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28521400000032

第32章 常山县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及体制改革思路

常山县政协

根据县委2007年度调研工作的部署,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在县卫生局的配合下,先后深入到城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就整合我县(县属)城区医疗资源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已开展医疗改革且成效显著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进行了考察。调研组在听取县卫生局情况汇报的同时,与我县有关阶层代表进行了多次座谈。通过走访座谈,认真倾听了基层群众及卫生工作者的呼声,广泛征求了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基本状况

(一)城区医疗卫生机构现状

城区共有县属医疗卫生机构8家,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卫生进修学校、天马中心卫生院及农村卫生服务站。

(二)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状况

截至2006年年底,城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职工1022人,其中在职职工817人,离退休人员205名。在职职工中,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49名,其中副高以上技术职称26名,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7%;中级职称201名,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6.6%;初级职称322名,占卫技人员总数的58.7%。卫技人员中,医生238人,护士193人。

(三)城区医疗机构床位状况

城区4家医疗机构共有床位431张,2004年、2005年、2006年平均床位使用率分别为57.55%、62.3%、64.95%。

(四)城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医疗仪器设备状况

城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单件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1件,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0件,100万元以上的医疗仪器设备3件。

二、我县城区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城区医疗机构设点布局不合理,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发挥其特色和优势

城区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天马中心卫生院4家医疗机构分别位于文峰东路、定阳南路和天马路上,相距都在1500米之内。其中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都位于文峰东路,两院相隔仅300米。城区4家医院服务网点布局上的不合理,加上科室机构设置雷同,在功能上缺乏特色竞争。县人民医院作为我县唯一的二级甲等医疗机构,但基础设施、技术力量优势并不明显;县中医院与县妇保院均由于医疗用房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功能设施不全,医疗设备简陋等因素,难以发挥其特色和优势。天马中心卫生院在2005年完成综合楼改造装修后,虽然有效缓解了城乡边缘地区医疗卫生需求,但由于基础设施装备和技术力量还不具有等级医院水平,发展潜力小。由于各医疗单位基础设施条件差,一些新的项目、新的技术不能运用,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造成病源外流,医院总体效益差,发展滞后的现状。从医疗人力资源结构上看,存在高级卫生技术人才总量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各医疗卫生单位尽管采取了“送培、招收、引进”等措施,但由于缺少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收效不明显,导致人才成长缓慢、新老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医疗人才外流等现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问题。

(二)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首先,各医院职能设置不合理。职能重叠,科室交叉,造成各家医院争抢病源,无序竞争,无法体现各自的特色优势。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都设置了中医、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职能,造成两家医院的病床位利用率均在60%左右。其次,医疗设备重复投资,使用率不高,机器折损率和运行管理成本又高,造成资源浪费。如人民医院配有CT、彩超、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中医院也都配有。再次,由于业务科室重复设置,人才力量分散,而名医专家、学科带头人等县内高层次技术人才疲于应对日常医疗服务,淡化了应承担的技术指导与研究功能,各自的业务专长优势不能有效显现,优质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各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无暇安排去进修培训,医疗技术难以得到更新和提高。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医院出现规模效益递减,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效率低下的局面,最终导致医疗卫生资源闲置,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的矛盾状况。

(三)公共卫生工作压力大

目前,全县共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556人,其中县防保单位89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人、县卫生监督所27人、县妇保院27人),从事天马镇城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20人。由于公共卫生软硬件设施不能完全到位,公共卫生机构工作支撑条件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我县公共卫生工作压力较大。如县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两家防保单位虽然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工作人员中还有20余人未进入编制,财政每年人头经费不能全部到位,办公用经费不足。其中疾控中心2006年人员和公共支出为360万元,而财政拨款为169万元;卫生监督所2006年人员和公用支出为163万元,而财政拨款为115万元,防保单位每年的公用支出与拨款差额比逐年加大,入不敷出的局面愈显突出。随着我县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大量流动人口的频繁出入,带来了一系列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县公共卫生工作的保障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给公共卫生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艰难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城区现有7个社区、5个城中村,居民人口约5万人(含流动人口)。目前,我县建立了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50人。由于我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刚刚起步,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卫生服务站规模小、工作质量差,有效覆盖面窄。卫生服务站工作用房、医疗器械等硬件都十分缺少。同时,服务站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适应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务人员。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靠自身“造血”维持生计,造成医务人员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由于公共卫生人才的短缺,城区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过重情况比较突出。按照省市有关公共卫生工作管理规定,公共卫生人员服务人口应设置为每人服务1000~1500人,而实际上,天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防保医务人员承担的任务是平均每人服务人口3000~3500人,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不能到位,居民群众无法得到真正实惠。如果再没有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很难健康持久地向前发展。

(五)财政投入比例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县每年卫生事业经费的绝对数虽然有所增加,但与医疗机构人数的增加以及业务支出增长幅度相比,其增加幅度仍然很小。1995年,县财政投入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保院三家医疗单位的经费共106万元,当时三家的医疗机构人数只有442人,人员和业务支出额为2012万元;2006年,县财政投入三家医疗单位的经费为187万元,3家医院的人员共604人,人员和业务经费支出达到8285万元。2006年与1995年相比,人员和经费支出的增长比率分别为36.6%和3.1倍,而财政投入的经费增长只有0.76%,尽管存在支出偏高和管理不足的问题,但财政的投入与医疗机构的发展需求还很不相适应。随着我县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队伍将进一步壮大,管理成本逐年提高,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又要承担大量的公共卫生责任,公立医院不得不以向群众就诊收费的办法来维持运行,这也是造成群众“看病贵”的一个因素。此外,随着近年药品顺加作价政策、“同城同待遇”调资等政策的实施,使医院收入减少,而运营成本又增加,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县医院面临严峻的挑战,几家医院都出现连年亏损,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以上问题在我县几家公共卫生单位同样明显存在。

三、我县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措施

(一)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方案

为有效解决我县城区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卫生资源利用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等问题。合理规划布局卫生资源,抓好医疗卫生资源存量调整,合理配置增量医疗卫生资源,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手段,实施资源整合是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可使城区医疗机构的资源优化,技术力量互补,开设科室门类更为合理,技术更为先进,服务更为完善,从而增强医疗机构的自我发展和综合服务能力。鉴于县政府已确定新建人民医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四个方案:

方案一:一医三卫一社区模式

一医:将县中医院、妇保院的医疗业务整合到县人民医院,有效整合三家医院的资源设备、人才技术,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医疗系统,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县人民医院。同时在县人民医院对外另挂“常山县中医院”。将县妇幼保健院的公共卫生部分改建为“常山县妇幼保健所”,承担全县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

三卫:即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保所3家公共卫生机构(不包括县卫校,下同)。

一社区:将天马中心卫生院建成综合提供疾病预防、社区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可集中力量提升综合性医院的服务能力,集医疗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参与市场竞争,拓展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可有效避免科室重叠,设备重复,机构庞大,管理成本过高的弊端。人民医院也可培育发展一些重点学科、专科,带动我县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考虑县人民医院搬迁后,城区群众就医不如以前方便具体困难,整合后可将县中医院的病房大楼作为县人民医院门诊部,既解决了部分群众就医不方便的问题,也有利于新老医院的平稳过渡。县中医院的门诊楼可改作县妇幼保健所办公楼。工作用房的整合有利于一揽子解决目前所有医疗卫生办公用房,集中财力建设新人民医院。同时考虑我县是全省中医工作先进县,具有优良的中医传统,为加强我县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整合后,在县人民医院对外另挂“常山县中医院”机构牌子,保留县中医院中医药相关科室职能,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条例》、《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的要求。县妇保院剥离医疗业务后,可集中技术力量做好全县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一医三卫一社区的格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职能。

该方案可在县新人民医院建成后全面实施。目前,为了避免整合过程中带来的医疗用房紧张等困难,可分步实施:第一步,可先将中医院整合到人民医院;第二步,待新人民医院建成后,再整合县妇保院。

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县妇保医院剥离了医疗业务后,纯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其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将由财政全额承担。

方案二:一医一专三卫一社区模式

一医:做强县人民医院。

一专:做精县妇幼保健医院。就是将县中医院整合到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对外增挂“常山县中医院”牌子;保留县妇幼保健医院,在做好妇幼保健的基础上,开设好妇产科和儿科业务。

三卫:(同方案一)。

一社区:(同方案一)。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综合性医院可利用两家医院的医疗资源,做大做强内、外科等业务大科室,同时把两家机构隶属中医系列的科室集聚到分院,将有利于我县中医事业的发展,扭转现有中医院以西医为主业,中医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妇保院则可利用现有的妇产科、儿科的医疗技术经验,做精业务,实现特色发展。

困难:妇保院因受医疗用房的限制,给医疗业务的发展形成较大阻力。

方案三:两医三卫一社区模式

两医:保留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即将县中医院中的内科、外科、急诊等科室,妇保院的医疗业务全部整合到县人民医院;将县人民医院中医业务与县中医院中医业务整合到中医院。形成一西一中格局。

三卫:(同方案一)。

一社区:(同方案一)。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人民医院作为综合性医院,同样可利用两家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保留中医院,是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条例》、《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精神,为培育我县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困难:建立完全以中医专科特色为支撑的中医院,如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起步阶段可能会产生因纯中医的业务和技术构成不成熟,不能形成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当前的医疗市场。

方案四:一医二专三卫一社区模式

一医:将县中医院中的内科、外科、急诊等西医临床科室,整合到县人民医院。

二专:将县人民医院中医业务与县中医院的中医业务合并建立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成妇女儿童医院。

三卫:(同方案一)。

一社区:(同方案一)。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形成一个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补充的医疗救治网络,有利于显现资源优势,三家医疗单位可分别发挥各自特色,为远期专科技术发展打下基础,利于专业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困难:三家医院同时发展,有些设备和科室要重复配置,管理和运行成本过大。

综合以上四种方案,调研组经过反复论证比较,认为“方案一”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提升城区医院综合能力,推动我县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适时整合。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我县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07年全省城乡社区卫生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议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社区卫生资源,抓好医疗卫生资源存量调整,合理配置增量医疗卫生资源,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手段,进一步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要求,我县开展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是非常适时的。为保证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县里应该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医疗卫生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目前,我县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尽早确定方案,分步实施,在新人民医院建成后尽快整合到位。

(2)加强管理和体制改革。医疗机构整合优化后,要加强管理和体制改革,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一要加强医院领导班子建设,广开门路,不拘一格的选聘有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担任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二要赋予医疗机构充分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医院院长负责制。三要学习先进经验,改革和优化内部机构,创新运行机制。四要重视人才、技术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对名医专家、学科带头人开展的课题研究、临床业务工作、学术论文发表、进修学习等实绩成果的激励政策。实行全员聘用、设位待岗,采取按劳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用灵活的机制留住人才,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遏制人才流失的现象。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教育、上挂进修、对口支援等形式,培养造就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为提高我县医务服务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公共卫生的管理服务,正确履行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

(3)盘活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确保新人民医院建设资金筹措到位。根据整合方案,及时盘活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一是将分散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到人民医院统一使用,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二是将现有医疗用房进行统一调剂,可将原中医院门诊楼改作县妇幼保健所办公楼,原中医院病房大楼改为县人民医院设在城中的门诊部;三是将原人民医院46.5亩用地,通过规划调整为商住用地整体出让,确保新人民医院建设资金筹措到位。

(4)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公共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要进一步确立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县财政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以改善和解决当前我县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办公用房不足、办公经费短缺、医疗设备陈旧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以适应我县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