征十分认真地说:“皇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历史上的圣君都能够虚心采纳各方面的意见,这样,下情便能上达,淮也蒙蔽不了他。而历史上的昏君总是偏听偏信,这样,下情不能上达,谁都可以蒙蔽他。”

唐太宗听了心悦诚服,对魏征非常信任。魏征从此经常进谏,而且不顾情面,常常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有一天退朝以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对长孙皇后说:“我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不解,问:“皇上,你要杀谁呀?”“魏征,他总是弄得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了微微一笑,然后整理衣冠,恭恭敬敬地给唐太宗行了一个大礼。唐太宗觉得很是不解,长孙皇后笑着说:“古人说,圣明的君王才会有忠直的大臣?魏征忠直敢谏,说明君王圣明,臣妾给皇上道喜了!”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唐太宗的火气顿时全消。

后来魏征病死,唐太宗非常伤心地说:“以钢作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作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一死,我失去一面镜子了。”

唐太宗除了兼听和纳谏外,勤政也是很出名的。唐太宗重视官吏的任用,他把各州都督和刺史的姓名写在官里的屏风上,随时记载他们的政绩或过失。他还提拔了不少寒门庶族地主官僚出任中央政府官员。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政策对于稳定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加强法制,执法如山,这是唐王朝政治清明的重要原因。唐太宗的两个叔父犯罪,一个按例逮捕下狱,一个判处充军。当时的宰相是唐太宗的亲属,因扣压大臣给皇帝的信件而降为都督。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恪打猎时损害了老百姓的庄稼,唐太宗命“免官,削户三百”。

唐太宗多次告诫他的儿子说:“君王好比一只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在位期间,唐王朝国力强盛,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时空隧道

(1)“贞观之治”所取得的成就与唐太宗的统治艺术是分不开的,说说唐太宗施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