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甘肃省志.政协志
28690900000112

第112章 视察调查(9)

1993年3月22日至27日,省政协会同兰州市政协组织联合视察团,对兰州市内陆开放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省政协副主席黎中、朱宣人、王平和24名委员参加了视察活动。视察团通过对各类开发区、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供热和供气公司、蔬菜大棚等方面的实地察看和听取市、县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情况汇报,了解到,兰州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的建设路子对头,起步良好,总体开放的环境初步形成。一是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兰州为中心,以亚欧大陆桥为依托,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以发展“三资”企业为突破口,以老企业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外引内联,全方位开放的建设思路,以及建设兰州铁路、航空一级港,办好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三资”企业300户,力争出口创汇5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二是制定了有关开放政策。省上对兰州确定20条开放政策,并赋予一级经济管理权。在此基础上,市上制定了发展横向经济联系若干规定、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试行规定等配套优惠政策及法规,初步改善了对外开放环境。三是积极开展外经外贸工作,兴办“三资”企业217户,利用外资13862万美元。四是加快了开发区建设。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建成信息等多功能的高科技一条街;连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4项骨干工程已动工兴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完成规划和前期工作,即将开发建设。五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市场,促进了物资交流,活跃了兰州经济,丰富了居民生活。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1992年兰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4%,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14%,粮食产量,乡镇企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均是历史最好水平。在视察的基础上,视察团认真研究分析了兰州市在20世纪90年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8条建议:1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2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老企业,开发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外向型经济为主体,抓好开发区建设。4以利用外资为重点,做到外资、外贸、外经一齐抓。5以发展商品市场为起点,大力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6以市场为导向,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7治理兰州大气污染,加快供热供气管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和对外开放环境。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和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视察团《对兰州内陆开放城市建设的视察报告》,在省政协七届二次常委会议上印发审议,中共甘肃省委研究室《调查与研究》1993年第8期刊登。1993年7月12日省政协七届七次主席会议通过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切实防治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建议案》。

关于敦煌旅游开发区的调查

1993年8月下旬,由省政协经济科技、祖统联谊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参加的调查组,对敦煌旅游开发区进行了调查。

敦煌有享誉海内外的千年艺术宝库莫高窟千佛洞,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2年4月,省政府批准敦煌市为旅游开发区。敦煌市委、市政府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了旅游开发思路,即以旅游业为先导产业,以历史文化为主体资源,不断开发、完善、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用10年时间把敦煌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并提出了以敦煌市区、沙州镇、七里镇为开发中心,建设3个工商业开发区、4个旅游小区、5个工业体系、7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敦煌旅游城建设框架。在一年多时间里,旅游开发区投入建设资金6678万元,主要用于改扩建公路、开通国际国内程控电话、发展交通运输,建设星级饭店和涉外饭店18家及招待所、旅社100多家,开辟了通往兰州、嘉峪关、乌鲁木齐、西安、北京的航线,积极进行了旅游景点的挖掘、保护和增容建设。同时,还制定了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加速开发区的全面建设。调查组提出了5点建议:1大抓交通建设。建议省上做好协调争取工作,尽快扩建敦煌飞机场,保证航运需要;建设安西、柳园至敦煌的高速公路,提高汽车运输能力;考察论证,做好通往敦煌铁路专线的前期工作。通过机场、公路、铁路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旅客进不来、出不去的突出矛盾。2加快电力建设。建议省上尽快安排330输电工程与嘉电联网,从根本上解决敦煌及酒泉地区用电严重不足的问题。3解决水源问题。党河年径流量3亿立方米,还需增加2000万立方米,才能维持工农业和城市用水需要,如开采地下水,将严重影响月牙泉等自然景观,建议省上尽快安排“引哈济党”调水工程的立项、设计工作,并付诸实施。4解决莫高窟区的用水问题。大泉河水每年七、八月份断流,窟区发生水荒,要从13公里外拉运,且随着旅客增多,日用水由100立方米增加到350立方米,敦煌研究院计划采用深井扬水方案解决窟区用水,请省上有关部门帮助勘测设计,并从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5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人民银行在贷款上给予倾斜和优惠,并建议有关部门协调旅行社解决高达千万元的欠款。调查组《关于敦煌旅游开发区的调查报告》,由省政协办公厅转报省人民政府,并送有关部门。

关于中药开发问题的调查

1994年5月至6月,省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参加的调查组,对定西制药厂、兰州中药厂、省药检所、陇西文峰药材市场和首阳药材市场进行了调查。随后,赴四川、陕西省考察了中药的生产、加工、经营和市场情况。调查结束后,邀请省卫生厅、省医药总公司、省药检所、兰州中药厂和佛慈药厂的专家与调查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座谈,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通过省内调查和外省考察,调查组对中药开发的经验总结出5点:1把中药开发作为发展本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规划,常抓不懈。2从国际市场中药的替代化发展趋势出发,采用各种方式开发中药新产品。3集中投资改造老药厂,从挖潜改造中要效益。4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国外资金发展自己。5科研单位同生产厂家挂钩,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新产品。甘肃中药材资源丰富,质量好、产量多,科研力量强,且有许多待开发的验方和已经卫生部门批准的可供投产的新药,发展潜力很大。只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切实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开发,就能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为此,调查组建议:1在甘肃建立一处规范的中药材市场。全省中药材资源达1527种,其中植物类1270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年产量3万余吨。建议在兰州建立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药市,作为沟通内地,辐射西北的中药材集散地。2采取优惠政策,扶持现有9家中医药企业改造,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医药产业接轨创造条件。3重视药物研究成果的转化,大力开发新产品。省上有中药研究所两个,医药大中专院校6所和一大批名老中医,他们都有研究成果和验方、秘方。

省上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中医药改革力度,成立甘肃省医药管理局,理顺管理运行机制,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拳头产品。4建立中药材发展基地,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拓宽道路。甘肃中药材产量在万吨以上的品种有当归、党参等6种;千吨以上的品种有紫菀、紫苏等62种;百吨以上的品种有生地、红花等67种。这些药材的产地和种植区大都在岷县、宕昌、陇西、陇南、甘南等贫困地区。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一批药材户、药材村、药材生产乡,走农、药结合和牧、药结合的脱贫致富道路。

关于发展“三资”企业情况的视察

发展“三资”(台资、港资、中外合资)企业是兰州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七届省政协对甘肃“三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过3次视察。1994年6月20日至29日,由省政协副主席王平和杨拯美等9名常委、委员组成的视察组,视察了兰州市区的2个台、港独资企业,2个中澳、中美合作企业,7个中意、中日、中泰等合资企业。视察情况表明,甘肃的“三资”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94年6月,已批准“三资”企业907户,项目投资1168亿美元,其中外商协议投资额为524亿美元,外商投资累计到位金额12亿美元,比前10年增加15倍以上。资金投向化工、冶金等生产性企业的占607%,投向房地产、建筑等非生产性企业的占393%。这些企业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增加了涉外税收和出口创汇。但从全国来看,甘肃的“三资”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重招商、轻服务,重审批、轻管理,重引资、轻效益的偏向,以及缺乏统一规划、投资结构不合理、优惠政策不落实等问题。因此,视察组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手、放胆、放权、让利,积极招商引资,促进“三资”企业发展;统筹规划,确定中长期利用外资项目的目标,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企业、开发性农业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保持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三资”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组建协调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协调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帮助少数“三资”企业解决亏损、纠纷等问题,使其尽快走出困境。视察组《关于视察我省“三资”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在省政协七届七次常委会议上印发审议。

1995年7月17日至27日,由省政协副主席杜大仕和部分常委、委员组成的视察组,对兰州、定西等地的台资企业进行了视察。情况表明,甘肃的台资企业有较快发展,截止1995年6月,全省批准台商投资企业142家,引进合同资金5793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0898万美元,上交税收2480万人民币。台资企业发展虽处在起步阶段,但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扩大了出口创汇,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次视察,采取了解情况和帮助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办法,使视察活动产生了实效。当视察组了解到美大同源工艺有限公司原订货30万元的草编,因原料产地大旱,麦草歉收,无法编制生产时,委员们积极联系,为该厂找到了新的供货对象,厂长十分感激。当看到年创汇上百万美元的乌麻园农副土特产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墙外有一家废煤渣砖厂,堆积着大量煤渣,一刮风即尘灰飞扬,对食品卫生影响甚大时,视察组即建议市、区环保部门派专人赴现场协调解决。视察组还建议有关方面加强对利用台资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发展台资企业的认识。

同时,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协调服务,加强宏观管理,把建立项目库纳入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促进台资企业加快发展。

1996年5月2日至17日,由省政协副主席杜大仕和4名常委、12名委员以及省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视察组,对兰州、天水、定西的“三资”企业进行了视察。视察显示,改革开放17年来,甘肃的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到1995年底全省已达到1172家,投资总额1906亿美元,主要来自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泰国等32个地区和国家,出口创汇2240万美元,提供税收22亿元人民币,安排就业人员20多万人。出现了投资来源多元化,投资趋向合理,投资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大项目逐步增多,有的已形成行业龙头企业等特点。但是,仍存在法制不健全,优惠政策不落实,投资环境不够好,对外资企业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不及时等问题。因此,视察组建议,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为“三资”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争取国际金融和外国政府贷款,扩大利用外资项目,落实内配资金,加快“三资”企业发展。

关于税收征管情况的调查

1996年4月,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7名委员对平凉、庆阳地区税收征管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自税制改革,实行新税制和分税制以后,各级税务部门顺利地完成了国税与地税机构分设,加强税收征管力度,积极探索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征管模式,使税务工作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1995年国税局和地税局都超额完成了税收任务。各级税务机关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了税收政策,增强了公民的纳税意识;大力培植税源,打好税收基础;加强税务征管,积极组织税金收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思想业务素质,保证了国税和地税任务的完成。但是,还存在着税收征管范围不清、发票管理混乱、农业税征管体制不顺、税收仍有流失、人员少、条件差、征管手段落后等问题。为此,调查组建议:1省政府应尽快召集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按照国务院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进行研究,划清税收征管范围和权限,制定发票的印制、管理、使用办法的规定,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行文下发执行。为避免国、地税之间的矛盾和防止税收流失,建议改代征为各自征收;2将农税归地税局征管,请省政府协调理顺财政部门与地税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便上下衔接、政令畅通,据实征收,堵塞漏洞;3继续抓好税务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务工作队伍。加大税务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国民的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纠正有法不依和偷税漏税行为。加强税收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税收面前人人平等、政令统一;4在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采取超收分成的办法,在二、三年内解决国税、地税部门办公、征管等工作条件。省政协将经济科技委员会《关于税收征管情况的调查报告》报送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后,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批示分管副省长召集省国税局和地税局负责人,对所提建议及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解决。

关于国营定西敬东机器厂企业解困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