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28283600000032

第32章

清朝,山西省临县县城里新开了家“三和源酒店”,请当过乾隆皇帝先生的赵中元去喝酒。酒后,赵中元题了“好酒”二字。这家酒店得到赵中元的赞美,生意一下兴隆起来。老板就在酒中掺水,赵中元知道了,又去喝酒,又写了“好酒”二字。老板于是水越掺越多,顾客却越来越少。第三次,赵中元又去写“好酒”二字。有人问其中奥妙,赵中元说:“好酒,好酒,好酒,话说三遍淡如水,我看他们的酒比水还淡!”酒店快要倒闭时,赵中元献给他们一首五绝:“天地平如水,龙门月日水,家无读书水,官取何处水。”老板问:“这诗中怎么尽是水?”赵中元说:“不知是哪个王八羔子掺进水了!”老板羞得说不出话来了。

霍桑的儿子

人们常把小说家朱利安·霍桑误认为是他的父亲纳撒尼尔·霍桑——一位着名的作家。有一次,朱利安被介绍给一位妇女后,这位妇女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霍桑先生,我刚读完你写的《红字》,我认为这是你的代表作。没想到你有这样的才能。”

“哦,是那么一回事,”朱利安不同意地耸了耸肩,“那是在我4岁的时候写的。”

郁达夫请客

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作品很多,但生活十分拮据,经常连喝茶的钱也没有,上饭馆请客,那更是少有的事。

有一次,他得了一笔稿费,连续几天,杀鸡宰牲,烧肉烹鱼,大饱口福。

一天,一个好友来访,清谈过后,他请朋友到饭馆吃饭。酒足饭饱之后,跑堂的前来结帐收费。郁达夫把手一扬说:“不必算帐,我给你足够!”说着,从鞋底抽出几张国币,“响亮”地放在餐桌上:“你数数看,够不够!”堂倌惊奇地说:“先生,有一张就足够饭钱了!”可是,郁达夫却站起身来,和朋友谈笑风声地走了。

走到门口,朋友惊讶地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大方,又为什么把钞票放到鞋底下呢?”

郁达夫笑笑,诙谐地回答:“这东西过去老是压迫我,我现在要把它踩在脚下,也压迫压迫它!”

秀才像和尚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在钟山之麓过着隐居生活,常到附近的定林庵散心,这里的僧人便给他收拾一处专门的房舍,供他休憩和读书。他在这里编着了有独特见解的《字说》。

一次,着名书画家米芾前来拜访他,二人品茗论文,十分畅快。米芾带着诙谐的口气说:“听说老相公正在编写一部《字说》,对文字的结构研究颇详,我曾听人巧借《莺莺传》赋一字谜,久思不得其解,想当面求教。”接着便吟道:

莺莺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几案上,

远看好似张秀才,近看却是一和尚。

王安石听到“香头插到几案上”便已猜出此字,及至听到后边两句,不觉大笑称妙。他指着庵中远处走过的一个僧人,低声对米芾说:“我在此中天天相见,岂能猜不出来?此谜妙在后两句。从字形上看,的确与‘秀’相似,而从字义上讲,却又的确是个和尚。

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秃”。

苏东坡的幽默

苏东坡三次为官,三次被贬,在官场上很不得意。有一天,苏东坡从朝廷回到家中,吃完东西,摸着肚皮慢慢地踱步,看到侍儿们就问她们,说:“你们猜猜,我肚中是些什么东西?”

一个婢女抢着答道:“都是文章。”

东坡摇摇头。又一人说:“满腹俏皮话。”

东坡仍然摇头。侍儿朝云说:“我看您肚子里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东坡听后,捧腹大笑不已。

鲁迅理发

1926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忙,一个多月才去理一次发。

一天,鲁迅走过一家上等理发厅,就随意走了进去。理发师见他身穿灰布旧长袍,脚穿布底鞋,就拿起工具胡乱地剪了一通,不到10分钟就理好了。但出乎他意料,鲁迅竟随手抓了一把钱给他就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竟多给了他好几倍的钱!

过了一个多月,鲁迅又去这家理发厅理发,正巧又碰到那位理发师。鲁迅还是那身打扮,却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招待。理发师又递烟又敬茶,足足磨蹭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发理完。可这次又出乎他意料的是,鲁迅拿出钱来,认认真真地数清楚后交给他,分文不多,分文不少。

理发师问鲁迅,鲁迅答道:“道理很简单,你上次给我乱剪,我就乱给;这次你给我认真地剪,我当然要认真地给了!”

作曲家坐车

一天晚上,法国着名作曲家樊尚·斯各托来到一辆出租汽车旁,请司机载他回家。但司机正用罩子盖住汽车的计时器,声称他一天的工作已结束了。斯各托许给他一笔可观的小费,司机仍然无动于衷,而且说道:“您知道,先生,我要赶在八点钟以前到家,今晚收音机里要播放樊尚·斯各托的歌曲。”

“您这样喜爱斯各托的音乐而竟连一笔丰厚的收入都不要了吗?”作曲家亮出了一张高面额的钞票说:“你去听你的斯各托,我去找另一辆出租车。”

司机一把拦住了他:“您这位乘客可真怪!快上车吧!我送你回家。去他的樊尚·斯各托吧!”

鸟吃腐鼠

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庄子想去看看他。

有人得到消息后,赶紧跑到惠子那里咬耳朵:“庄子外表上来看你,实际上是想夺你的位子。”

惠子见到庄子后,劈头就问:“你来找我有什么特别的目的?”

庄子看出惠子有所猜疑,便不动声色,向惠子说了一则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叫雏,这鸟从南海飞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鸟的头上,那只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唯恐雏抢去了它的老鼠,便仰头“嘎”地大叫一声。

庄子说到这,笑嘻嘻地问惠子:“那么现在你也想‘嘎’我一声吗?”

吉人天相

清末学者柳诒徵租了一个厢房居住,家中十一个人挤在一起。他写了一横幅“吉人天相”,贴在墙上。“吉人天相”,原意是对受过灾难,幸而平安的颂庆。有人问他用意何在?他说:“这四个字,望文生义,‘吉人天相’,不是十一口人在一个大厢房里吗?”(‘相’为‘厢’的简写)

兄妹夫子

1945年,广东漫画家廖冰兄的漫画在重庆展出,一次聚会中,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取得这样古怪,自称为兄?”

这时,版画家王琦代他回答说:“他的妹妹叫廖冰,兄妹二人,相依为命,所以就取名为廖冰兄了。”

“啊,我明白了!”郭沫若说,“那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也一定叫邵力了。”

笑红麻子

赵凤歧是我国着名的杂技艺人,被称为我国“杂技界的卓别林”。八九岁时,他跟随师傅在英国献艺。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曾给他以指点,并同台演出过整整三年。

赵凤歧脸上留有麻子,演出时,他一出场就说:“诸位,我脸上有麻子,不是红的是白的;可是我演出,你们一笑,我的麻子就变成红的了。”

天长日久,“麻子红”便成了他的艺名。

牛得草

牛得草,原名牛俊国,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有一次,牛俊国与戏迷李春芳聊天,请李老先生为自己起个艺名,李老先生说:“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姓于的,有叫于得水的;姓朱的,有叫朱得康(糠)的;你姓牛,就叫牛得草吧……”

牛俊国非常高兴,当下改名牛得草,李老先生还给他取字“料足”,别号“饮水”。

齐白石买菜

以前,北京一到冬天,就有菜商推着手推独轮车,穿街走巷卖大白菜。作为过冬的储存菜,家家户户都要买。那时,每车菜最多值不到十元钱。

一次,一辆菜车走过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家门口。齐白石听到叫喊,走出家门,向菜商表示愿意给他画一幅白菜图,换他一车白菜。不料,这个菜商根本对画一窍不通,当然也不知道齐白石是个名家,更不懂得齐白石的一幅画究竟值多少钱,所以齐白石话音刚落,他马上跳了起来,怒气冲冲地对旁人说:“这个老头儿真没道理,要拿他的假白菜换我的真白菜!”

张大千画画

张大千年轻时,曾经毛遂自荐,向清末民初的两位诗词、书法名家李瑞清、曾熙拜师。两位老师奈他不过,只好收下了这位20岁就蓄起了胡子的自负的年轻人。

李瑞清喜爱石涛的画,所以收藏了不少石涛的真迹。有一次,着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到李家来观赏石涛的画,边看边赞不绝口。张大千也在一旁看画,他见黄宾虹如此称赞石涛的画,便不以为然地说:“石涛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画出来!”当时黄宾虹用非常鄙夷的目光扫了大千一眼,心想这小子初出茅庐,居然口出狂言,真不知天高地厚。

张大千被黄宾虹这么看了一眼,心里非常不舒服。他一赌气,下狠功夫临摹石涛的画,一连画了好几幅。他选了其中的一幅,有意送到城隍庙的字画店装裱出售。过了几天,黄宾虹兴冲冲地来到李瑞清家,说他花钱不多,却买了一幅石涛的真品。

打开画一看,一旁的张大千不由得乐了,原来正是他的那幅仿石涛的假画。

这件事虽然证实了张大千的绘画才能,却也使张大千以后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绝不在自己的画展上露面。他解释说:“我有三怕:我怕标价的画展,真有‘挂起来卖’的那种别扭的感觉;我还怕人家恭维我,倘使人家夸奖我的画,我当然要说几句客气话,而我就是不会说客气话;我还怕我若在场,人家认为我的画狗屁不如,也不好意思骂出来。”

君子与胡子

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庆。一日,张大千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出席这次宴会的均是一些社会名流,其中就有张大千敬仰的京剧名家梅兰芳。

宴会伊始,张大千举杯走到梅兰芳跟前,向他敬酒,并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听了一愣,不知张大千葫芦里卖什么药,便含笑地问道:“这怎么讲啊?”张大千先生看到梅兰芳一脸的不解,便哈哈笑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

在坐的人听了,都为之大笑。来宾中有一位朋友想开张大千的玩笑,便让每人说一则有关胡子的笑话助兴。大家把上下古今的胡子乱扯了一阵,留给张大千的似乎已没有什么话题了。

张大千清了清嗓门,态度安详地也说了一个关于胡子的故事。

三国时候,关羽的儿子关兴与张翼德的儿子张苞随刘备率师讨伐吴国。他们两个为父报仇心切,都想争当先锋,这却使刘备左右为难。没办法,他只好出题说:“你们比一比,各自说出自己父亲生前的战功,那个多的就当先锋。”

张苞一听,不假思索顺口说道:“我父亲当年喝断当阳桥、夜战马超、义释严颜。”

关兴在一旁见张苞说得这么流利,心里十分着急,加上口吃,弄得他好久说不出话来。最后他涨红了脸,大声叫喊起:“我——我父亲须长数尺,人称美——美髯公,所以先——先锋一席应由——由我任。”

这时关公立在云端上,听了儿子这番话气得风眼圆睁,大声骂道:“你这不孝的儿子!你父亲生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这些都是千秋功业,而你却全不记得,为什么只说你老子这一口胡子?”

张大千说得神采飞扬,在座的听了暗暗叫好。

大未必佳

孔融是汉代着名的学者。他小时候就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和大人谈话,落落大方,对答如流。10岁那年,他跟随父亲到了京师。当时,京师有个名叫李元礼的人,名声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官职。去拜访他的人,都必须是才华出众的着名人物,或者是有亲友关系的人,李元礼才肯接见。10岁的小孔融,要去会见李元礼。守卫大门的人不让进去。孔融说:“我是李老先生的亲戚。”李元礼听了守卫的通报,就请孔融进去,以礼相见。

“孩子,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呀?”李元礼问。

“老先生,您还记得吗?”小孔融说,“从前,我家的仲尼先生曾向您家的李聃先生请教过礼这门学问呢。我们的先人有师生之谊,历史上,我们是通家之好啊!”

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听了,都暗暗称奇,大家都一齐夸奖说:“这后生回答得好,真了不起!”

这时,有个客人太中大夫陈韪后到,人们就把小孔融刚才说的话告诉他,陈韪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不一定优秀。”

小孔融在一边应声道:“照您的话看来,您老先生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一句话,说得陈韪面红耳赤,非常尴尬。

鸭儿饺子铺

王羲之7岁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不到三年就显出了才华。他的字笔力沉劲,顿挫生姿,方圆百里都知道他是个少年才子。在一片赞扬声中,十来岁的王羲之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他到集市上去玩,看见一家饺子铺生意特别兴隆,去店里尝鲜的人特别多。美中不足的是:那招牌“鸭儿饺子铺”却写得十分呆板,毫无功力,与这家店很不相称。

王羲之坐下来,买了一碗饺子,只见那饺子好似在水中嬉戏的小鸭子,可爱极了。尝尝味道,果然十分鲜美。这样,他就更觉得那招牌上的五个字实在太不相称了。他便绕过一座矮墙,找到铺主。主人是一个白发老太太,正在包饺子,只见她包好一个饺子,就随手抛过矮墙,看也不看,那饺子却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锅中。王羲之不由暗暗称奇,忍不住问道:“老人家,您这么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老太太说:“熟练五十载,深练需一生。”

这句话触动了王羲之,他接着又问:“您手艺如此高超,可招牌为何不请名家高手写呢?”

老太太不太高兴地说:“名人不好请啊!就说那个刚露脸的王羲之吧,小小年纪,让人捧得长翅膀了。说实话,他写字的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

王羲之脸红了,向老太太老老实实地表明了身份,并承认于自己的缺点。为了补过,他马上提笔为“鸭儿饺子铺”写了横匾,同时又写下了一副门联:“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缺衣少食

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非常贫困。向邻居、亲戚朋友求借,人们都不肯接济他。春节到了,别人家都欢欢喜喜地过节,他家里冷冷清清,什么东西也没有。吕蒙正苦中求乐,写下了一副不讲平仄,很奇特的数字对联。那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二字。

这副独出心裁的对联一贴出,马上就引来了许多看热闹的人。许多识字不多的穷人也来看了。这副对联非常有趣,上联缺“一”是“缺衣”的谐音;下联少“十”是“少食”的谐音;横批上只写了“南北”二字,没了“东西”。全联的意思很明白:“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虽然“缺衣少食”,但吕蒙正人穷志不穷。他以打柴为生,苦读十年。后来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当了大官。

吕蒙正当官后,过去不肯接济他的邻居和亲戚都纷纷携带财礼,前来贺喜。吕蒙正拒收礼物,招待他们后,送给他们如下一联: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应贺,尽来锦上添花。

那些来客们看罢,羞得无地自容,一个个灰溜溜地走了。

晏子使吴

晏子出使吴国。吴王对礼宾官说:“听说晏婴是北方几国中最善于说话、最懂礼节的人,等他拜见我时,你们就说:‘天子请您进去。’看他怎么回答。”第二天,晏子来到王宫,礼宾官高喊:“天子请晏相国进去!”晏子一愣,明明是个诸侯,怎么竟狂妄地自称是天子呢?礼宾官一连喊了三次,晏子动也不动,装作好奇的样子说:“我出使到吴王那里去,因为我太笨,糊里糊涂地到了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吴王没有办法,只好吩咐礼宾官说:“吴王请晏相国进去。”

邹忌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