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该拿多少薪水
27945800000024

第24章 文凭代表什么(2)

校友,是大学生活给予我们的另一笔隐性财富。校友圈,亦是我们走向社会时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圈。现在早已不是个人英雄的时代,个人的成功,脱离不了团队的支持,更脱离不了他人给予的种种帮助,如他人介绍的某个机会,告知的某一条重要消息,帮你牵的线搭的桥,或在工作中对你的指点……都有可能让你离成功更近一点,或在职场走得更顺一些。

校友之间对彼此的帮助,通常比进入社会后同事之间的帮助更普遍、更大。因为同事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利益之争,因为利益,要找到伯牙和子期那样互为知己的感情很难。在一个公司呆上多少年的同事,往往从公司出来后,因缺乏深厚感情基础,时间稍长,往往各奔东西,各自疏远了。

而校友关系保持的时间相对长久,短则几年,长则可达几十年。由于对母校共同的认同,在同样的大学氛围浸泡过,校友之间也较为容易建立认同感,容易亲近。而且大学时期,和以前的求学时期是截然不同的,迷茫、兴奋、困惑、焦灼……种种正面或负面的情绪,比以前的求学阶段都来得更为复杂和多变,经历也更为丰富,共同走过的这段“动荡”岁月,使得大学同学之间的感情,比小学、初中、高中同学间的感情都更加深厚。另一方面,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大家以后发展的道路、工作的圈子可能差别很大,甚至八竿子打不着。但大学,大家都是同一个起点,尤其是同专业的校友,将来很有可能在同一行业,或相互有关联的行业工作。对彼此来说,同校、同专业、关联行业的背景,不但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交流更加顺畅,无形中也存在更多的商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大学期间,人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性格也基本定型,大学四年的朝夕相处,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彼此,结交真正气味相投、理念相近的朋友——这个朋友,很有可能就是你以后的创业伙伴,就像俞敏洪他们的故事。

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俞敏洪他们那样选择创业,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校友仍然是个重要的资源。在我身边的朋友中,也不时能看见或听说校友的作用。如A君急需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一本画册,却经费有限,最后找了大学时的好友,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完成了这笔业务;B君在进入一家公司时,发现他的顶头上司是他的校友,由于这层关系,上司对他颇为关照,给予很多工作上的指点,帮助他顺利度过职场新人的阶段;广告公司的C君去某公司拉广告业务时,虽然竞争对手的水平和他差不多,但碰巧C君和那个公司的负责人是校友,于是顺利成交……

许多高校也意识到了校友的力量。西方社会很早就十分注重校友资源,各个高校都有一个老同学关系网、校友会。校友会往往都有求职网络,能够帮助本校毕业生通过校友关系找到工作。比较知名的有牛津大学校友圈、耶鲁大学的“骷髅会”。尤其是后者,这个成立于1832年的组织,原本是为了给移民美国的英裔精英分子的后代建立一个互助性质的关系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秘而不宣又神通广大的社会关系网。一旦入会,在从商或从政的道路上,入会者都会得到该组织的支持和资助。

国内的高校近年也开始拓展校友资源,许多高校都成立了校友会,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在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地都设有分校。不少面向成人开办的商学院如MBA、EMBA等培训班,更把校友资源作为竞争手段之一。如由李嘉诚基金会创办的长江商学院,就十分注重打造紧密的校友关系,时常组织校友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加深校友间的了解,由此引发校友间的合作,或借助校友网络,给学员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这些信息,进一步说明了校友的力量。

然而,尽管校友之间有守望相助的感情基础,但不代表校友们有义务主动为你提供援助,或和你一起创业。俞敏洪在北大演讲时,说了一个企业家和他讲起的,在大学时候的故事。当时,他们班有一个家境比较富有的同学,每周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苹果,结果他是自己每天吃一个。由苹果事件,这个富有的同学给大家就留下了一个自私的印象。后来这个企业家成功了,这位富有的同学还没有成功,就找到这位企业家,想加入他的团队。但大家商量后,不同意他的加盟,原因是在大学时,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

都是校友,为什么俞敏洪的校友就愿意回来和他一起做新东方?俞敏洪在演讲中说,他的校友给了他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

苹果也好,打水也罢,都是局部而非全体,但它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分享和服务他人的精神,是否愿意付出。

《道德经》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没有予,又何来的取?付出与得到,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付出与收获等诸如此类的关系,就像一本银行存折,如果你从来没有往里面存过钱,那将来又如何从里面取钱呢?而愿意付出的人,未必要像俞敏洪那样打四年水,还有许多其他方式给予对方帮助和支持。何况,如果你只为达到某种目的勉强自己去打水,反而给人虚伪而不可信的感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校友并不是成功的保障,他的作用更多的时候体现在牵线搭线、提供机会上,之后能否继续走下去,却受多种因素影响。

譬如创业,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是否具有共同的理念,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愿景的设想是否一致,比校友情分更加重要。随着公司的发展,在创业初期起到重要作用的校友,在后期可能因为组织架构的变化、利益分配等原因不再适合一起创业,选择离开,如百度的创始人之一徐勇。

而在求职、项目合作、拉业务方面,校友资源虽然能提供一定的帮助,或帮你拉到友情单,但如果你得到这个机会却表现差劲,对方不是傻子,很有可能只有一次合作而没有下次,这样的事情多发生几次,你的不良信誉积累太多,就变成了不受欢迎的校友,很难得到校友的帮助。

因而,校友资源固然重要,但成功的根基,依然是自己!

文凭,少不了的敲门砖

文凭是什么?你可以说它只是一张纸;可以说它是那四年大学生活留给自己的纪念品,你以自己的母校为傲;还可以说它代表着你的出身,即使已工作若干年,还会不断有人问起你毕业于哪所院校;还隐藏着你的校友圈,或许在某个拐角上就遇上你的校友……

无论文化有多少含义,在求职时,文凭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充当敲门砖。

敲门砖的概念已是老生常谈,但我要说的是,想进门,一块敲门砖,是不可或缺的事物。而用得最多,最普遍,最好使,又最基础的敲门砖,依然是文凭,它和职业发展初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搜索前程无忧网站上的数据,发现16万个空缺职位中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达93%。同时,职位越高,对学历和资格证书的要求也越高。如跨国公司招募财务总监的条件:“CPA或ACCA证书,英语说写流利,多年的同行业经验,MBA优先录用”。新一代的富豪中,不少人都拥有较高的学位。

几年前,有的企业把文凭捧上天,连招聘营业员都恨不得是本科毕业,尤其热衷于招个硕士博士回去当活招牌,告诉别人自己的公司有多现代化。如果说那时的惟文凭论是浮躁病,那为什么几年后,许多企业已回归理性,连一度备受冷遇的大专生也重新赢得部分市场的今天,文凭,依然是个绕不过的槛?缺了它,连面试的机会都稀少!

因为,刚从学校象牙塔走出来的你,还没有太多的傲人成果、光辉业绩,甚至没有足够的工作成果(注意,是成果而非经历)来告诉别人你的能力;仅靠一页薄薄的简历,企业亦无从判断你的专业能力如何。此时,学历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不可否认,初高中学历中,也有一些人在多年努力后,能力不输于大学生。但在职业初期,从概率上来说,大学生的总体素质,依然比初高中生和技校生稍高。

此处说的素质,不是人品、性格、教养这些和做人相关的素质,而是指学习力、创造力、适应力等和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素质。大学生,往往在工作上能更快上手。朋友的公司曾经招过两个技校的毕业生做MTV,一个在试用期的第二天就自动离职,因为他完全无从下手,尽管同事已经给了他一些以前做的当借鉴,他依然觉得难度太大,索性离开。另一个虽然勉强做了出来,却没办法用,正好他还没有毕业,便当了兼职的实习生,半年后工作才正式展开——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说,自己身边有很多的同事,也不乏学历不高,却能力出众,收入不菲的人。然而,文凭究竟有没有用,要和自己的同时代人比,而不是和三四十岁,已和你隔了一个年代的人比。要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场环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他们比你早入场十多年,十多年前,大学生还是人中龙凤,高中才是普遍学历,初中也不算丢人,那个时候,初高中生能进场,不代表现在能。而且十多年的光阴和努力付出,对有心人来说,已足以让他的能力上升数个台阶,甚至成长为职场白骨精。而这十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和做出的成果,早已令他不用像初出茅庐的你那样,去人潮汹涌的人才市场和上百人一起争取一份工作。

即使号称打工皇后,不是科班出身,以自考文凭进入IBM大门的强人吴士宏,加入IBM也是在1985年——那时大学生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吴士宏能够进场,除了她本人的努力,不能不说和这个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十多年前高中文凭能进大中型企业,不代表现在也行。

只有入场后,才谈得上其他。在现在的就业环境和经济环境下,在大部分企业将文凭作为评定的参考依据之一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套用一句俗语:“有文凭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文凭,是万万不能的”,文凭,虽然只是敲门砖,只是进场的资格证之一,却不可或缺。

但求职中,文凭也不是越高越好,更不是所有的文凭、资格证书都应该去考,证书多多益善。不妨把取得文凭或某种资格证书看作一项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金钱、时间、机会三重成本。想让这项投资不至于亏本,需要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并估算未来的产出。同时,用于敲门的砖,还得和所敲的门匹配,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而不至于投资失败。

什么是匹配度?打个比方,你怀揣着大学本科学位证甚至博士、硕士证等高学位、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什么普通话等级证、平面设计师证、人力资源管理证等一堆东西,却去应聘一个接线生、服务员、营业员这样的低端职位,就算你肯屈尊,恐怕对方也怕“庙小装不了大神”,不敢用你。退一步说,就算你肯屈尊,他也肯大着胆子用你,但这是在抢夺较低学历人群的饭碗,这样的事太多,有可能引发社会失衡。当然,如果你进了一家大公司,当营业员只是在基层锻炼,又另当别论。反过来,你只有高中学历,却想去精英云集,知识性经济的投行应聘,或应聘中高端职位,成功的希望也相当渺茫,白费功夫。

另一方面,如果你热爱某项技艺,想当个一流的大厨、一流的发型师、一流的化妆师,等等,大学文凭就远不及一张职业资格证管用——你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在一所业内有相当影响力,被大家认可的职业学校的学习经历、结业证,或有一个业内知名人物当你的师傅,比大学文凭更能提高你在业内的身价。

但你想成为公司白领,大学文凭可以说是入门级的敲门砖。若想再往金字塔的顶端走,只有一个大学文凭分量未免单薄了一些。待工作到一定年限,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之后,再次返回校园当学生,充充电,考一个含金量高,又和职业规划配套的资格证书,往往能助你一臂之力。

要不要考证,考什么证,需要和职业规划结合,它应该为让你的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而服务,而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如果你今天考人力资源管理师证,明天又考注册会计师证,后天再考律师资格证,在考证的路上疲于奔命,到头来却哪份职业都未从事或只从事了其中一样,那只能说,你在烧钱,进行了若干项没有产出的失败的投资——失去工作经验这个依托的职业资格证,是苍白而没有生命力的。

文凭只是一个学习的结果而非过程,是手段而非目的,你在取得文凭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远比文凭本身重要。文凭也好,职业资格证书也罢,都只能帮你敲开机遇之门,进场之后的“修行”,却需要付出更大的心思和努力,取得文凭之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怎么走,让从同一起点出发的人,数年境遇各不相同,甚至有云泥之别……

要记住,在职场,永远是以结果论英雄,而不是以文凭定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