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解读信息技术
27832500000020

第20章 信息技术化的未来数学(6)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图形。不难发现在图形中△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3)、(5)是两个常见的问题,但不少书上都是以孤立的习题形式出现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并不一定能对解上图中(2)、(4)题提供什么方便。而利用CAI来研究本题,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具有一个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等许多问题。

(2)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例2,讲“弦切角定理”时,利用几何画板做如下设计,可展示过程,以发现规律。

首先,可用电脑演示:当弦切角一边经过圆心时。

①弦切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②∠CAB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D是多少度?为什么?

③此时,弦切角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有什么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直角。接着,教师继续演示并提问:以A点为端点,旋转AC边,使弦切角增大或减少,观察它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最后给出证明。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3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同上答题;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注意事宜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明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减负增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采用优秀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课件不仅可给学生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多媒体CAI的交互性还使学生可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①首先必须关心课件的教学价值,遵循教学性原则,即围绕课件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有优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

②遵循控制性原则,即课件要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良好的交互性,容错性强,操作简便灵活,便于控制。

③遵循简约性原则,投影的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布局突出重点,减少无益信息的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运动设计上应简约。

④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原理要正确,细节要淡化,但允许夸张,力求准确。

⑤遵循艺术性原则,即在前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利用信息技术感受数学美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在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到数学美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把数学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作为数学教师,要抓住课前这一重要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如:我在教学国标版第四册教材《认识几百几十》一课中,利用电脑动画,走进数学王国,出示有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场景,同时播放录音:草地上有132只鸽子,树林里有208棵树,天空中有415只气球……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电脑动画,创设了良好的情境,由卡通形象皮卡丘带领小朋友走进数学王国,同时展现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广泛应用,使原本枯燥的计算题变的生动、有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又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2运用多媒体有效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感受数学美

从心理学角度看,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好奇、爱动;抽象思维较差,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推理无明显反应。根据这一特点,教师注意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运用美育原则,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教材的静态集合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的动态过程,造成一种知识与能力结合、教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教学的优美情境之中,感受数学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而电脑课件恰恰具有这种功能,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知识点,促进知识内化,能力提高。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钟》一课中,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不好,理解不清。过去往往是教师用模型时钟机械重复操作,语言反复强调,不仅操作不方便,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于是,我通过课件制作来突破这一难点。方法简便易操作,即在画面上呈现一个大钟面,并预设分针走一圈,时钟走一格的程序。鼠标点击一次,那么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然后定格。如此反复点击,当点击到第十二次时,分针走了十二圈,而时针只走一圈。这时,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虽然这时的课件只是一个片段,却能降低理解坡度,有效地突破难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化难为易,感知内容。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美妙的。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练习效率,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美作为一种诱因,往往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数学美和谐特征,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比较,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和解题的方法体系,这对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在教学《认钟表》一课练习时,在边出示课件的同时边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里面住着一只小熊维尼。一天,小熊睡得正香,铃铃铃,铃铃铃,一阵铃声把小熊给吵醒了。小熊起身看了看钟,(教师出示一个6时20分的钟面)说了句:‘才4点多,一定是闹钟出了问题。’便把闹钟的开关放到了关的位置,又接着呼呼大睡。过了好一会儿,小熊起床一看,太阳已经照到屋里来了。于是,急急忙忙往学校跑去,到了学校,已经开始上第二节课了。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迟到吗?”本来学生在课的后半段已经有些疲劳了,可看到这个故事,学生的情绪高涨,非常感兴趣地讨论起来了:这个小熊可真马虎,它肯定是把表的时针和分针给看反了。由于学生的印象深刻,在做练习时,全班无一人把时针和分针看错。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这不正是信息技术创造了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福音吗?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渲染和制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心理气氛。力求缩短新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新奇,激动,兴奋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去感受美,体会美。创造了较高的学习效率,打开了教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