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46

第46章

范太守说:“我看奸人所下的毒药,吃了之后,毒性便发作,宋参军岂能于席散后毒发身亡呢?再说,众多宾客吃了这菜,怎么无一中毒的呢?可见犯人所供,其中必有原因。”

吏员诺诺称是,只得又重新审问犯人,这次小妾招认,是客人散去后,宋某返回厅堂,休息用茶,在茶水中下了毒。这才是作案的真实情况。原来犯人早已深谋熟虑,故意假造作案情节,准备将来上诉时,再行翻供。范纯仁识破伪供,使真相大白,防止了犯人翻供。

程颢据情责论诈

泽州县城有一家姓张的人家,家道颇为殷实。

一天早晨,主人起床漱洗已毕,只听得有人叫门。开门看时,原来是一个不认识的老头,当即问道:“老丈清早就来敲门,有何见教。”

老头进门便说:“老夫乃是你的父亲,分别多年,如今前来和你同居。”

主人听了心中惊疑,想自己的父亲才去世不久,怎么又来了一个父亲呢?老头见他心中有疑,就把前后情由说了一遍。主人一时弄不清楚真假,就提出一同到县衙请县太爷明断,老头同意,两个人便来到县衙。

这时程颢正在晋城县当县令,在大堂之上他问老头的来历。老头说,自己早年是医生,出门到外地行医,妻子在家生个儿子,因为家道贫穷,于是把孩子送给了张家,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抱去,有某人可以作证。

程颢道:“听你说的这事,发生的年月也很久了。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呢?”老头说:“小人起先也不知道我妻子把儿子送人的事,是我回乡以后才知道的。这些事情经过都记在小人的药书后面。”说罢,便从怀里取出药书呈给程颢观看。

程颢看到上面果然清楚记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抱某某小儿给张三翁。程颢一看心中就明白了几分。他问姓张的道:“你今年多少年岁了?”

“小人今年36岁。”

“你先人倘在世,现在应是多大年岁?”

“76岁。”

程颢问老头道:“你听见我俩的话吗?”

“小人听见了。”

“我且问你,姓张的今年36,其父活着已是76岁。他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刚刚40岁,是吗?”

“是!”“40岁的年纪,能称呼他‘三翁’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本药书后面记的事情经过,岂不是假的吗?”

老头心中大吃一惊,承认了自己是来诈骗的。

柳庆智谋捕群盗

后魏朝雍州知府柳庆,在职时曾遇到这样一起劫案。

有一名叫胡翊的人家被劫,郡县的官吏经过勘察调查,始终不知道盗贼的踪迹,然而,却把失主家邻近的老百姓抓了不少,送进了监牢。

柳庆接办了这起案件,认为虽然这起案件是结帮成伙抢劫犯罪,但是,似乎这伙贼徒并非深交故知,而是一伙乌合之众。既然如此,他们之间必定会存在一些矛盾和猜疑,可以运用手段,加深他们之间的隔阂,从而破案。

于是,他就假造了一张匿名信,张贴在衙门旁边,信中的大意是说:“我们共劫胡家,可是一伙人很混杂,迟早不免有人把行抢的情况泄露出去。如今想去自首,又怕不能免去死罪。若给第一个自首的免罪,我就可以前来告发。”

接着,柳庆又贴出了一张宣布带头自首免罪的榜文。过了两天,果然广阳县王欣的家奴,前来投案自首。从此,使案情打开了缺口,经过反复审问,扩大战果,把同党全部捉住,破获了抢劫案。柳庆机智明察,辨明了不少疑难案子。

欧阳晔后堂定凶犯

端州桂阳地方有两伙人,因为争抢一只小船,互相械斗,打死了一个人。当时,捕快把参与械斗的几个人抓住,关押起来,审问了几次,都不承认自己是打死人的凶手,因此案子久久定不下来。端州刺史欧阳晔亲自审理此案。这天,他吩咐差役把人犯都带到庭中。人犯带齐后,又传命松去他们的刑具。

差役们不敢怠慢,上前七手八脚地把犯人的手铐脚镣都卸在一边。随后,欧阳晔道:“取酒饭来!”犯人见给酒饭吃,心中欢喜,都狼吞虎咽吃了起来。一会儿吃完后,欧阳晔便令差役留下一名犯人,将其余的照样收监。

单独留下来的犯人心中疑惑,顿时变了脸色,欧阳晔对他说道:“快快把你抢船时打死人命的事,从实招来!”

那人以为欧阳晔并没有掌握真凭实据,实尚可抵赖,道:“那天抢船,小人并未打死人,求大人明察。”

欧阳晔道:“你就是打人致死的凶犯。方才这么多人吃饭,我仔细观看,只有你是左手执筷。这次械斗打死的人,伤在右肋,说明是善使左手作工的人所为,这凶犯不是你又是谁呢?”

犯人痛哭流涕道:“是我打死了人,绝不敢连累他人。”

拿破仑破案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惨败后,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一天,拿破仑派仆人桑悌尼找守岛长官,要求为他配备一名保健医生。

不料桑悌尼去了很久不见回来,一打听,原来他被指控犯有偷窃长官金币的嫌疑,被长官逮捕了。

拿破仑得知后,便来到长官办公室,询问情况。原来,桑悌尼来这里时,长官正在办公室清洗一批金币,便让他在隔壁房间等一等。长官清洗好金币放入抽屉时,忘了锁上抽屉,便上厕所去了。等他上好厕所,回到办公室时,便发现抽屉里金币已不翼而飞了。

拿破仑又了解到,在案发前,桑悌尼坐在长官办公室的左边房子里。长官办公室的右边那间房是秘书室。秘书小姐在那办公。左右两间房靠长官办公室这一边都上了闩。两间房子的门上都装有不透明的毛玻璃。不同的是左边房门上毛玻璃的不光滑面朝办公室,而右边房门毛玻璃的不光滑面朝秘书室。

拿破仑摸了摸毛玻璃,又看了看门闩,沉思了片刻,果断判断窃贼不是桑悌尼,而是秘书小姐。经查,果真是她。

原来毛玻璃不光滑一面只要加点水或唾沫,使玻璃上面微凹凸处呈水平状态,就会变得透明。秘书就利用这一点,看清了长官的一切行动,当长官上厕所时,她便趁机溜进办公室偷走了金币。而桑悌尼所在房间的玻璃一面是光滑的。也就没有什么办法看清长官所做的一切。

商鞅不走

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个人叫商鞅,原名公孙鞅。公孙鞅年轻时候爱好法律学,曾经给魏国国相公叔痤当过管家。公叔痤发现他勤奋好学,历史知识很丰富,法学更是出色,就把公孙鞅叫到身边,问:“你看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出法律,严格按法律办事。”公孙鞅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有法律不能很好的执行,往往是上面执法不严造成的。上面的人无视法规,就不能责求下面的人普遍执行法律,有法不执行,那就和没法一样,国家也就治理不好。”

公叔痤默默点头,他想:“这是一个有奇才的青年,我要把他推荐给国王。”

可是,还没来得及推荐,公孙痤病倒了。

有一天,魏惠王亲自登门来看望公叔痤。魏惠王说:“公叔痤啊,您的病不轻,一旦有什么不测,我们的国家怎么办呢?”

公叔痤想,推荐公孙鞅的时机到了。他便说:“人活百岁也总有一死,谁也难免。国家的安危,我反复考虑过了。我的管家公孙鞅,虽然年纪轻轻,但才能出众,希望大王今后能重用他,可以把国家交给他治理。”

魏王默不作声,似笑非笑地点点头,表示听到了。

魏王要离开时,公叔痤要周围的人先退下,压低嗓子对魏王说:“国王如果不采纳我的建议,不任用公孙鞅,那一定要及早把他杀掉,不要让他离开魏国。他聪明过人,如果到了别的国家,对咱们魏国很不利。”

“好的。”魏惠王随口答应着。

魏王走后,公叔痤把商鞅叫到病榻前,抱歉地说:“刚才国王来过了,他问今后谁可以当国相,我推荐了你,让你出任国相管理国家。但是国王缄默其口,从他的表情看,是不同意。我作为国相,须先君后臣,先要为国王考虑,因此我对国王说,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赶快把他杀掉。国王答应了。你是我的管家,年轻而有才华,我不能不为你考虑,你不能就这样陨落,你必须立即离开魏国,否则异常危险!”

公叔痤吃力地说完这些话,气喘吁吁。停了会儿,向商鞅挥挥手,加重语气说:“你快离开魏国,不然,他们会把你抓起来杀掉。”

商鞅却毫不在意,平静地说:“我不走。”

“不走?”

公叔痤惊讶地问。

商鞅说:“你向国王亲自推荐了我,国王不肯任用我,说明他不听你的话,不相信你;既然不相信你,不听从你的话,你说要杀掉我,国王当然也就不会采纳了。”

公叔痤觉得商鞅的分析和判断是有道理的,但总为他担心。

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像商鞅说的那样,魏王根本没把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魏王走出公叔痤的大门,就对左右的官员说:“公叔痤的病越来越重,令人悲伤,但他竟要我让一个管家公孙鞅出任国相,掌管国家大事,岂不是糊涂了,荒谬了!一个小小管家能成就什么气候!”

没有任何迹象说明魏王要杀商鞅,商鞅也就没有马上离开魏国。

后来,商鞅看到魏王不重用人才,愤然离开魏国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严格法制,实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

钓鱼罚款

查尔斯·狄更斯的家乡朴次茅斯,在大不列颠岛的南端,临近大海。他从小就对浩瀚无边的大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钓鱼的习惯。后来,他成了伟大的作家,定居在伦敦,仍然对钓鱼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这一天,温暖的海风吹散了满天大雾,蓝天映照下的伦敦,显得格外美丽动人,充满生机。这又是一个垂钓的好天气。狄更斯兴致勃勃地走出伦敦,沿泰晤士河岸向上走,走出很长一段路,把他的鱼标投入清澈的水中。但是,钓了半天,一条也没钓着。狄更斯仍耐心地等待着。眼看有一条大鱼游近鱼钓,一个陌生的男子却走到他身边,用质问的口气高声说:“怎么,你在钓鱼?”

那鱼被这声音惊得一个转身,游走了。狄更斯很不高兴地抬起头看了那个陌生人一眼,毫不客气地回答:“是的,我在钓鱼。今天真糟糕,钓了半天,一条也没钓到。可在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到了十五条!”

“是吗?”陌生人提高了嗓门儿,摆出小官吏惯有的傲慢神态,说:“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河上严禁钓鱼,钓鱼罚款!”

说着,陌生人从口袋里掏出发票簿,要记下名字罚款。

狄更斯看他那骄横的样子,觉得很可笑,便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

这种人有一种脾性,就是欺软怕硬,他听狄更斯说话的口气很硬,便先自软下三分来,怯生生地看着狄更斯。

“不认识吧,我是作家狄更斯。”狄更斯毫不客气地说,“你不能罚我的款,刚才我说的是虚构的故事,而虚构故事正是作家的特征。”

陌生人被说得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少年康熙计除奸贼

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八岁时就登基,但实权掌握在贵族鳌拜等人手中。特别是权臣鳌拜骄横跋扈,无视年幼的康熙,滥杀无辜,排斥异己,欺压百姓。康熙虽然年幼,但却聪明机智,心里明白,如果不除掉鳌拜这个奸贼,大清的江山必然毁在这些恶人之手。于是刻苦习文学武,决心做一个能文善武的“马上皇帝”。过了数年,康熙亲自执政后,派自己的亲信掌管京城的警卫权,并决定亲自训练一批12~15岁的少年近身侍卫,从近卫王府里挑选了百来名子弟,由吏部右侍郎索额图担任总领班,近身侍卫曹寅任教练。表面上以练习摔跤或相扑作掩护,暗中加紧对这些少年的武艺训练。

有一天,康熙为了试探鳌拜的底细,便穿上便服同索额图一道去拜访鳌拜。皇上的突然驾到,使鳌拜神色慌张,急忙伸手向炕上褥垫下摸去。说时迟,那时快,机警的索额图一个箭步抢上前去抓住鳌拜的手腕,用力往外一拉,只见鳌拜手中握着一把尖刀。鳌拜顿时脸红筋涨,结结巴巴地解释着:“皇……皇上,臣……臣该……该死,不……不……知为……何摸……摸这……这刀……”康熙心里早就明白他想干什么,但表面上却若无其事,并说:“这没有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说完便走了。

康熙加紧训练少年兵之事,鳌拜从不放在心上,认为这些娃娃不过是嬉戏打闹而已。却不知康熙正是利用这些娃娃,才除掉鳌拜的。康熙知道平常入朝,因人多不便对鳌拜下手,便同索额图密谋,想出一条妙计。

有一天,康熙传旨叫鳌拜一人入朝商议要事。鳌拜上殿后,康熙便吩咐少年兵端椅送茶,这少年兵端了一把缺一条腿的椅子给鳌拜坐,然后靠着椅背不让椅子倒下。另一名少年兵端了一碗滚烫的茶来,递给鳌拜。鳌拜刚接过茶。因茶太满又烫手,“砰”的一声掉在地上摔碎了。鳌拜惊慌失措,正想向皇上赔礼。这时靠住椅背的那位少年兵将椅子一推,鳌拜一下扑倒在康熙面前,还来不及说什么,康熙勃然大怒,立即命令把鳌拜拿下。然后,列数鳌拜罪状30条,革职拘禁。这条祸根和他的党羽便被除掉了。

康熙利用少年兵,计除鳌拜,先是以假象迷惑,使之放松警戒,然后瓮中捉鳖,手到擒拿,取得了成功。

不看孤情看水情

有一天,清代乾隆皇帝在新任宰相和绅和三朝元老刘通训陪同下,在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观景赋诗。

乾隆皇帝随口说出一句:“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刘通训随口应道:“君王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宰相和绅见刘通训抢先附和,心里很不高兴,但又不便形于脸色,便接着说:“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这里采用的是“暗示法”,因为热河向西流入离宫湖,自然河(和)在上,流(刘)在下,同时,从皇家礼仪来讲,东为上,西为下。以此暗示刘通训虽是三朝元老毕竟在我和绅之下。

话又说回来,这三朝元老刘通训哪有不懂得和绅的“暗示法”的呢?心想,我得找机会报复他。当三人行至桥上时,乾隆皇帝突然说:“我们不妨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各做一首诗。”刘通训好不高兴,心想机会来了,便捋捋胡子,望了望水中映出的自己老态龙钟的画容,再偷视了一下和绅那得意的样子,摇头晃脑,边走边吟诵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便成鸡。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世的凤凰不如鸡。”此时,和绅一听知道是在挖苦自己,暗想这老头儿还有一手,看我怎样讽刺你。于是冷冷一笑,便诵道:“有水念湘,无水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意在说你这老头儿休管闲事。乾隆皇帝听他们二人互相挖苦讥讽,新老不和不太好,于是上前拉着他们二人的手,对着水中倒映的三人合影说:二位爱卿听着,寡人也有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二人一听,心中为之一震,顿时脸上烧得火辣辣的,知道皇上是在劝导他们应当共同协力。二人当即拜谢乾隆皇帝。从此和绅与刘通训便结为忘年之交。

是个吃草的家伙

居维叶是法国着名的动物学家。

有一次,居维叶的一个顽皮的学生想跟他开个玩笑,吓一吓他。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个学生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头上竖着两支大角、四肢长着蹄子、张着血盆大口的“怪兽”,偷偷地爬进了居维叶的房间。

居维叶正在熟睡,丝毫没有觉察到。

那学生突然发出凶猛地嘶叫声和喷鼻的响声,做出要吃人的样子。

居维叶被惊醒了,先是一愣,考虑怎样才能迅速而安全地逃走。可当他借着灯光仔细地看了看那头“怪兽”时,突然笑起来,说:“原来是个吃草的家伙,我又何必怕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