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43

第143章 学习宣传(5)

1963年下半年,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全国开展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简称“三个主义”)教育的运动。“左”的思想进一步抬头。1963年9月,全省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中心,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口号。后来,统战系统有的单位和部门提出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三个主义’教育运动中,认清形势,加强改造,过好社会主义关”;“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揭开阶级斗争的盖子”等“左”的口号。在这背景下,省政协以1963年全年的时间进行了“三个主义”教育。参加学习的有政协部分副主席和委员,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省参事室参事和省文史馆馆员,共计158人,包括汉、回、藏、满、东乡、撒拉6个民族,按照学员所在的单位,编为9个学习小组,以自学为主,每星期分组讨论3次,年老多病的可不参加或少参加讨论。与此同时,还根据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的计划,组织全省两个自治州、27个市、县政协的相关人员进行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总人数约在3万人左右,其中工商业者及部分家属约2万多人,各民主党派成员约1000多人,知识界无党派人士约1000人,归侨约400人。上半年,着重学习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下半年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以及陆续发表的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到1964年,“三个主义”教育的学习运动仍然继续进行,着重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两个文件。学习中,有的中、上层人士感到紧张、不安,有的人对阶级斗争表示不理解,有的人还受到批判。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有关文件

从1963年底到1964年,《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亦即“前十条”)、《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规定(草案)》(亦即“后十条”)、《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亦即“二十三条”)相继出台。省政协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分为政协一组、政协二组、民革和民盟小组、省民建和工商联小组、参事室小组、文史馆小组等11个学习组,认真进行了学习。

要求参加学习的人做到精读文件,认真钻研,切实领会文件精神实质;联系思想实际,反复对照,谈认识,谈看法,深入讨论,避免抠名词,空谈泛论;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以求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加强自我改造,增强过好社会主义革命关的信心。1965年除继续学习上述文件外,还增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学习一直持续到1966年。

二、学习的机构组织和学习形式

委员参观体察团

1960年4月,省政协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参观访问活动,即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家属和一部分社会人士共计107人,参观了兰州市白银路人民公社、新兰面粉厂、西固棉纺厂、大砂坪机械制配厂、肥料厂、参事室缝纫厂等,听取了中共兰州市委书记王观潮关于城市人民公社化问题的报告,看了话剧《敢想敢干的人》,对大家启发教育很大。1962年11月以后,省政协进而扩大了参观人员组成对象,凡参加学委会学习的各界人士,除年老、体弱、多病、不宜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的人以外,其余均有在省内外参观学习的机会。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使各族各界民主人士及其家属,亲眼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和安定有序。他们说,新中国到处呈现着一片蓬蓬勃勃的新气象,通过实地观察,深深感到了新中国的伟大与可爱,也感到作为新中国公民的自豪与骄傲。各族各界的民主人士还在广阔的农村和工业建设工地上,看到了新中国干部和工农群众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迎难而上,大干苦干的劲头,从而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由于接触了实际和工农群众,一些原来思想上有怀疑的人,都从实际体察中得到了化解。

1960年,省政协还组织了一批大专院校的民主人士到新兴工业城市白银市参观,产生的效果非常强烈。工商界人士,原先以为“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只是口号,到实地一看,认为工人阶级就是伟大。省民革部分成员还用写大字报的方式写了一些赞颂诗。

发联系信督导自学

采取这一形式,主要在1959年的“大跃进”年代。当时人们忙于“大战四季度”的各种各样生产劳动活动,一度因为组织到一起学习较困难,省政协采取了“发联系信”的办法。发联系信对象,重点是家在外县的省政协委员和各界民主人士。在此期间发信最多的有3次。随信寄去的学习材料有:刘少奇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周恩来总理的《伟大的十年》、邓小平总书记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和世界人民大团结》,还有张仲良书记的《十年战斗,十年巨变》。并在信中附寄去了复信时谈心得体会的提纲。联系信发出后,连续收到众多复信。内容多为谈工作、谈学习、谈思想,有的是论述当前形势,有的是介绍工作经验,有的是反映群众要求,还有的是以文艺形式歌颂建设成就。

双周“神仙会”

从1961年6月起,为了适应客观需要,省政协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其他有关方面协商,建立了“各党派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双周座谈会”制度,会议采取大、中、小会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神仙会”方式。内容由参加双周座谈会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基本上包括既谈政策、方针,也谈形势、任务;既协商研究问题,也谈个人感想体会;既有对某些事物的批评,也有建设性的建议等。在学习座谈中,坚持“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的“三不方针”

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的“三自方针”,采取和风细语地交换思想、探讨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认识、增进团结的目的。这种学习座谈会,当时被称为“神仙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概括起来,效果有4点:1密切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活跃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发挥了人民政协的组织联系、协调各方的作用。2比较及时地反映了各界人士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当前中心任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向党政有关部门提供了情况,同时也向各界人士及时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3由于在双周座谈会上运用了“神仙会”的方式方法,对某些问题上的不同见解和不同意见,通过互相交换意见,互相讨论辩论的办法,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消除了统一战线内部的隔阂。4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内部的活动计划情况,在双周座谈会上得到互通情况,互相交流,加强了协调,促进了团结。

开办统战理论学习班

1962年11月7日到1963年2月18日,由省政协学委会出面举办了一期省级统战系统干部理论学习班,参加者有15人,这是甘肃省统战系统首次试办非党干部系统地学习党的统战理论的学习班。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具体政策和国内外形势教育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毛泽东《论统一战线》为主,结合学习了李维汉《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一个法宝》等三篇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为主,学习了有关文件和国内外形势方面的报纸新闻及相关材料。学习方法坚持“三自”、“三不”原则,始终本着和风细雨的精神,提倡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摆出观点,讲清道理,虚心探讨,诚恳帮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还采取了以自学与辅导报告相结合的方法,听取国内外形势及报告4次、统战理论辅导报告3次。

民主人士家属学习组

1964年7月,根据省政协二届二次常委会议《关于在各族各界人士中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计划》中,有关组织民主人士家属学习的决定精神,省政协学委会帮助成立了“民主人士家属学习组”,共有36人,帮她们拟定了学习计划。学习时间为每周一次,每次3小时。学习内容,包括有关妇女解放的材料,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材料。学习方法坚持少而精的原则,采取讲解、辅导、学习

和讨论相结合,同时组织她们看戏、看电影,进行参观,座谈观感。有时还吸收她们参加省政协举办的大型座谈会、报告会和其他活动,增强学习的效果。

§§§第三节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的学习

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成立于1964年9月,当时全国已进入了“文化大革命”舆论准备阶段,时隔一年半“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三届委员会主要是围绕文艺界展开的“兴无灭资”

讨论和史学界关于“清官”问题讨论组织安排学习。当时阶级斗争的弦已经绷得比较紧,学习的气氛也比较紧张,学习的重点是批判“错误”的思想和观点。

学习讨论“兴无灭资”问题

1965年1月9日至6月8日,省政协文艺组举行学习座谈会,多次对当时认为的“反动学术思想”进行批判,运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理论解决“兴无灭资”问题。学习材料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省政协文艺组还草拟了一个“关于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文艺理论的参考题目”。参加学习批判的有省政协文艺界在兰委员、省级各剧团编导、各大专院校艺术系教授及各有关方面人员,并邀请报社、电台记者参加。批判共分为4个类、12个题目。第一、批判“愈是平凡,便愈是普遍,愈是真实”主张;第二、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第三、批判“对作家、艺术家不必进行思想改造”的言论;第四、批判“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是超阶级的”观点。

学习讨论批判《海瑞罢官》及“清官”问题

1965年2月至4月,省政协组织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艺组、教育组专题讨论和批判了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及对“清官”论述。学习的材料主要有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参阅《红旗》杂志刊载的戚本禹《为革命而研究历史》、人民日报登载的《吴晗同志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等。

学习讨论中,一些委员认为,要以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待封建社会的清官,认为清官更能麻痹劳动人民反抗的意志,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一些委员认为,宣扬清官是改良主义,阶级调和论。

《海瑞罢官》赞美海瑞实质是在歌颂封建阶级,是在调和矛盾,削弱人民的斗志。

部分委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清官和贪官实有区别,要历史地看待清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习

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省政协的正常工作逐步停顿,机构逐步瘫痪。学习活动是围绕开展“文化大革命”进行的。

§§§第一节“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时的学习

1966年5月下旬,省级统战系统和省政协机关“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立,把学习与发动“文化大革命”紧密结合进行。

学习座谈“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达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三届省政协5月18日即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五·一六”通知精神,省政协副主席孙殿才作了《积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动员报告》。在座谈讨论中民主人士表现紧张。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只谈过去,不谈现在;有的只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有的检查了自己思想上还有封建的东西;有的检查了自己主张要恢复寺院,增加和尚的思想;有的检查了原来认为是学术问题,与己无关的思想;有的检查了自己在“三和一少”(指对帝国主义要和、对现代修正主义要和、对各国反动派要和、对各国人民革命支援要少)、“三自一包”(指多留自留地、多搞自由市场、多搞自负盈亏、包产到户)上也有过同样的看法;有些委员对把海瑞和右倾机会主义拉扯到一起进行批判感到无法理解;有的检查了自己曾认为1958年大炼钢铁是“得不偿失”,“大跃进”是瞎吵瞎闹、劳民伤财,3年困难是“三面红旗”

带来的,右派分子是说错了话等观点,并进行了自我批判。

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材料

1966年下半年,省政协集中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成员学习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材料。每周一、三、五上午学习,二、四、六讨论或写大字报。学习文件主要有毛泽东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解放军报》的社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参阅姚文元、戚本禹等人的文章。在学习中强调阶级斗争无处不有,处处有。“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尖锐、复杂的斗争。还强调省政协处在阶级斗争最前线,更不能忽视省政协阶级斗争的严重情况。要坚决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全力支持革命群众,大胆发动群众,大胆揭发省政协内一切“牛鬼蛇神”。到7月份,省政协已经揪出了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学习活动和批判这些“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

§§§第二节甘肃省政协革命领导小组时的学习

1968年3月,甘肃省政协领导小组成立,把学习与所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紧密结合进行。

学习“老三篇”和“最高指示”

1966年9月,省政协和省级各民主党派、省参事室、省文史馆等单位被宣布停止活动。但到了1968年,甘肃政协领导小组成立后,贯彻省革委会关于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决定和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毛主席最新指示高潮的决定,于1968年先后作过4次学习安排,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简称“老三篇”)。后来,又增加了2篇简称“老五篇”。还有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发表的一些论述(当时被称为“最高指示”和“最新指示”)以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将革命进行到底》,“两报一刊”发表的有关文章,也作为学习内容。

在第一次学习安排中提出的口号和要求是: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个纲,以“老三篇”、“老五篇”为强大武器,斗私批修,并以“三忠于”、“四无限”为活动中心,做到“革命,也要革自己的命”。第二次学习安排中提出的口号和要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