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疾病影像诊断及护理知识问答
28688100000016

第16章 何谓关节积液?其分类如何?(1)

正常的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所谓关节积液是由于病变的原因。常见的原因有炎症、损伤和出血性疾病等,导致关节腔内液体异常的增多,并且其性质并非滑液。关节积液在X线片上难以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区别。CT、MRI则有较高的分辨力。CT能显示水样密度,液气平面,MRI可突出液体的信号强度,对关节积液可做出较准确的定性和定量。

一、肘关节积液

肘关节的关节囊,在致密的外层和滑膜之间有3个脂肪垫。前方的于肘关节侧位像上偶尔显影,表现为八字形的“撩”形透亮影像。在正位像上脂肪垫不显影,肘关节积液或出血时,关节前、后脂肪垫板抬高外翘呈八字形。

二、髋关节积液

髋关节囊起于髋臼骨边缘和横韧带,前面止于股骨粗隆间线,后下面止于粗隆间嵴,包绕着股骨干和股骨颈。关节囊周围有一薄层脂肪组织,正位片在股骨颈上缘显示为与股骨颈平行的宽约2~3mm的弧线形透亮影像。透亮线的外上方可见臀肌和肌间隔影像。臀小肌和臀中肌间的脂肪多,最清楚。关节的内下方脂肪线外为髂腰肌及肌间隔影像。沿骨盆内缘髋臼水平还可见与盆骨边缘平行的闭孔内肌影像。关节积液时关节外脂肪线及肌束间脂肪线衬托出的臀肌、髂腰肌影像向外膨隆离开股骨颈,闭孔内肌影像增宽、隆凸。小儿髋关节积液时,股骨头外移,股骨头和髋臼重叠的梭形影像减小或消失,股骨头和“泪滴征”影像间距增大。超声扫描比X线片敏感,可显示少量积液;CT可显示液平;MRI可做出较准确的定性定量。

三、膝关节积液

膝关节囊外有比较丰富的脂肪组织,使髌上滑囊和膝关节囊显示清楚,正常膝关节侧位片于股骨下端前方和股四头肌腱之间,可见与骨干平行的长条形半透明阴影,及髌骨上缘透亮阴影,为髌上滑囊四周的脂肪组织。在髌骨下,膝关节前方可见髌下脂肪半透明影像并衬托出关节囊膨大,侧位像髌上滑囊在周围脂肪衬托下表现为长圆形致密阴影。大量积液时将股四头肌腱及髌骨向前推移。在髌骨下可见关节囊前缘向前凸隆,有时还可见关节囊向后膨隆。正位片可见髌上囊于股骨髁上向内、外侧呈梭形膨大,膝关节囊向两侧膨隆。

四、踝关节积液

踝关节内外侧关节囊紧而窄,X线正位像不显像。侧位片可见关节囊后缘与跟腱之间较大的狭窄三角形透亮脂肪垫,关节囊前缘有一窄的透亮脂肪层。关节囊积液时关节囊向前、后呈半球形膨大,密度增高,透亮的脂肪层变形移位。

五、其他关节

有的关节像腕关节和指间关节等,X线片不能显示关节囊或关节积液,只能提示软组织肿胀。超声扫描显示腕部关节积液特别有效。

躯干骨正常变异有哪些?

脊椎椎体数目上的变异:在胚胎早期,间叶性原椎分布而发育成脊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间叶性原椎分布不全或分布过多,则形成脊椎椎体数目上的变异。分布过多时,椎体本身也可能有畸形。分布不全时形成椎体融合,常累及2~3个椎体,或更多的椎体形成一椎块。

以颈椎和腰椎多见,受累部两个椎体往往是完全骨性融合,可有或无横突、棘突的骨性融合。这种完全骨性融合的椎块,虽然没有椎间隙,但其高度与两个正常椎体加上一个椎间隙的高度相等,且椎体骨质无破坏及增生改变,可与结核或化脓性脊椎炎引起的椎体融合鉴别。脊柱在不同年龄有其不同的表现。婴儿椎骨的椎体是椭圆形,前后有横行的透亮线。椎体与椎弓分离,椎体与椎体间距离较远。儿童的椎体逐渐成为长方形,血管仍甚明显。椎体前上下缘由于关节软骨厚,未骨化,椎体外形侧位为阶梯状。7~20岁时,椎体上下缘的环形化骨核开始钙化,表现为多数细致小点,并渐愈合为环形,前缘较厚,在前后位片上为花边状曲线。枢椎齿状突变第七枢椎齿状突的原发骨化中心约在胎儿第5个月时出现,左右各一。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出生时这两个骨化中心已经融合,构成齿状突的基底部。如果这两个骨化中心之间未融合,则在张口颈椎正位相上,可见到齿状突中央有纵形透光缝隙。如果齿状突原发骨化中心下部融合而上未融合,则齿状突上部呈分叉状改变,称为叉状齿状突。如果齿状突的骨化中心与枢椎体不联合,则形成齿状突分离,就是所谓的齿状突骨。这时正侧位片上均可见到齿状突与枢椎椎体间有一横行线状透光区。这条线状透光区常为齿状突基底部的软骨板构成,透光区的两侧均有骨皮质形成的致密线,可与齿状突骨折相鉴别。正常齿状突的尖部有一个继发骨化中心,约2~4岁时出现,12岁左右时与齿状突基底部融合。若此继发骨化中心不与齿状突基底部融合,则在齿状突上方的终末韧带内形成一小块分离的骨组织,称为齿状突的终末骨。在颈椎正位片上,第四颈椎水平由于声门裂空隙与椎体重叠,形成纵行的密度裂隙,甚似椎体纵行骨折或脊椎裂。在成年前,颈椎椎体前部可呈轻度楔形变,勿误诊为压缩骨折。在侧位片上,第12胸椎和第1腰椎可有轻度的楔形变。在腰椎的上下关节突及棘突有时是一个游离的骨化中心呈点状。

腰椎骶化:第5腰椎的一侧或两侧横突变宽增大,与骶椎上面相连接形成关节,形成第5腰椎与骶椎融合称腰椎骶化,较常见的变异。

骶椎腰化:第一节骶椎和其他骶骨分开,形成腰椎时称骶椎腰化,若不合并其他异常,即单纯骶椎腰化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

椎弓根狭小伴椎弓根间距增宽:较少见,椎弓根间距普遍增宽,椎弓根本身狭小,但其形态与发育正常的椎弓根相仿,椎弓根内缘无压迹,临床上无脊髓压迫症状。

椎弓峡部不连:多见于第4、第5腰椎和第1骶椎,斜位观察椎弓峡部中断不连合,不连合处边缘光整,有骨皮质存在。不连合处为软骨组织充填,侧位片上椎体前后缘连线保持正常无滑脱移位,可与椎弓骨折鉴别。

隐性脊柱裂:多见于腰骶部,骨性椎弓没有融合,在棘突区产生裂隙,裂隙一般由软骨组织填补,无椎管内容物疵出,常伴有棘突畸形或缺如。棘突可呈杵状或游离状,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

手和腕部骨的正常变异有哪些?

一、副骨与子骨

副骨是由于某一块骨骼的多个骨化中心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融合,以致形成多出一块或几块小骨,也可由一个额外独立的骨化中心发育而来,最常见于腕骨和附骨。子骨可由附着于骨骼附近的肌腱骨化产生,也可由多个骨化中心骨化而成。子骨可以单发,也可因多个骨化中心不联合而分成几块,以掌指骨及距趾骨中多见,在手及足部,拇指与距趾旁的子骨往往分成两块或多块。与骨折不同的是,副骨与子骨边缘光整,在骨松质周围可见到一圈完整的线条状骨皮质,且往往两侧对称出现,而骨折时有骨小梁中断、裂缝锐利、骨碎片轮廓不光整,随访可出现骨质疏松。腕和掌部可有各种副骨和子骨,我国人只在第一掌骨远端可见有子骨,其他部位的子骨、副骨较为少见。

二、腕关节常见副骨

(一)外茎骨

为持久性桡骨茎突骨骺分离,紧靠桡骨茎突下,呈圆形小骨。

(二)桡外副骨

又称外桡骨,位于舟骨结节外侧。

(三)旁边大多角骨

位于舟状骨及大多角骨之间,较靠近大多角骨的桡侧边缘,呈圆点状小薄骨片。

(四)中央副骨

位于舟状骨,小多角骨及头状骨之间为一边缘光整、含钙最多的小骨,较为常见。

(五)前大多角骨

位于大多角骨桡侧边缘的运端,呈半月状,内侧边缘可不规则,甚似被撕脱的骨块。

(六)第二大多角骨

位于大、小多角骨及第二掌骨桡侧基底部之间,呈多角状,约3~4mm大小。

(七)第二小多角骨

位于大、小多角骨与第二掌骨基底中部,可呈三角形或多角状。

(八)茎突副骨

也称茎骨,位于头状骨、第二、第三掌骨之间,解剖学上有时称为第九腕骨,它可以与第二或第三掌骨相连。临床上在第二及第三掌基底部可触及一不能移动的硬块,在线位投照时可见到第三掌骨基底部有不规则的切迹,并常有分叶状边缘。正位片过度曝光时方能显示。

(九)下头骨

也称第二头状骨,位于第三及第四掌骨基底部,钩状骨与头状骨之间,约3~4mm大小。

(十)固有钩骨

为钩状骨之钩突与体分开骨化而形成,容易误诊为钩状骨钩突骨折。

(十一)范赛礼副骨

位于第五掌骨尺侧基底部与钩状骨之间.

(十二)尺外副骨

也称外尺骨,圆形、扁形或纺锤形,位于钩状骨前。

三、掌指骨的子骨

掌指骨的子骨多在8~12岁时出现,其数目因人而异,差别很大,少者可个别出现,多者总数可达十余个,在拇指底部指骨的子骨最为常见,拇指指间关节及小指掌指关节处的子骨也较多见。其形态可稍有不同,密度也可有差异,一个子骨可呈骨松质状,而另一个子骨可呈致密状。

四、手及腕部的其他变异

正常新生儿的尺桡骨远端可以略呈杯口形,不应误为先天性佝偻病。儿童的尺桡骨远端边缘可能不光滑并略呈波浪形,但仍比较锐利。成人桡骨远端皮质薄而骨松质较多,所以密度偏低,不应误为局部骨质稀疏。正常的手指末节骨远端稍肥大,边缘不光整,中节指骨的掌面在指肌附着处可表现粗糙不平,不应误为骨质破坏。尺骨远端和腕骨之间有三角形软骨,因此在正位片上尺骨远端距离腕骨较远,不应误认为是半脱位。第一掌骨和大多角骨之间的关节腔较宽,不可误认为是半脱位,腕豆骨是最小的腕骨,出现最迟,常由几个小骨灶骨化而成,可保持其颗粒状态达数年之久,诊断豌豆管骨软骨炎时必须慎重,多角骨在发生的最早期可为粗糙而不规则状。

前臂和肘部骨的正常变异有哪些?

尺骨、桡骨骨干的中1/3骨嵴处因骨间肌肉附着关系,局部皮质增厚,边缘粗糙不整齐。桡骨结节处皮质较薄,骨松质较多,在轻度内旋位投照时,桡骨结节和骨干重叠,可形似空洞的圆形透光区。尺骨鹰嘴窝的骨壁有时可能很薄,在正位像上出现明显的密度减低区,有时可能根本没有骨壁而成为一个边缘光整的空洞,称滑车上孔。有时在鹰嘴尖端可见到与鹰嘴不相连的一孤立骨块,称为肘髌骨。偶尔在尺骨喙突端可出现骨骺,如不与喙突联合则形成孤立骨块,呈三角形或小片状,称前肘骨。肘部化骨核最为复杂,在诊断骨折和骺分离时应十分谨慎,必要时可照对侧比较。

上臂与肩的正常变异有哪些?

婴儿肱骨头的内侧半化骨核先出现,在正位片上,肱骨头的化骨核偏向一侧,在内旋位时化骨核外移,位于肱骨正中。成人肱骨大结节处皮质较薄,骨松质较多,因此密度减低,有时很难肯定是正常还是早期破坏。偶尔肱骨头部可见斑点状或彗星尾状骨化,也属正常变异。肩胛骨下角、肩峰、喙突和肩盂的继发骨化中心偶尔可以终身不闭合,形成肩胛小骨、喙突骨、肩峰骨等变异。

足和踝部的正常变异有哪些?

一、足部常见副骨

(一)副舟骨

于距骨内侧、距舟关节间或在舟骨上缘,也叫上舟骨,呈三角形。一般双侧出现,也可单侧出现。

(二)腔外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