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02

第2章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1)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它的产生同任何社会理论的产生一样,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我们在研读《宣言》时,要注意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对《宣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一个比较全面、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搞清楚《宣言》所做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的事实根据是什么。

《宣言》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产生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革命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对那个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也要有一个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宣言》作为无产阶级行动纲领的历史意义。

一、《宣言》产生的经济条件

《宣言》是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预示共产主义前景的宣言书,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所说:《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那么这个必然性在哪里呢?过去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因为那时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掩藏在经济事实之中。只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以后,人们才有可能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就为《宣言》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即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典型的国家,它的工业革命开始最早。19世纪60年代,由于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大体完成,确立了工厂制度。英国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它的工业产品产量占世界工业产品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它的各种工业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当时的英国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首都”“世界工厂”。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法国的工业革命也迅速开展起来。在1836~1846的10年间,法国机器纺织工业的生产额就增加了10倍,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30~40年代,德国也大规模地开展了工业革命。柏林等大城市先后建立起机器制造厂,萨克森和西里西亚成为纺织工业中心。马克思的故乡、邻近法国的莱茵区已成为德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此外,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以及远离欧洲的美国,工业革命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工业革命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资料从个人使用变为由许多人共同使用;二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从分散的个人行动变为许多人共同协作的社会行动;三是产品的社会化,产品从个人的劳动成果变为社会的劳动成果。生产的社会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是不相容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客观上要求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以便对社会生产实行调节,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社会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社会总产品才能顺利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产品被资本家占有,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为了这个目的,资本家总是在自己的企业中精心组织生产,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每个企业都组织得很严密,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市场上什么产品赚钱,资本家就竞相生产什么产品。这就必然使有些产品供过于求,使社会生产在客观上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同时,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可能少地支付劳动者的报酬,再加之由于资本主义竞争使中小资产者破产和大批工人失业,这样,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相对缩小。于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这就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36年,英国爆发全国性的危机。1847年的危机波及到欧美其他国家。在经济危机期间,产品销售不出去,信用受到破坏,大批工厂关门、许多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整个社会就像发生了一场瘟疫。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就使得人们有可能认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手段。《宣言》正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来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的。

二、《宣言》产生的阶级条件

《宣言》是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它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没有无产阶级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宣言》这个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宣言》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制定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无产阶级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阶级。资产阶级是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这种占有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一对孪生子,又是一对天然的仇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出现时就开始了,这种斗争经历了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手工业者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曾与工场主进行过斗争。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过渡,工人的处境更加恶化。一方面,机器的采用不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是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必须随着机器的运转不停地工作;另一方面,机器的采用使大批手工业工人失业,他们的生活更加贫困。最初,工人把自己所受的苦难归咎于机器和厂主。他们认为,机器导致工人劳动强度的增大和许多工人失业,工厂是压迫人的地方,厂主对工人残酷的剥削使工人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因此,早期工人运动直接表现为捣毁机器、焚烧厂房、殴打厂主等原始方式。早在1764年,珍妮纺纱机刚开始采用就被摧毁。1779年,英国的阿克莱设计装置的水力纺纱机工厂也被几千名愤怒的工人捣毁,发明家兼厂主阿克莱本人也受到工人的惩罚。18世纪70~80年代,在英国出现了著名的“鲁德运动”,即破坏机器的运动。这种运动后来还进一步发展。在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运动。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指出: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产业革命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工厂主的利益,颁布了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的法律。破坏机器的运动并不能阻止机器的大量被采用,而斗争的实践教育工人必须采取新的斗争方式,必须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于是,工人就组织工会,开展罢工斗争。这些斗争对于启发工人觉悟、培养工人的团结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到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出现了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爆发了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维护自身利益的两次起义。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金融资产者统治的七月王朝。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流血牺牲,但并没有从这次革命中得到好处,经济状况反而比过去更加恶化。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七月革命后,税收增加,物价上涨,资本家一再降低工资,加重了剥削,丝织工人和手工业者生活极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要求提高工资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1831年11月21日,里昂工人要求实行他们所提出的标准工资,遭到政府的拒绝。工人忍无可忍,于是举行抗议示威,并与军警发生冲突,进而发展为武装起义。起义者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经过3天英勇战斗,工人一度控制了整个里昂城。起义的领导机构曾在“告市民书”中宣布:里昂将成立普选的初级代表大会,听取本省人民的要求,同时将组织一个新的公民保安团。这是起义工人对政权问题的初步表达。但这个计划还没有来得及执行,起义就被“七月王朝”政府调来的军队镇压。1834年4月9日,里昂纺织工人又为保卫结社权利举行总罢工,进而发展为武装起义。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审判罢工领袖,发布禁止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质,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政治要求。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不共和毋宁死”,“我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这次起义得到巴黎、马赛等城市工人的响应。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在里昂郊区和市内进行6天激战,终因力量悬殊被政府军镇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在工人运动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推动了法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标志着法国工人开始走上独立政治运动的道路。马克思说:里昂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爆发了工人阶级以争取实现《人民宪章》为目标的群众性政治运动。这次运动源于1832年的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为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打开了大门,但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工人群众并没有得到选举权。因此,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行动来争取政治权利。1836年6月,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协会草拟了一份致议会的请愿书,其中提出六点要求:一是凡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有选举权;二是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三是各选区一律平等;四是取消候选人财产资格的限制;五是议会每年改选;六是议会议员支薪。请愿书命名为《人民宪章》。1938年5月,这个文件以法案形式公布出来,号召人民签名。从此开始了著名的宪章运动。宪章运动得到广泛的响应,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1839年,宪章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达150万人。请愿书送交议会,但被议会否决。于是群众掀起了抗议运动,有的地方还举行了起义,但都被镇压下去了,运动进入低潮。1840年7月,宪章派团体的全国统一性组织———宪章协会在曼彻斯特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1842年宪章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全国宪章协会执行委员会起草的第二份请愿书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人数达330万。由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的退出,这次运动成为真正无产阶级的运动。5月,请愿书再一次被议会否决,许多地方的工人以罢工表示抗议。8月,全国宪章协会号召总罢工,有些地方的工人还与军警发生流血冲突,但都遭到镇压,运动再次转入低潮。1847年至1848年,宪章运动出现第三次高潮,工人群众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要求,有的地方举行了盛大的示威游行。但随着法国二月革命的失败,宪章运动也归于失败。尽管如此,它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列宁说,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844年6月,德国爆发了普鲁士王国所属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纺织业,工人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极低。19世纪40年代初,当地资本家为了同英国商品竞争,又进一步压低工人工资,更激起工人的愤怒。工人称厂主是榨尽穷人的血汗,剥夺穷人最后一件衬衫的吃人野兽。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的起义。起义者高唱《血腥的屠杀》这支革命歌曲投入同资产阶级的搏斗。这首歌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私有制社会。起义者以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起义最后被镇压了,但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它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这支歌曲和西里西亚工人的起义,他说:“这是一个勇敢的战斗的呼声……无产阶级在这支歌中一下子就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

这三大工人运动在斗争的内容、方式、规模以及组织性上与以往的工人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斗争的内容变化了。以往的工人运动往往局限于经济斗争,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等等,而这三大工人运动都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要求,如建立共和国、争取普选权等,甚至还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