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最生猛的男人——牛根生
27973200000003

第3章 蒙派宗师(3)

“跟随”是蒙牛成长的法宝,但是全面地“跟随”并不能让蒙牛真正长大。在蒙牛成长到一定程度后,蒙牛及时修正了跟随战略,而开始以平等地位和伊利并驾齐驱,并开始放眼全国。从2000年9月至2001年12月,蒙牛推出了公益广告——《为内蒙古喝彩——中国乳都》。在所投放的300多幅灯箱广告中,首次推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一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乳都”这一口号的提出,实实在在地让蒙牛大赚了一把。“乳都”的概念不仅有利于蒙牛和伊利,而且对内蒙整个地区的经济战略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和宣传,蒙牛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内蒙经济的腾飞牢牢维系在一起。

另外,在全国市场上,“乳都”的定位也能提升蒙牛奶源的正宗性。虽然蒙牛后来的多数奶源不在内蒙,但是利用这个名字,可以很好地把自己的表面优势凸显出来,与其他乳制品的企业相比较而言,“乳都”出来的蒙牛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更深一些,这样就把自己同其他同类行业区分开来,确定自己在内蒙一直到全国市场的品牌地位,同时蒙牛是这个口号的创造者、宣传者,自然而然就给人留下印象:蒙牛是“乳都”企业群中的第一品牌,尽管此时的蒙牛和伊利比还是有一些差距。从此,“中国乳都”的概念被政府官员和媒体频频引用,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蒙牛再次借助“乳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了外国投资集团的青睐。蒙牛依靠从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投资机构得到的巨额投资,为蒙牛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蒙牛成功在香港上市,解决了资金问题,此时的蒙牛正以惊人的速度超前发展,羽翼日益丰满的蒙牛,力争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第一。

牛根生在创业之后几年内,很好地采取了“借力打力”的方式,从而快速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同时避免了强大竞争对手的打压。然后,当具备一定实力之后,又及时改变战略。在产品结构方面,蒙牛开始有所侧重,与伊利有所区隔,从而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伊利。在液态奶市场,蒙牛占有率第一,伊利第二;冰淇淋市场,伊利第一,蒙牛第二。此时的蒙牛已经不仅是内蒙的第二品牌,而且是全国的第二品牌,而且发展势头很猛。

牛根生非常熟练地运用“借力打力”的方式。现在,在蒙牛外部环节上,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起来总价值达5亿多元,没有一处是蒙牛自己掏钱做的,均由社会投资完成。借助外部充足的社会资源,灵活掌握,巧借能源,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不但蒙牛的生产、销售借助外力,从一定程度上说,蒙牛的创始人团队中的骨干精英也是“借”来的。

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曾是伊利集团当时的生产经营副总裁;现任监事长的白君时任伊利包头分公司经理;现任副总裁、冰淇淋公司经理孙玉斌时任伊利冷冻食品公司经理;现任总工程师的丘连军是伊利苦咖啡的发明者;现任营销企划中心主任的孙先红一直主管伊利广告策划。

蒙牛的创业大军大部分来自伊利,如果没有伊利的多年培养,就没有今天的蒙牛,牛根生说:“我们来自行业里优秀的企业,有20年的经验积累,在原企业里我们承担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广告工作,做起来相对有经验,发挥的也比较好。”

有这么一支精锐大军,大家在一起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如果作为另外一个公司,不论是寻找,还是培养一批这样的专业团队,大概也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蒙牛刚一起步,

就具备了完善、丰富的人才资源。

蒙牛从创业初期,“借”用工厂,有了自己的产品;“借”势于伊利、“中国乳都”,亮起了自己的名气,快速开拓市场;“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实力。“借”,把蒙牛的迂回进攻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于市场开发、技术开发,将原料供应、生产、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而且始终不渝地积累自身的品牌优势与价值网络运作优势,得以在市场中逐步壮大。

并非所有屈居第二的企业都应该向市场领导者挑战。当挑战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因为市场挑战的策略可能会引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引起行业老大的报复,往往它们所占据的资源更加富有持续的战斗力。因此除非挑战者真的有足够的实力,以创新的产品策略或者营销渠道的突破去挑战,才能够先发制人,否则它最好追随领先者而非攻击领先者。

《孙子兵法》上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借助于有利的态势而取胜,并不是局限于力量的自身,所以他能够将自身的力量与巧妙的借势结合起来。牛根生就是借助伊利这棵“大树”巧妙地跟自己联系起来,成为一个“乘凉”的绝佳典范。

5. “插位”生存法则

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存在的,也是为有高超市场洞察力的人准备的。“插位”经营理念中这样评述,插位是一种针对强势竞争对手的品牌营销新战略,通过颠覆性的品牌营销,打破市场上原有的竞争秩序,突破后来者面临的营销困境,使后进品牌扩展大市场,快速超越竞争对手,进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中国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先生有一本书一《插位》。详细讲述了企业如何在强劲对手面前,找到出路,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品牌营销战略之路。

他在书中这样定义:插位是一种针对强势竞争对手的品牌营销新战略,通过颠覆性的品牌营销,打破市场上原有的竞争秩序,突破后来者面临的营销困境,使后进品牌扩展大市场,快速超越竞争对手,进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定位只能让消费者知道你的位置所在,而插位不仅能让消费者知道你的品牌位置,还能让你的品牌名列前矛。

蒙牛的成长就是靠着灵活“插位”,迅速找到突破口,一举夺得同行业中头等位置。

蒙牛在1999年刚起步的时候,伊利的乳业市场规模已经是有12个亿的数额占有度。同时其他乳业公司,比如北京地区的三元;上海地区的光明……相对与蒙牛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蒙牛的销售额仅为0.4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116位。

但是到了2002年,蒙牛销售额却是突飞猛进,一下子达到了21亿元,增长了48.6倍,以1947.31%的成长速度在“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中荣登榜首,并连续3年创造中国乳业“第一速度”。同年,牛根生与摩根士丹利、英联和鼎晖等几家国际投资行于6月份签订了投资协议,并于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2005年,蒙牛在液态奶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升至25.4%,稳居全国第一。

蒙牛一路飙升,靠得就是对乳业市场的准确“插位”。

李光斗先生指出,只有插位,才有机会。插位要有四个步骤:1.找到一个市场缝隙;2.进入这个市场缝隙;3.独占这个市场缝隙;4.寻找新的市场缝隙。

蒙牛寻找到的市场缝隙,就是对手不注意,不涉及,不领先或者是弱处、软处的产品及市场。牛根生靠着“借力”的方式,先是有了工厂,再是有了品牌,后是有了市场,全部加起来有了自己的知名度,并且得到了消费者的首肯,但是牛根生认为这不并能作为消费者长久忠诚蒙牛品牌的根基。要想让消费者长时间地青睐蒙牛,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立足点,始终是一个模式的话,很可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疲劳感。于是蒙牛向市场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

蒙牛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中价位鲜奶是当今市场上的一大缝隙。蒙牛根据结论找到突破点,迅速向市场推出中价位鲜奶一利乐枕。之所以叫它为中价位鲜奶,是依据市场状况而定的。当时的市场上,一方面“高品质加长效保质”的利乐砖牛奶充斥着整个货架,但价格较贵,消费者购买时存在价格顾虑;另一方面保质期较短的巴氏灭菌奶虽然价格便宜,奶质新鲜,但却给人劣质低档的感觉,消费者对此也不是十分满意。介于消费者两头矛盾的心理,蒙牛推出利乐枕牛奶,一方面秉承了两种牛奶的长处一新鲜、或品质好,同时也避免了两者的短处一价格贵、或品质差。

蒙牛二者兼得,迅速得到消费者认可,成为第一个大举抢占利乐枕牛奶市场的国内企业,利乐枕牛奶也从此在中国市场上一炮而火。2002年度蒙牛的利乐枕销量已超过10亿包。2003年,利乐首席执行官蔡尔柏更是亲赴蒙牛乳业集团,亲手将“利乐枕无菌包装使用量全球第一”的奖牌授予蒙牛总裁牛根生。至此,蒙牛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利乐枕牛奶制造商,更成为了所有使用这一包装液态饮料厂家中的第一家。

面对乳业市场上的两大阵营:利乐砖、巴氏灭菌奶,聪明的蒙牛这次运用了“插位”,建立了乳业市场的第三大阵营一利乐枕,使自己从一名小小的跟随者一举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运用“插位”,也不是蒙牛自己的独创,国际上有很多企业也采用这一战略战术。

在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个是市场领导者,一个是市场挑战者,两大企业在销售上始终处于战斗状态。作为后起之秀的百事可乐向可口可乐发出强有力的挑战,并在与可口可乐的交锋中越战越强,最终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百事可乐的一个成功策略是抓住了“新一代”。因为可口可乐是传统的、经典的、历史悠久的可乐。可口可乐的口味,虽老少皆宜,无市场间隔,但瓶子的容量太小,其容量刚够中老年人一次饮用。所以百事可乐找出针锋相对的反向策略,把可口可乐重新定位为落伍的、老土的可乐,并根据青年人饮量大的特点,加大了百事可乐的容量,价钱也比可口可乐便宜得多,这样,占消费总数1/3的青年人,逐渐被百事可乐所吸引。

百事可乐虽然是定位在青年消费者身上,同时它也面临一个难题,在一般人心中,百事可乐仍然是一个廉价的可口可乐代替品。为了改变消费者这一观念,1962年开始,百事可乐做出广告,大肆宣传所谓的“百事的一代”,其核心在于针对青少年,选择他们作为攻坚点。百事从整个形象,包括口号、广告和风格,全部采用合乎青少年的口味,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对可口可乐的抗拒。1963年,百事推出了印象更加深刻的新广告:动起来!动起来!你是百事新一代!使这个观念更明确风行,大大影响了年轻人的传统意识。

百事力图树立其“年轻、活泼、时代”的形象,而暗示可口的“老迈、落伍、过时”。从1994年在美国本土聘请迈克尔·杰克逊,到1998年在中国大陆力邀郭富城、王菲等歌星做它的形象代表,并在2002年邀请F4和郑秀文等当红明星也加盟百事,百事这一始终以年轻人为市场目标的策略,使百事可乐年轻、有活力的形象深入人心,对百事在年轻人当中的销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百事可乐15—24岁消费者的比重是30.1%,可口可乐则是28.5%。

百事可乐这一准确“插位”,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达到无人能敌的地步。曾经可口可乐想要“复制”百事的“新一代”成功策略,放弃传统的配方,转而推出新配方可乐,但是这种简单的模仿,造成了可口可乐销售史上的大灾难,甚至发生了消费者上街示威的事件。百事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之路。

李光斗先生指出,“突破常规,实现品牌的跳跃式发展”。抢先“插位”则是指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占据无主的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资源,迅速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形成“我是第一”的品牌认知,进而抢先成就第一品牌。

百事的成功就是在第一时间内,寻找一条市场上的缝隙,针对可口可乐普遍市场的占有,而无独特专一的消费人群,从而找到“插位”空间,以一种全新理念,引导消费者跟随自己的目的前进。

“没有第一的市场是最好的市场。牛根生深知这个道理,他明白正是因为消费者心中一片空白,这个时候,谁第一个站出来,第一个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谁就是第一。”

众多企业的迅速崛起,许多著名品牌的成长,都在演示着一个又一个“插位”生存的法则。进军中国豪华轿车市场的凯迪拉克采用的是这一法则’肯德基跟麦当劳抢占中国市场采用的也是这一法则;阿迪达斯在耐克的眼皮底下发展到全球的战略,也是运用这一法则;QQ在互联网低迷的市场背景下“秀”出一条“康庄大道”民生药业实现跳跃式增长巩固21金维他“多维生素第一品牌”的强势地位都是运用这一法则。所有这些,都是在真正印证李光斗先生所说的“只有‘插位’才有机会”这句话。

6.多“兵种”作战

一个企业的主打产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这样的话它的产品外延度会逐渐缩小。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主打产品,不仅需要技术上的过硬,同时也要求销售上的灵活。如何能够做到不同产品都能独领风骚,提升企业整体品牌形象,成为蒙牛乃至其他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牛根生的成功,为管理者们提供了一个新型模式,即采用多“兵种”作战方略。

牛根生塑造的多“兵种”,是通过树立单一品牌的效果打造整体品牌的方略。牛根生树立单品种的时候,应该从2004年算起,到目前为止,牛根生已经成功地将其麾下的三大单品深植于消费者心中。2005年,牛根生依靠成功策划“超级女声”,推出主打产品一蒙牛酸酸乳。从此开始,蒙牛酸酸乳一枝独秀,在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2006年,牛根生除了继续赞助“超女”外,还扩大自己的赞助范围,用早(晚)餐奶冠名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从而打出蒙牛消费的另一天地。并且又与香港迪士尼合作,成为迪士尼惟一乳品供应商,并在迪士尼酒店中规定用蒙牛提供的“特化苏”牛奶。

牛根生靠着多“兵种”,通过树立单品打造品牌的做法,与众不同。正当大家都在为如何找一条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上,表现出不同的亮点的时候,蒙牛顺利转变策略,把一个品种的产品做成一个独立的品牌,用品牌带动产品,再用品种提升品牌。

企业之间的销售竞争终端是消费者。争夺消费者的情况由原来的降价、促销转变成为靠品牌影响力,靠品牌信誉度拉动消费。不管你的企业大小,有没有知名度,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扩大影响力的方法。表面上看,蒙牛只是在几个电视节目做了一个冠名权或者赞助的活动。实质上,蒙牛正是看懂了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

同一品牌下,制造不同品种,不同品种中,又都是围绕着企业这一大品牌的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