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29

第29章 《共产党宣言》有关问题研究(1)

一、资本主义再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们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也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然而,160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看到的资本主义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相反,一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展并不理想,有的甚至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蓬勃发展;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到底说明了什么。

(一)当代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现在全世界50多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西方发达国家占3/4,其中美国近15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弱。除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经济危机外,二战后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危机,表现为经济增长缓慢。过去那种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使社会生产倒退若干年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基本上没有出现。可以借用《共产党宣言》的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科技革命的推动

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首先是科技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它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一定时期的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科学革命是指科学基本原理的重大发现和新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极大提高。技术革命是指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相继经历的几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都是由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工具的发展,实现了从机械化到自动化的转变。其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劳动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对象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资源;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后一种劳动对象越来越多,人工合成材料不断出现。劳动对象的变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科学化要求劳动者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高科技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一般说来,现代企业的劳动者都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后受高等教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其四,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企业可以通过电视监控、电话、网络传输等手段对本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管理;也可以了解国内外信息,对市场作出科学预测,等等。这样,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工业部门逐渐萎缩,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美国的微电子工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信息行业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产业的增长率。二是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与此同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还使某些传统的产业得到改造,获得了新的生命,如汽车工业、农业、畜牧业等。目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目前的主导产业。

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劳动者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不断上升。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逐渐消失。

2.生产关系的调整

当代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多方面的。

(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普遍实行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大体说来,有如下五种所有制形式。

第一,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是当代发达国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就其直接形式来看,经历了私人资本所有制(个人或家庭所有)、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以若干个个人或家庭联合所有)和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机构法人在股份公司中占支配地位)三种主要的存在形式。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所有制形式是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在法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下,雇佣劳动者可以向企业提合理化建议(如日本),可以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如美国的职工持股计划),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德国的参与制)。这种所有制形式使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有所缓和。

第二,国家所有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国家所有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所有制企业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建立的:一是资本主义国有化,即用国有资本收购私人企业。这在欧洲国家比较普遍。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私人企业遭到严重破坏,私人资本无力恢复生产。为了使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欧洲国家大多采取了国有化的措施。1946年,英国政府首先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1947年1月1日,英国颁布《煤矿国有法》,将煤矿收归国家;此后,又对煤气、钢铁、运输、电力、民航等部门实行国有化,形成了第一次国有化浪潮。1974年,英国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浪潮。这次国有化不再限于传统的公用事业和个别的工业部门,而是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基础工业,如汽车制造业、造船业、飞机制造业以及石油工业等部门。法国的国有化情况与英国大体相似。所不同的是,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在进行私有化改革时,法国的国有化仍在进行。欧洲其他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掀起过国有化浪潮。二是从国家预算中拨款新建国有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私人资本无力承担或不愿投资的高科技企业、基础工业以及某些服务行业,如金融、交通、科研中心、宇航、原子能等。美国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家投资占50%以上。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意义的行业,如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航空、电讯、邮政、造船等部门中,国有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挽救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行业,振兴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强了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所有制是国有垄断资本的重要形式。国有垄断资本的增值途径是曲折的:为私人垄断资本创造资本运营的良好外部条件,然后通过财政手段从私人资本那里分割利润。一部分财政收入的资本化,是国有垄断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三,合作社所有制。合作社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制度或组织形式。合作社运动在英、法、德等国产生后,逐渐向欧洲其他国家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合作社运动越出欧洲大陆,在世界各地扩展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合作社运动又有新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合作社组织,参加合作社的人数也逐渐增多。据统计,国际合作社联盟的社员有近8亿人。1994年美国合作企业的总资产达1000亿美元。合作社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大,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涌现出少数大型或超大型合作社企业。据1991年7月号《经济学家》报告,在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公司中,有12家是合作社。法国最大的100家农业—食品企业中,合作社企业达30家。合作社不仅参加的人数多,经济力量强,而且涉及的领域广泛,遍布生产、消费、运输、信贷、保险、旅游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曾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对合作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取得的一个大胜利。他指出:“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由少数勇敢的‘手’独力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工人们不是在口头上,而是用事实证明:大规模的生产,并且是按照现代科学要求进行的生产,在没有利用雇佣工人阶级劳动的雇主阶级参加的条件下是能够进行的;他们证明: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劳动工具不应当被垄断起来作为统治和掠夺工人的工具;雇佣劳动,也像奴隶劳动和农奴劳动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和低级的形式,它注定要让位于带着兴奋愉快心情自愿进行的联合劳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

合作社所有制形式虽然不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但这种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内部否定了雇佣劳动制度,反映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合作社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

第四,中小资本所有制。垄断资本虽然是当代发达国家主要的经济基础,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但与此同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一般说来,雇工在500人以下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垄断资本发展的同时,中小资本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企业的数目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中小资本所创办的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美国和英国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尽管中小企业只占全部企业收入的15%左右,但它在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发达国家中小资本所有制的发展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看到的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社会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的情况有所变化。

第五,混合所有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除了上述所有制形式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即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是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基本载体。在许多大型的公司里,股东既有个人,也有法人(如机构投资者),还有集体(如合作社)和国家。这种所有制形式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反映了生产的社会性要求占有的社会性这一历史趋势。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家和私人共有的资本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其具体的企业形式是国家和私人合营的股份公司。这种垄断资本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形成的:一是国家购买私人企业股票参与私人垄断同盟;二是私人垄断资本购买国有企业股票参与对国有企业的占有和管理;三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新企业。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形式又可以分为国家控股和私人控股两种形式。国家控股企业实际上是国有企业的延伸;国家不控股的企业实际上是对私人垄断资本的一种扶助。从国家来说,更便于对这种资本形式进行调节和控制;从私人方面来说,它能直接利用国有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使私人的垄断资本增值更有保障。

此外,国家和私人资本还在社会范围内存在着一种密切的联系。比如,国家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或价格补贴等形式向私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国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教育事业,为私人企业提供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的形式或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私人企业提供市场等。这种资本的所有权属于资本家,它只改变私人资本的运动形式,而不改变其组织形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国家与军火制造商以及某些高技术产品制造商的联系。

与所有制形式相联系,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多样的。最主要的有三种企业形式。一是业主制企业。业主制企业也称个体业主制企业。从企业的数量来讲,业主制企业在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大多数。以美国为例,业主制企业至今仍然占美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二是合伙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主出资经营形成的企业。这种企业在美国约占企业总数的10%。三是公司制企业。股份公司的原始形式早在15世纪就已经出现,到19世纪中期以后广泛发展起来,逐步形成现代的股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股份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股份公司特别是公众公司一方面加剧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资本分散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而持股人数越来越多。股份公司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对私人资本的扬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肯定了股份制企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他说:“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