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35

第35章 何谓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之后,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病情继续发展的结果。大块死骨的存在、软组织窦道及骨内死腔形成是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的原因。若急性骨髓炎的致病菌毒力较低,患者抵抗力较强,则可在起病之初就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此外,如开放性骨折后发生的骨髓炎,金属物插入骨内引起的感染亦不少见。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理是什么?临床表现如何?

一、病理

从急性骨髓炎到慢性骨髓炎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在急性期末能及时适当的治疗,形成了死骨,在脓液穿破皮肤引流后,急性炎症渐消退,但死骨未能排出,其周围骨质增生,成为一死腔。若死骨较大,骨膜新生骨可将其包裹,形成骨外包壳,包壳又被脓液侵蚀,形成窦孔,经常有脓性分泌物自窦孔流出。病灶死腔内有炎性肉芽组织和脓液、死骨等,而局部缺乏血供,抗菌药物难以到达可使病菌长期存留,有时窦道虽可暂时愈合,但由于脓液得不到引流,死骨、异物等存在,或因患者抵抗力低时,急性炎症又可出现。待脓液流出,炎症趋于消退,伤口可暂时再次愈合,如此反复发展成慢性骨髓炎。因反复炎症刺激,使骨质增生硬化,周围软组织化,皮肤色素沉着等。窦道口附近皮肤长期受炎性分泌物刺激,久之可发生癌变。身体内脏可因长期消耗而在肝、脾、肾内发生淀粉样变。

二、临床表现

炎症静止期无全身症状,炎症活动期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局部红肿、疼痛、流脓病史,有时可见小块死骨自窦道排出。局部肢体增粗、变形或有肢体畸形,皮肤色素沉着,缺乏弹性,皮下组织增厚变硬。附近关节因肌肉挛缩可出现畸形,窦道口有组织增生,可见有脓性分泌物。急性发作时,窦道瘢痕处红肿、压痛,出现波动性肿块或混浊水泡,穿破后流出脓液或小死骨。若慢性骨髓炎反复发作或长期流脓,可出现衰弱、贫血等慢性中毒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表现如何?

一、X线征象

慢性骨髓炎基本X线征象: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和骨包壳。

(一)软组织肿胀

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软组织改变以炎性渗出为主,表现为软组织局限性肿胀,皮下脂肪出现网状结构。深部肿胀其所在部位均匀性密度增高,肌间层次模糊不清,肌间脂肪移位;浅在脓肿皮下脂肪结构消失。慢性期,以软组织增生修复为主,在骨膜破坏较重的部位,由于脓肿机化,形成边缘清楚的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局部膨隆,皮下脂肪组织的网状结构也较局限,随诊中可见肿块缩小,变薄,界线越来越清楚。

(二)骨质破坏

分为化脓性病变直接对骨的溶解破坏和肉芽组织清除死骨的破坏两种形式。在病理上,前者被破坏的骨组织浸泡在脓液中,血运中断,遭到破坏,是病变恶化的表现,而死骨破坏,周围有增生的结缔组织和新生的血管长入死骨区内,破坏细胞清除死骨,是病变修复的表现。在X线片上破坏区内为低密度的骨组织,邻近软组织呈明显的炎性反应,而肉芽组织清除死骨的过程中的破坏,多在发病的后期。周围软组织炎性反应好转或消退,被破坏的骨组织是死骨,特别是大块死骨干密度较高,破坏边界也较清楚。在病变较广泛的慢性骨髓炎中,两种骨破坏可同时存在混在一起。

(三)骨质疏松

慢性骨髓炎中出现的骨质疏松多为失用性骨质疏松,其同急性骨髓炎早期发生的骨质破坏及易混淆。在病理上,早期病变部位骨质的“疏松”是指骨内化脓病变引起的骨质溶解,约在起病后两周开始,实际上是脓肿对骨的破坏,破坏区充满脓液而不是出血。失用性骨质疏松是指化脓性病变周围未受侵的正常骨组织发生的骨萎缩,出现较晚,多在两周后出现。其在X线片上的区别:早期骨破坏发生在化脓病变中心,松质骨骨小梁破坏、中断、稀疏,皮质骨呈虫蚀样或筛孔样破坏,周围有骨膜反应。失用性骨萎缩发生在化脓病变周围的骨骼,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模糊或出现斑片状骨小梁缺损区,周围骨质增生,皮质变薄,但无骨膜反应,干骺端的先期钙化带。骨骺边缘及骨性关节面只是变薄,不发生破坏。

(四)骨质增生、硬化

骨质增生、硬化是骨髓炎修复过程的必然反应,位于骨破坏的周围,新生骨组织骨小梁密集,排列紊乱,X线片上呈均匀、高密度骨化影。无骨纹理结构,髓腔消失,于增生硬化区内仍可见到小的低密度破坏区及未被清除的死骨。随着骨髓炎的修复及治愈,骨破坏区,死骨渐消失,增生硬化带亦逐渐改建,在X线片上显示出骨纹理来,其排列方向由紊乱渐变规整,髓腔再通。发生在骨皮质外的骨膜反应亦逐渐改造成骨皮质,使骨皮质增厚,这样经过长期的修复,使增生硬化骨变为正常的骨组织,骨髓炎便治愈了。但若病情有反复,可在骨硬化逐渐塑形的过程中病变急性发作,又在骨硬化区内进行破坏,破坏区日益扩大。这种破坏与增生在慢性骨髓炎中常同时存在,使X线检查表现出复杂的征象。骨膜反应与骨包壳骨膜反应和骨包壳都是骨破坏所引起的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在仍存活的骨皮质外面形成的,在骨髓炎治疗过程中,可被逐渐吸收、塑形,而骨包壳则是由大块死骨干的周围被剥离的骨膜形成的,经改建和塑形可代替原来坏死的骨干。

(五)骨膜反应

表现多种多样,可为层状、葱皮状及花边状等。在急性发作期,骨膜反应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密度较低、层次不分,厚度甚薄。随着病情的发展,骨膜反应增厚、分层。如化脓病变继续向骨外蔓延,则骨膜新生骨的深层也遭到破坏,而骨膜表面继续增生、骨化,使骨膜新生骨变得很厚。这些X线征象都反映化脓病变处于活动期。当病变得到控制,趋于修复时,骨膜反应逐渐吸收变薄,密度增高,逐渐改建、塑形,融合于骨皮质,便骨皮质增厚,骨干增粗。

(六)骨包壳

由大块死骨干周围被剥离的骨膜形成。小儿期的骨髓炎在骨内广泛扩散,脓液经皮质骨小管进入骨膜下,使骨膜广泛剥离,造成大块死骨,存活的骨膜受炎症刺激而增生,在死骨干的周围形成骨膜新生骨,逐渐形成骨包壳。骨包壳内血运丰富,生长大量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向内伸展,清除坏死的骨干及脓腔,开始死骨干的表面为虫蚀样,随后坏死骨皮质变薄,不连续,骨质被吸收、消失,化脓病变趋向治愈。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塑形,厚薄不均,外形不整的粗大骨包壳变细,变光滑,最后形成一个新的骨干,不连续或不完整的骨包壳也可达到骨性连续。不可在没有包壳骨形成的部位或骨包壳不连续的部位过早摘除大块死骨干,否则,可发生骨短缩畸形或骨不连接。

对慢性骨髓炎的X线检查,应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观察骨增生硬化的结构;在硬化区内寻找破坏区;在破坏区内找有无死骨;在病变区周围观察有无骨膜反应;观察病变附近软组织有无炎症反应。其中应重点分析死骨及脓腔的存在、部位、数目、大小及范围。这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久治不愈的主要因素。

二、CT检查

慢性骨髓炎CT扫描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新的活动性病灶,如残留的小破坏区(脓腔),小块死骨以及有无软组织肿胀存在。在广泛的骨质增生硬化区内出现分界清楚的圆形、卵圆形小空洞,空洞中心可见小块高密度骨组织即小块死骨。慢性骨髓炎中这种小死骨常为多发。病灶周围的软组织常见肌肉萎缩,并有瘢痕增生或窦道形成使皮肤凹陷。

三、红外线热扫描

利用红外线辐射温度计测定体表温度,将测得的温度变为电信号进行摄影,是一种无创检查技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在热扫描上显示病变部位为高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