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蕴含人生哲理的100个成语故事
28276000000030

第30章 反唇相讥

解释: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典故:汉·贾谊《陈政事疏》:“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贾谊在《陈政事疏》中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强调新法中的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造成父母、子女、婆媳、姑嫂之间关系不和,为很小的利害发生争吵反过来责问、讽刺对方。即“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相稽。”后讹变为“反唇相讥”。

战国七雄中,秦国起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下定决心要发奋图强,使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商鞅是战国时期出身于卫国宗室的少年才俊,刚开始在魏国任职,但是没有得到重用,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当他听到秦孝公招贤纳士的消息,就来到秦国。通过秦孝公亲信的引荐,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的治国理论引起了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越聊越投机,一连聊了好几天,从此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

商鞅的变法运动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商鞅变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力行法制,主张轻罪重判,刑罚严酷。他首开连坐的法律先河,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5家为伍,10户为什,户与户之间相互监视,彼此检举,以达到对人民的控制。

这一举措虽然有利于君王统治,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造成邻里甚至父母、子女、婆媳、姑嫂之间关系不和,常常为很小的利害发生争吵、苛责。

“反唇相讥”就是指双方发生争执时反过来讽刺、责问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