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胸有底蕴气自足
28567300000060

第60章 尾声

陈家祺:携光明同行(16)

2005年12月16日,上午八时。

广州区庄立交桥旁的中山眼科中心和往常一样,挤满了从全国各地前来就医的病人。

门诊综合大楼五楼的三病区,医护人员已经作好了准备,只等陈家祺一到就开始查房。

其实陈家祺早就到了,他临时被请去参加一位病人的会诊,这对他来说是常有的事。

三病区的走廊上一个挨一个加满了病床,原本不宽敞的病区就显得更为拥挤。刘护士长开玩笑道:“我们这儿都快成‘难民营’了。”

可世界上哪儿有这么充满爱心的“难民营”啊!

为了让前来求医的病人能尽快得到最好的治疗,为了减轻外地病人苦守广州、等待床位的经济负担,陈家祺一次又一次地环视这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狭窄病区,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护士长:“这个病人要尽快手术,你再想想办法,再加一张床。”

于是护士长像变戏法似的硬是又腾出了一席之地。

病区其他医护人员也非常了解老院长的心思,都默默地支持陈家祺的爱心之举。

幸而有关的政府部门已经在广州珠江新城划出了一块地,几年后,那里将耸立起新的中山眼科中心。大家都盼着到那时候,三病区大面积扩容,可以容纳更多的病人住院治疗,或许就不用像现在这样加床了……

忽然,走廊拐弯处起了一阵熟悉的小小的喧哗,大家立即猜到:陈家祺回来了。

果然,陈家祺不曾落座,在大值班室的办公桌上放下他的公文包,转身就开始了查房。

没多久,走廊拐弯处又起了小小的喧哗,欢笑声中夹杂着“恭喜、恭喜”的祝贺。

原来是“三区区长”李舟雷和他的新娘回来了,喜糖撒了一大把。

李舟雷自上次手术后回家,就忙着筹备婚礼。三年求医,从绝望到复明,他恍若隔世。心中涌动的感激之情,让他觉得从来没有这么幸福过。

“他现在不用我领着,能自己出门坐车、逛街买东西了”。新娘笑着笑着,眼圈就红了。

“我很满足,真的很满足。”新郎说这话的时候很庄重,这比笑更让人欣慰。

正在查房的陈家祺看到一对新人,两眼都笑眯了。他给新郎细细做了检查,说:“没什么问题,再给你开些药,要按时用。”

来不及吃喜糖,陈家祺随即下楼进了手术室,病人已经在手术台上躺好了。

两个钟头后他从手术室出来时,已经是中午一点钟了。

陈家祺的公文包静静地躺在办公桌上,拉链开着,露出一个包装精致的小纸袋,那是新郎新娘特意留给他的。

“这是什么?”陈家祺有些警惕地问,他向来不收病人的馈赠。

“喜糖呀。”

“你们吃”。病人好了,他比吃什么都高兴,不吃糖,心里也是甜的。他随手将糖拿出来放在桌上,走了。吃完饭还有一台手术等着他。

“工夫长过命”。广州人说这话,是想表明世界上的事情总也干不完,悠着点;但对陈家祺来说,正因为事情太多,人生有限,他才更要抓紧时间。

陈家祺一直有个愿望:办一个眼科研究所,凭毕生之经验,靠科学之手段,争取在角膜病方面有新的突破,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拯救更多的眼睛。如果条件成熟,再办一间专门为穷人看病的眼科医院,让患眼疾的穷人都能免受失明之苦,一生一世有光明陪伴;愿天下的穷人不再受穷,全家老少与富裕结缘。

这是一个中国公民对骨肉同胞的深情热爱,这是一位眼科专家救治眼疾患者的崇高责任,这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以保障人类健康、构建和谐家园为神圣使命的博大情怀。

怀着如此美好的愿望,陈家祺时刻与光明同行!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