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
2759800000002

第2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教育(1)

社会公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社会公德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做人的基本准则,又包含做事的基本规范。

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公德的基本概况

“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它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公德珠联璧合。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综合概述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愈益多样化。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面对全球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需要研究中华民族应该用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推进时代发展,以确立新的主流价值意识和道德建设标杆,造就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时代新人。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重大的道德建设命题,就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第一,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开放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随着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模式的革除和国门的打开,我们不仅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还要应对解决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应该以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来驾驭、主导这个时代,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守望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一种道德理念、道德规范。

第二,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质要求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必然在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有所反映。一些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经济生活领域,诸如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掺假制假、偷税漏税、不讲信用、欺诈行骗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一些人在“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大问题上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准则、失去了规范,在看待和处理利与义之间的关系上出现了迷失。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之有理,用之有量”,就是说对利要取之有理、取之有道,不能见利忘义,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之一。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人们明荣辱之分,知荣弃耻、褒荣贬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以期人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健康生存,同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四大要素。要达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必须有精神方面的基础,也就是说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具备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推进、取得成功。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每个方面都与思想道德有关。富裕,就必须发展,要发展一定要勤劳、智慧;民主,就必须确立高度重视“人”的理念,尊重民意、发挥民智,做到政通人和;文明,更是与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尚紧密相关;和谐,指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要有和谐之人心、和谐之人际、和谐之社会、和谐之世界,和谐的道德来源是“和为贵”。所以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必须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面临着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党中央提出要科学发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重大战略部署?关键在于人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没有和谐社会的理念,就不可能有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全体公民都知荣辱、创文明、促和谐、图进取,才能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紧密相关,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善待人,整个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在这里要着重说明一点,有人说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道德滑坡,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改革开放是道德建设新发展的显著特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本身就是在新的道德理念的支撑下形成的新意识、新精神、新观念、新作为。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形成东西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与激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荣辱、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是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反映。可以说,经济社会呈现的多样化发展,必然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在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必然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当然,目前我们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一些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发展,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变革,不能正确认识环境的变化,在做人处事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事情,这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了。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通过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处理好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指导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

2005年3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准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完全符合我国实际,完全符合时代要求,也完全符合全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素质提高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成为广大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的时代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只有知荣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一旦荣辱不分,势必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仅道德伦理大厦根基动摇,就连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八荣八耻”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荣辱观与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 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管仲的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每每为后世道及。我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此后,古人又提出了不少有关荣辱的格言,如“立大志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这充分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折射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荣辱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的历史。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迫求。公忠体国、为民立命的志士仁人,死而后已、舍命为人的忠义之士,温良恭俭、勤劳质朴的贫民百姓,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在国家危亡的战争时代,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者为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者为耻: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者为荣,道德缺失、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者为耻;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者为荣,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思进取者为耻。正是这些深刻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知荣明耻荣辱观,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倍加珍重,认真继承,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精华。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旗,使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八荣八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中国革命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所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后来革命精神的发展则是“流”,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此后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每每谈起这些精神,我们都情不自禁地与热爱祖国和人民、与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联系在一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90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春节期间在延安考察时动情地说,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谱写了—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与时代精神的新画卷,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