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相约在微博——尼采的快乐物语
28444100000031

第31章 跳跃思维守望世界(3)

也就是在广告上这么细小的一点儿疏忽,对汰渍洗衣粉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美国绝大部分企业家会知道一些十分精确的数字,比如全国平均每人每天吃几个汉堡包、几个鸡蛋。之所以要了解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们想确保细节上多方面的优势,不给竞争者可乘之机,哪怕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漏洞。

在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细节的完美是企业竞争的制胜一招。有一家公司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句格言:“苛求细节的完美。”如果每个人都能恪守这一格言,我们的自身素质无疑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也会避免很多失误与叹息。个人如此,一个企业更是这样。管理市场运作、管理销售团队、管理财金事务都要有这种苛求细节完美的精神,起点低不要紧,关键是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把寻常的事做得不寻常。如果忽视了那1%的细节,那么你面临的很可能是100%的失败。

凯斯特是一家公司的采购部经理。一天,他看到公司的圆珠笔异常精美,便不断地拿些回家,给他上学的女儿使用。这些东西被女儿的老师看见了,而该老师的丈夫,恰好正是与这家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高级主管。该高级主管了解这件事后,说道“这家公司的风气太坏了,公司的员工只想着自己而不是公司,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有诚意做好生意呢?”于是他中止了与该公司的合作计划。

谁会想到计划的中断,竟是由一些圆珠笔造成的呢?在数学上“100—1”等于99,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企业经营中,“100—1”却可能等于0。如果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都能清醒地认识到“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并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工作做到“零缺陷”,那么很多不必要的遗憾就不会产生。

“企业应该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这是张瑞敏“不追求传奇”理念的直接表述。他认为:“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就说明企业运行过程中时时处于正常状态。”

的确,当你走进偌大的海尔工业园,看不到激动人心的场面,听不到激动人心的声音,一切都是那样宁静、有序,每年数十亿的优质产品在高效、系统、严密的运动中,从这里流下生产线,走向大市场,又将利润返回到海尔大楼。

对于海尔人来说,没有激动人心的大事发生,一切似乎都是小事,但生意是怎么得来的?不过是细心一点,勤快一点,认真一点,精明一点,小事做好一点,等等。“一点”的事情很小,但随时随地做好又很难。

对公司管理者而言,熟知细节是最佳的训练,尤其是面对紧急、影响重大的事情,这些细节就更为重要。

在公司管理中,作为一个管理者,除了掌控宏观的管理计划外,还应事无巨细,洞悉公司的所有细节问题。对于员工来说,工作无小事,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都算是做大事,固守自己的本分和岗位,就是作出了最好的贡献。

没有哪一件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个过程都成就了另一个过程,只有环环相扣,整体才会和谐美好。每个人各就各位,努力尽责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可以顺利地完成一份共同的责任。完整的工作才有意义,就像一部零件齐全的车才能在路上奔驰。我们不能想象一辆只有三个车轮的宝马汽车能在大马路上飞速行驶。

西点前校长潘莫将军说过:“最聪明的人设计出来的最伟大的计划,执行的时候还是必须从小处着手,整个计划的成败就取决于这些细节。”

乔治·福蒂在《乔治·巴顿的集团军》中写道:“1943年3月6日,巴顿临危受命为第二军军长。他带着严格的铁的纪律驱赶第二军就像‘摩西从阿拉特山上下来’一样。他开着汽车转到各个部队,深入营区。每到一个部队都要训话,诸如领带、护腿、钢盔和随身武器及每天刮胡须之类的细则都要严格执行。巴顿由此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指挥官。但是第二军发生了变化,它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一支顽强、具有荣誉感和战斗力的部队……”

巴顿一次次地训话,强调诸如领带、护腿、钢盔和随身武器及每天刮胡须之类的细则,虽然让士兵们厌烦,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由细节开始转变,并最终改头换面,我们不得不说巴顿强调这些细节是有原因的。

我们都很敬佩已故总理周恩来的胆识和谋略,但他那种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本领,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当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就敏锐地发现,周恩来具有一种罕见的本领,他对一些事情的细节非常认真。因为他发现,周恩来总理在晚宴上为他挑选的乐曲正是他所喜欢的那首《美丽的阿美利加》。

后来,在来访的第三天晚上,客人被邀请去看乒乓球和其他体育表演。当时天已下雪,而客人预定第二天要去参观长城。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离开了一会儿,通知有关部门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

周恩来总理做事是精细的,同时他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异常严格的,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许”这一类的字眼。有次北京饭店举行涉外宴会,周恩来总理在宴会前了解饭菜的准备情况时,他问:“今晚的点心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随口答道:“大概是三鲜馅的吧。”这下可糟了,周恩来追问道:“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恩来正是凭着一贯提倡注重细节、关照小事的作风,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生活其实是由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构成的,可我们总是倾心于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总觉得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是秋天飘落的一片片树叶,没有声响,我们总是忽略了不该忽略的小事情、小细节,从而在接踵而至的小事面前穷于准备,忙于应付。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细微环节的作用日益突显。

多数人所做的工作还只是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他们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一个不愿做小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想比别人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日本狮王牙刷公司的员工加藤信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有一次,加藤为了赶去上班,刷牙时急急忙忙,没想到牙龈出血。他为此大为恼火,上班的路上仍是非常气愤。

回到公司,加藤为了把心思集中到工作上,还是硬把心头的怒气给平息下去了,他和几个要好的伙伴提及此事,并相约一同设法解决刷牙容易伤及牙龈的问题。他们想了不少解决刷牙造成牙龈出血的办法,如把牙刷毛改为柔软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热水把牙刷泡软、多用些牙膏、放慢刷牙速度等,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后来他们进一步仔细检查牙刷毛,在放大镜底下,发现刷毛顶端并不是尖的,而是四方形的,加藤想:“把它改成圆形的不就行了!”于是他们着手改进牙刷。

经过实验取得成效后,加藤正式向公司提出了改变牙刷毛形状的建议,公司领导看后,也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建议,欣然把全部牙刷毛的顶端改成了圆形。改进后的“狮王牌”牙刷在广告媒介的作用下,销路极好,销量直线上升,最后占到了全国同类产品的40%左右,加藤也由普通职员晋升为科长,十几年后成为公司的董事长。

牙刷不好用,在我们看来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所以很少有人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机遇也就从身边溜走了。而加藤不仅发现了这个小问题,而且对小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自己和所在的公司都取得了成功。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做一种乐趣,而只是当做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热情。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地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并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一天下午,日本东京奥达克余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彬彬有礼地接待了一位来买唱机的女顾客。售货员为她挑了一台未启封的“索尼”牌唱机。事后,售货员清理商品发现,原来是错将一个空心唱机货样卖给了那位美国女顾客,于是立即向公司警卫作了报告。警卫四处寻找那位女顾客,但不见踪影。

经理接到报告后,觉得事关顾客利益和公司信誉,非同小可,马上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当时只知道那位女顾客叫基泰丝,是一位美国记者,还有她留下的一张“美国快递公司”的名片。据此仅有的线索,奥达克余公司公关部连夜开始了一连串近乎大海捞针的寻找。先是打电话,向东京各大宾馆查询,毫无结果。

后来又打国际长途,向纽约的“美国快递公司”总部查询,深夜接到回话,得知基泰丝父母在美国的电话号码。接着,又给美国挂国际长途,找到了基泰丝的父母,进而打听到基泰丝在东京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几个人忙了一夜,总共打了35个紧急电话。

第二天一早,奥达克余公司给基泰丝打了道歉电话。几十分钟后,奥达克余公司的副经理和提着大皮箱的公关人员,乘着一辆小轿车赶到基泰丝的住处。

两人进了客厅,见到基泰丝就深深鞠躬,表示歉意。除送来一台新的合格的“索尼”唱机外,又加送着名唱片一张、蛋糕一盒和毛巾一套。接着副经理打开记事簿,宣读了怎样通宵达旦查询基泰丝住址及电话号码,及时纠正这一失误的全部记录。

这时,基泰丝深受感动,她坦率地陈述了买这台唱机,是准备作为见面礼,送给东京外婆的。回到住所后,她打开唱机试用时发现,唱机没有装机心,根本不能用。当时,她火冒三丈,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立即写了一篇题为《笑脸背后的真面目》的批评稿,并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到奥达克余公司兴师问罪。没想到,奥达克余公司纠正失误如同救火,为了一台唱机,花费了这么多的精力。

这些做法,使基泰丝深为敬佩,她撕掉了批评稿,重写了一篇题为《35次紧急电话》的特写稿。

《35次紧急电话》稿件见报后,反响强烈,奥达克余公司因一心为顾客着想而声名鹊起,门庭若市。

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也是只说了5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地强调,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无论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可见对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古已有之,中外共见。也就是所谓“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

美国已逝的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以平平的资质,创造出超乎平常的事业。”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的不平凡。

商店的售货员将每一件商品擦得干干净净,公交车司机让自己的车保持整洁,书店的营业员把书架上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样的小事,天天坚持下来,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当你习惯了把自己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得完美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找到了通过从平庸到杰出的天堑之间的通途。因为工作中的细节看起来毫不引人注意,却恰恰是一个人工作态度的最好证明。那些很关注现在工作的员工,总能认真对待工作的任何细节,将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态度,才使他们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松下公司组织一次公关活动,为了增加互动性,他们在现场设置了客户提问的环节,原来的做法是让文员裁几张白纸了事。可是,在现场,老板看到的却是一沓整齐漂亮的便签,上面还印了公司的标志,措词礼貌。那次活动举办得十分成功,客户的反应也很好。而功劳自然少不了文员这个注重细节的举动。这件琐碎的小事让这个文员深得老板的赏识,后来,在公司需要新的办公室主任时,老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文员。

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琐事,而多数人都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成功的总是那些对待小事仍然斤斤计较的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好员工,细化工作,把每个环节都做到完美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说把每个环节做到完美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无道理的,如果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个小小的纰漏,那对全局的影响是巨大的。

同样,在工作中如果不经意地忽略一些细节,也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现代职场竞争激烈,每一位员工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对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被淘汰出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细节的能力正是一个职业人士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马克曾是美国西里克肥料厂的一名速记员。尽管他的上司和同事均养成了偷懒的恶习,但马克仍保持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重视每一项工作。

一天,上司让马克替自己编一本老板西里克先生前往欧洲用的密码电报书。

马克不像同事那样,随意地编几张纸完事,而是编成一本小巧的书,用打字机很清楚地打出来,然后又仔细装订好。做好之后,上司便把这本书交给了西里克先生。

“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西里克先生问。

“呃……不……是……”马克的上司战栗地回答,西里克先生沉默了许久。

过了几天,马克取代了以前上司的职位。

小小一本电报书,开启了一扇通往成功的门,有时候,决定一个人成败的,不是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取决于他有没有把小事做好。小事成就大事,细节铸就完美。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你的工作才能渐入佳境。

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点滴,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会发现其所蕴涵的独特的美。

——网易网友独自过活

远观人生

我觉得独处时看我的朋友,比起与他们共处时更清楚、更美,而当我最爱音乐、最受其感动时,我是远离音乐而生活的。看来,我需要远看,以便更好地思考事物。

——尼采《曙光》

法水清净明澈,能洗涤众生罪业,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充沛。而世间之最美,皆由内心出发。美丽的容颜无法历久不衰,美丽的心却能永远动人,唯有心善、心真、心慈,显现于外的相貌、举止、气质才让人动心。慈悲,是修佛之人心中永含的一念,佛祖割肉喂鹰,正是慈悲的真实体现。历来修佛者,无不以慈悲为怀。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释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