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07

第7章 MRI(磁共振成像)在骨科中应用如何?

磁共振实指核磁共振,目前通称磁共振(MR),早在1946年Block与Purell就报道了这种显像,并应用于波谱学。1967年Tackson在活体动物首次获得MR信号,1973年Lauterbur发表了MR成像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MR进入医学临床。由于MR成像信息量大,且又不同于现有的各种影像学成像,一经临床应用就得到了迅速发展,检查范围上基本遍及全身各系统,使医学界从三维空间进入多方位、多层面观察人体生理与病理变化。近年来MR在快速、功能成像、波谱学和生化分析等诸方面日新月异,使医学影像向纵深不断地拓展,是最年轻又最有前途的影像技术。

一、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测定组织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进行空间定位以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可以检查组织结构和功能。在临床医学上简称磁共振成像,MRI。凡含有奇数核子的原子核的质子都有自旋运动而产生自旋磁场或叫磁矩。质子运动无定向,在外磁场中可产生磁共振现象。氢原子在人体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不稳定,容易受外磁场影响,所以现在MRI都是利用氢质子成像。

当人体进入MR扫描机的强大磁场内时,人体内氢质子将顺着静磁场的方向排列,同向或反向,并自旋。若向这些稳定旋转的核子按一定程序发射射频脉冲,氢质子就吸收一定能量而移位,这是磁共振的激发过程。当射频脉冲突然停止时,氢核子要恢复到原来位置,同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并产生无线电信号。但是要有一个过程核子才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个过程叫做弛豫过程或恢复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为弛豫时间。可用一个接受线圈收集产生的信号,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按信号组合成不同灰阶的图像,即MR图像。

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T1、T2和ρ均不相同,正常与异常结构之间也不相同。因此,在磁共振图像上信号强度不同,以不同灰阶显示,从而有可能予以区别,成为诊断疾病的依据。MRI可显示额状面、冠状面、矢状面乃至斜切面的各种解剖图像,且能在同一切面上显示皮肤、筋膜、血管、神经、软骨、骨、椎间盘和脊髓等各种不同结构,近似大体解剖的断面标本,故较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易于掌握,对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病变的诊断最能显示其优越性。MRI图像上骨皮质信号极弱,呈黑色灰阶,而骨髓信号甚强,呈白色灰阶。这与X线片和CT上的色调正好相反。所以MRI较难显示骨皮质和骨小梁的细微变化,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为了区别肿瘤与非肿瘤病变、肿瘤周围水肿组织范围、肿瘤内部的坏死及肿瘤术后是否复发,可在做MRI同时行增强造影显像。此时在T1加权成像中,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而大部分非肿瘤病变、肿瘤内坏死等均不显示信号增强。

二、临床应用

(一)脊柱病变

在一张MRI图像上,可同时显示脊椎、椎间盘、硬脊膜、黄韧带、脊髓、前后纵韧带、硬膜外脂肪、侧隐窝及神经根,故对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神经根卡压综合征等疾病较其他影像诊断方法更易识别。脊椎炎性病变,椎旁或腰大肌冷脓肿也能清晰显示,同时能发现脊髓压迫的部位及程度。

(二)关节病变

MRI显示膝关节半月板和后交叉韧带损伤能力可超过关节镜,而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不如关节镜检查。肩袖破裂的大小和部位诊断率较B型超声或关节镜更精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MRI图像上可分为全股骨头型、表面型和环状、带状型,这三型均以异常的低灰阶区表现出来。对早期患者的形态学诊断较X线片、CT和核素骨显像均高。

近年研究证实,MRI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佳选择,其敏感性约88%,特异性接近100%。对关节滑膜病变,在T1加权成像上高信号强度的积液内可显示相对低信号强度的增生滑膜结节。从非创伤性检查角度看,此点优于关节造影和关节镜检查。

(三)软组织疾病

X线对软组织分辨能力差,检查因骨伪影干扰和分辨率限制,对软组织疾病诊断均不理想。MRI对肌肉、韧带的损伤,肌肉的病变及软组织钙化等,均可清晰显示出位置、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诊断骨科范畴软组织病损时,MRI和B型超声有相似的能力,但因B型超声检查简单、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强,故MRI通常不作首选。

(四)骨肿瘤

MRI虽不能显示骨皮质的细微结构,但对骨髓和骨外软组织均能明确分辨,故骨皮质有破坏时仍能对比出来。对了解肿瘤的范围和邻近组织被侵犯的情况,相当于CT和X线片二者效果的总和。MRI诊断骨肿瘤,目前尚难鉴别肿瘤的类型。MRI增强造影对治疗效果观察和肿瘤复发有重要帮助,如出现造影增强区域,则可明确肿瘤组织存在。

(五)注意事项

1.体内装有起搏器者,可因起搏器磁化而发生意外。

2.原有心律不齐者,可因时间梯度场变化过快而产生感应电压,诱发或加重心律不齐。

3.体内有较大金属假体者,在磁场内可产热,而对周围组织有一定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