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
2759800000042

第42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个人品德教育(3)

谦虚谨慎是一种境界。“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只有谦虚而谨慎的人,才能有山川一样广阔的胸襟。《菜根谭》一书中说:“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这种境界不是一般的人所能达到的。只有谦虚而谨慎的人,才能做到在德行修养上,从极细至微的事情做起,给不能报答的人以好处,也才能肩负重任而行动肃敬,谦逊有礼,功劳大而言辞和顺。

谦虚谨慎是一种力量。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之,故能为百谷王。”暴子说:“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以此名誉天下。”一个人如果不谦虚谨慎,而足自满自足,不但不能进德修业,还会停滞小前,终究不能成正果,要被时代淘汰。只有勤勉敬业、埋头苦干者,才能高其品、养其德,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毛泽东在1949年曾经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号召全党同志务必经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党政领导干部的骄傲自满,会发展成夸大个人作用,看不见群众力量,甚至会发展到白以为足、独断专行,搞“一言堂”,只能听恭维话,不能听批评意见,破坏民主集中制的地步。党的历史上所犯的几次大错误,都和不谦虚谨慎以及骄傲自满有关。1927年大革命失败,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党的领导人骄傲起来,铸成大错。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几次大的失误,如1958年大跃进错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都与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够谦虚谨慎、听不进不同意见有关。

要做到谦虚谨慎,必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慎言。“高者不说,说者不高。”《琼居佩语》一书说:“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清代金缨说:“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可见,我们应少说空话大话,多干实事好事,“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第二,节制。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度”,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古代先哲指出,“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第三,孰思。事情不论大小,事先都要加以周密的思考,“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否则,很有可能就此酿成大祸。南朝萧衍醴:“事无大小,先当孰思。”康熙帝曾说:“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可见,深思熟虑是多么重要,稍有不慎,就有町能造成民众之忧虑、百年之痛苦。第四,明意。要真正把握谦虚谨慎的含义,婴把自谦与自卑、自贱划清界限,把自重与自大、自满区别开来。正如清代袁枚所说:“从古自谦与自贱有异,自重与自大有殊,所谓‘差之毫厘,失之于里’,不可不察也。”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修养德性,应有水的性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应有竹之品德,虚怀若谷,高风亮节,“虚而往,实而归”,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讷言敏行

孔子提出,“君子欲讷(ne)于古而敏于行”。此话是说,君子说话时要谨慎,而做事时要闻风而动,要勤快。常占道: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人很难不在语言上犯错误,特别是口无遮拦的人,到头来吃亏的总是自己。所以孔子告诉人们:君子说话要慎重木讷一点,做事要勤奋敏捷一些。这就是所谓的“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这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圣经》也有类似的主张。《圣经》上说,有德之人,乃是生命的源泉,多嘴多舌的人难免无过,机警的人从不多语;有德之人口中永远是义语,无德之人张口都是谎言。智者知道沉默是金。睿智的人开口必定宣讲智能,愚人难免满口废话。有德的人总是未言先思,无德行的人却满口坏话。

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是修养方法之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其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

提高道德素质的过程,就足向他人、向会学习,选择,吸纳,不断修炼的过程。见贤思齐就是强调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要有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的理念。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对自己的古行,尤其是对工作的责任感,与人交往的可信度,在学习方面是否有进步等,进行反省和总结,从中求得经验与教训,向先进看齐,一定会有较快的进步。

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要知错必改,勇于实践,积极行动。

不贪利,不二过

(一)不贪利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这样尴尬的事,人格与利益有时顾此失彼,难以两全:为丁维护人格,可能丧失一些利益;极力地去攫取利益,往往使人格扭曲。为人格完满而不顺利益丧失,可谓高尚;为贪求利益而有辱人格,便是小人;两者兼顾,则为常人。

人们在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也不断地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即在扩大人们利益的同时,也增加着自己的利益。但健全人格的修养要求人们不要过于追求某些利益,必要时还要放弃一些利益。这确实是一种矛盾。由于人们为社会创造利益的力度和效果不同,社会利益分配就会产生一些差异。为了使社会不至于因此而发生冲突,就要调节这些矛盾。

其中,调节机制之一就是道德的制约:让人们为了自身人格的健全,不去过分追求利益。古往今来,人格的自我完善有过多种形式,宗教教积德行善,儒家讲“何必日利”、“去人欲”,道家教清心寡欲,共产党人讲大公无私。尽管说法不一,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不要为利益而损人利己。

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范畴的“义”一直与“利”相对立,因而“重义轻利”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理解和价值界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利”成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现实与传统发生了冲突。作为市场经济微观机制的基础、体现着竞争规则和合作精神、既利己又利他的自利行为,被一些人扭曲为可以不择手段专门利己的自私行为,甚至使某些践踏传统义利观的人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名义下变得心安理得。

一般地说,人格分裂,是指表里不,说一套做一套。而人格分裂的根本原因,则是利欲熏心。说到底,人格的分裂或扭曲是根源于利益的驱动。利益可以驱使人做好事,也可以驱使人做恶事。

做恶者必定人格扭曲甚至分裂。有的人的人格扭曲表现在政治方面;有的人的人格扭曲表现在金钱方面。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金钱方面的人格扭曲,都是利益的驱动造成的。这些人在利益面前,就像鱼在钓饵面前一样。

在一个个腐败分子相继落网之后,人们在反复思考,是什么让他们铤而走险,最后坠入深渊的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鱼的记忆力极差,有的鱼两天之中居然10次上钩,贪食和“没记性”是造成这场的悲剧的主要原因。人是世界上所有动物中最聪明的,然而腐败分子的人生悲剧恰恰是在贪婪的驱使下变得没有记性了。曾经给胡长清行贿上百万元的周雪华在狱中有一段自白:“我引用了这么一句诗训,就是‘游鱼贪食,钓者澹之。人皆则鱼,我则钓者’。我是个钓者,把有副省长之尊的胡长清钓住了。”被钓走的,不止一个胡长清。那些腐败分子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各不一样,但他们人牛嫡变的轨迹却大致相同,都是见利忘义,背离党的宗旨,贪图享乐,腐化堕落,最终走上了人生的歧路。我们应当记住孔子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意思是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足和尊贵,在我看来犹如浮云一般。

(二)不二过

不二过,是说不重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同好学,而且“不迁怒,不贰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犯错不要紧,要紧的是犯错后怎样去对待错误。有的人知错不改,结果只能永远错下去;有的人知错必改,结果一次次走向成功。知错必改应该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中永奉的信条。占人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犯了错误,必须及时改正,如果不改,必将走入歧途。

有些青年由于思想不成熟,犯了某种错误,本来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很快就能改过来,但是,他们有的人认为小错误无关紧要,不去认真对待,以致滑进泥潭,追悔莫及。古人早就提醒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要正确对待“己的错误,首先就必须要认清它。有些事情必须要等到结果出现,才会知道是不是有错,错在哪里,然后改正;可是有些事情,等到结果出现,再想修改错误、弥补损失已经来不及了。如何才能及早发现错误、认清它呢?别人(尤其是有经验的人)的提醒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螳提醒很可能就是别人犯过的错误的经验教训总结。因此,要虚心地、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对待别人的意见,要记住“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古训,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不对,以为这样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的。

即使别人表达意见的方式并不是你喜欢的方式,对于对方提出的正确意见,你也应该欢迎,做到“闻过则喜”。这样就能从别人的意见里找到治疗错误的良药。

历史上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当初廉颇居功自傲,对舍人出身的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极为不满,总是想当面侮辱他。可是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以大局为重,处处避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这事终于感动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他们终于成了好友,以致秦国不敢“加兵于赵”。廉颇的这种精神在历史上传为美德,形成成语“负荆请罪”。时至今日,提到廉颇,人们依然倍加敬仰。这不仅因为他“以勇气闻于诸侯”,更因为他知错必改,而且改得主动,改得彻底。作为一代名将,他以自己切实的行动为后世树立了光辉典范。

人处在青少年阶段,是学知识、学文化的成长阶段,难免犯错误,但只要勇于改正,善于改正,就能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也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然而现如今,有一些人硬是“过而不改”,知错犯错,一错再错,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道德养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养成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一套完整的道德养成方法。阐述道德养成方法的代表作是《礼记·大学》篇。《大学》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养成的步骤和目标。文中说:“占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困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狸格物。”这段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怨管理好门已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广{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麒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话小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止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口”。一般来说,人们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条目作为修身之道,作为道德的内在修养,“修身”的途径就足按照前四个条目,一条一条地去做;而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养。

关于“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或者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通俗地说,“格物”就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直至细微之处。

关于“致知”,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通俗地说,“致知”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使应当知道的知识不分巨细都要掌握。

“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个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

刻苦地研究探讨事物的道理达到穷尽的地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是“格物”、“致知”所要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