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33

第133章 文史资料(3)

1984年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后,全省大部分州、市、县(区)政协均已恢复或建立,中共甘肃省委于1987年下发21号文件,要求各县、市政协都要设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并配备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为此,省政协于1987年5月3日至6日,在兰州召开了第一次全省文史资料工作会议。会议由省政协副主席兼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贡唐仓·丹贝旺旭主持。省政协主席王秉祥在会上作了题为《进一步做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为促进祖国团结统一服务》的讲话。贡唐仓·丹贝旺旭作了题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开创甘肃文史资料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高旭华传达了1986年11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给大会的信。

会议总结了甘肃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恢复以来的第四、第五两届文史工作的经验。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促进了文史资料工作的繁荣,是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最活跃的时期。

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按照爱国统一战线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克服“左”的思想影响,广征博采,不断扩大征集面,广度和深度都有所突破,这一时期共征集各类文史资料800多万字。但是征集、抢救工作还落后于具体形势的要求,对于甘肃近现代历史资料还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为此,会议提出以下意见:第一,根据甘肃的特点,各级政协要积极加强文史资料的征集、抢救工作。第二,做好编辑、整理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三,加强和各州、市、县(区)政协的联系,省政协要协助州、市、县(区)政协培训文史资料专业干部,倡导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抢救和整理工作。第四,经费问题,由各地政协报请当地党委、政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会后,省政协还就州、市、县(区)政协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的业务干部和活动经费等问题写报告,请求中共甘肃省委和省政府批转,以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视。

§§§第五节第六届省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

一、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

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名称中“研究”二字取消),由16名委员组成。委员大部分是熟悉甘肃近现代历史的专家学者,有的还参与文史办公室征稿、编审等具体工作。

1989年8月24日至28日,全国政协在北戴河召开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孙晓村作了题为《文史资料工作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前进》的讲话,会议确定了“在基本路线指引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方针。会议还确定了在继续征集、出版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料的同时,把新中国成立后资料征集、出版的任务,及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关于征集、出版资料的侧重点方面,强调由过去的政治、军事题材,逐步转向经济和教科文题材,并加强少数民族、港澳台及海外资料的征集。

北戴河文史委主任会议结束后,省政协分兰州、武威、平凉、天水4个片传达和贯彻落实了会议精神。省政协副主席、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贡唐仓·丹贝旺旭出席了兰州片的会议,并作了讲话。他指出,北戴河会议很重要,关系到文史资料工作的方向、方针、任务、内容等重要问题。北戴河会议把征集新中国成立后史料的任务提上日程,是具有长远而重要意义的。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坚持实行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各级政协委员和所联系的各界人士,都是这些变化的参与者和见证人,都应把自己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事实记录下来,传给后人。文史资料工作的侧重点转移,是历史的必然。甘肃在经济、技术,教育以及少数民族领域的史料,潜力还很大,有待发掘、征集、整理、编辑、出版。至于征集港、澳、台及海外的文史资料,甘肃也有不可低估的优势。甘南、临夏、兰州等地,都有人跟港、澳、台的亲朋好友有通信联系和贸易往来,还有人与阿拉伯地区有商业联系,全省有这种联系和往来关系的人,据说有4000多人。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可以通过他们和他们在海外所联系的人士,征集到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在这次会议上,全省各级政协分管文史资料工作的领导和文史干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文件,积极交流工作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表示完全同意全国政协文史委的意见,先把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包括工、农、商各业的创业经过、管理经验和改造过程,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改造和发展的情况,各条战线上优秀的代表人物的重要成就等史料征集到手。

二、提高文史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省政协换届后,甘肃各级政协文史干部大都是新手,对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不太熟悉,特别是对1989年下半年召开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精神不了解,针对这一情况,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7日,在天水市举行了全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采取以会带训的方式,坚持以业务培训为主,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了文史资料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文史干部共86人。其中有市、州、县(区)的政协主席、副主席以及文史委主任、副主任59人,文史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和工作人员27人。省政协文史委的与会领导及工作人员分别作了题为《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创立、发展、方针和任务》、《文史资料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文史资料的征集》、《文史资料的编辑和研究》、《文史资料的发行》、《政协文史资料与地方志、党史资料和档案资料的异同》的授课。与会者结合讲课,对新形势下政协文史资料的方针和侧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大家认识到政协文史资料必须坚持“三亲”原则和统一战线特色,并弄清了近现代史料征集范围和回忆录的体裁,及政协文史资料与其他非“三亲”历史资料的相异之处。

三、开拓新中国成立后史料征集工作新领域

1989年召开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后,省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认真贯彻了“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在继续挖掘新中国成立前政治军事史料的同时,加强对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史料的征集,加强对少数民族史料的征集,加强对台港澳及海外史料的征集与交流,开拓新中国成立后史料征集的新领域。

从1987年10月至1993年1月,共征集400余万字的各类稿件,其中,经济、科技类史料和新中国成立后史料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经济史料方面,按时限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内容的,主要有《路易·艾黎在甘肃》(列第35辑),共征集到来自冀、豫、川、陕、京、沪和本省的稿件69篇,计337万余字;出版时精选44篇及附录材料18篇,共18万字。这本史料专辑集中介绍了国际友人、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长期在甘肃从事“工合”运动的史迹,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合作社运动在中国,尤其是在甘肃的发展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类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内容的,出版的有《工业经济专辑》(列第33辑)和《经济专辑》(列第34辑)。《工业经济专辑》收入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电力方面的代表性厂矿企业的史料,作者大都是企业建设的亲身经历者或亲见亲闻者,他们以实录的笔法,记述了各厂矿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艰苦创业、60至70年代曲折发展、80年代开拓奋进的历程,内容丰富,对培养青年一代树立艰苦奋斗思想有重要价值。《经济专辑》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铁路交通、油田开发、农垦水利等建设方面。其中有些史料挖掘较深,例如《引洮工程始末》一文,作者以当年亲身参与者的身份,回忆记述了“大跃进”年代轰动全国的“共产主义工程”——引洮上山水利工程从“上马”到“下马”的一些重要史实。使读者感受到这一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而造成的半途而废、劳民伤财的工程,是失败的典型。它不仅给甘肃水利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读后会给人在如何防止滥铺摊子、乱上项目的头脑“发热”有警示作用。在科技、教育史料方面,编辑出版了反映老一代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献身各项事业的史料系列丛书——《陇原创业的人们》。其中收录了全省科技、高教方面的优秀代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亲历记。他们在条件艰苦的甘肃各地,或参加重点工程建设,或参与建立科研机构,或参加创办高等院校,为发展甘肃的现代工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愧是陇原的创业者。读者通过这些文章,既可看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走过的艰苦创业历程,更能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优秀品质。本届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出版的《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是一辑以文化史料为主的综合资料选辑,收录了《张维先生在西北地方志方面的贡献》、《冯国瑞先生在甘肃石窟艺术研究中的贡献》等回忆记述,真实地再现了一批文化人和研究工作者的道德风范和人生之路。

§§§第六节第七届省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

一、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

从政协甘肃省第七届委员会开始,副主席不再兼任各专门委员会主任职务。七届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由省政协副主席朱宣人分管。本届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刘郁采到任后,根据全国政协提出的“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想,作出新贡献”的要求和“在继续征集出版新中国成立前文史资料的同时,认真搞好新中国成立后史料的征集出版工作”的方针,在省政协七届七次常委会议上以《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为题发了言,强调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要把新中国成立后史料的征集出版作为重点抓紧抓好。并向省政协常委、委员发出了广泛征集新中国成立后文史资料的一封信,要求政协委员积极撰写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史资料。1995年11月,在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和1996年2月省政协七届四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刘郁采主任就积极搞好新中国成立后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工作发了言,传达了1995年11月6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的政协全国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精神,同时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意见。

通过以上工作,大大推进了全省新中国成立后史料的征集出版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省政协七届文史委共征集新中国成立后史料373篇,182万字,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的史料专辑4辑,约100万字。各市、州、县(市、区)政协共征集新中国成立后的史料1800余篇,约540万字,出版专辑23辑,约320万字。在大力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同时,还编辑出版了《陇原创业的人们》续辑,并着手征集出版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甘肃三座戈壁荒漠新城崛起的史料,即镍都金昌、铜城白银、钢城嘉峪关,以及甘肃的科技新成果、戏剧新成就、文化新发现等方面的史料。在此期间,省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中,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史料有150余篇,计100万字,约占同期征集的文史资料的15%。

二、征集少数民族及近现代名人的史料

征集出版全省各少数民族的文史资料,是省政协文史工作的重点之一。1993年,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宁夏、陕西、青海、新疆及西安市协作征集出版了《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

。1994年,为全国政协牵头征编的《中国回族名人》征集到200余篇稿件,约100万字。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南宁会议以后,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东乡族、保安族和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3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在维护祖国统一,争取民族解放,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作出了各自应有的贡献。尤其是3个民族闪耀着本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征集这3个少数民族的文史资料,不仅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了解,同时,对于填补这3个民族史料空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3个少数民族只分布于甘肃省境内,很少跨省居住,他们的资料,只能由省政协文史委去征集,因此决定先征集这3个民族的资料,并逐步安排征集出版其他少数民族的史料。征集的侧重点,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关于征集出版少数民族文史资料的若干问题》精神提出的,即:(1)近百年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卫戍边疆,保卫家园的史料;(2)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并肩战斗,以及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团结互助的史料;(3)新中国成立前东乡、保安、裕固3个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可资进行新旧对比的史料;(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本民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在民主改革、政权建设、发展农牧工商、兴办教育、开辟交通、防治地方病、倡导社会新风尚,不断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史料;(5)在上述历史时期的各项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本民族代表人物的史料。此外,结合这3个民族的实际情况,还提出征集有关本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史、经济文化发展史、著名工艺品、土特产以及名人录、民族风情录等。经过与基层政协反复协商,确定东乡、保安、裕固3个少数民族的史料专辑,由省、州、县政协协作出书,同时对撰稿、征集、编辑、出版等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中国裕固族》(列第46辑)史料专辑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于1997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