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幸福婚姻我做主——著名婚恋专家为你支招
27357500000031

第31章 新婚磨合(7)

(4)学做小媳妇:我国的文化传统常称为“小媳妇”,小媳妇的寓意之一相对于丈夫而言,妻子是小媳妇,这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和男尊女卑思想的体现。现在强调男女平等,是在人格意义上绝对平等。现时代已是矫枉过正,大有阴盛阳衰之势。所以相对于丈夫,妻子的小媳妇角色已无从扮演。

相对于公婆和夫家而言,“小媳妇”又是夫家地位最低的人。婆婆很可能是一家之主,或至少是家庭内务之主,小媳妇自然就成了她的奴仆,不仅受她管教,还常被她欺凌。这一大家人都跟婆婆有亲缘关系,唯独媳妇没有,小媳妇也便充当了全家人都能欺负的角色。

要想得到这个男人(丈夫),又不愿走进这个家门,不愿接纳家人和婆婆,是挺困难的。是啊,要得到这个男人,很自然地就得接受这“小媳妇”,要做好这个“小媳妇”,既要学会尊重“大丈夫”,更要用心伺候好“大婆婆”,日子也就自然会一天比一天更好过了。

3.婆媳关系的调和也强调科学方法

(1)公公调和婆媳关系的利弊:有人主张公公出面调解婆媳关系,这要看公婆的关系而言,如果家庭是男强势,公公说了算,最适合公公出面调解。

公公既要偏袒婆婆,也会偏袒媳妇,调解结果可能婆媳都很满意。但公公不能偏袒媳妇太多,太多了婆婆更生醋意。我国民间文化对公媳关系暧昧常有鼓励之势,因此婆婆会生敏感。这是公公调解时一定要注意的事。

(2)儿子出面调解:婆媳争执,儿子(丈夫)觉得很为难,该帮谁,该骂谁,他难断。很多男人于是逃避,他干脆离开现场不管。儿子(丈夫)不管,婆婆媳妇更气,妈妈会说你的媳妇欺负了我,你倒“袖手旁观”。媳妇更怨,嫁到你家,你妈对我如此狠毒,你竟置我生死不顾,居之何心。

既要做儿子去护妈,又想做丈夫,拥着自己的老婆,这个男人真难。其实两个女人争斗,全是因为他,也是为了他,他不出面,能安抚谁?

儿子(丈夫)必须出面,先把争执不下的女人分开,当然是先把妈哄到她自己的房间。多说说妈妈的好处,也当着妈(不让媳妇听见)批评媳妇,说说媳妇不懂事,要教育等等,给妈妈道歉,多讲讲好话,多给点许诺。

回过头来,把媳妇抱回自己的房间,不要多谈及她们的争执,只说妈妈年岁大了,传统观念太多,不要和老人一般见识。更多的是紧紧抱住她,亲她吻她,以无声的身体接触给她更多的爱意,丈夫对她表达的爱越多,她也就会越快地平静下来。待妻子平静下来后,一起出去散散步或者买个衣服吃个饭什么的,气也就很快消了。过些时候,看她们平静下来,找个一起活动的机会,带妻子或者代表妻子跟妈妈打个招呼,圆个场,不要让她们老是憋着,越憋着火就越大,不好。

(3)其他人调解:仅限于家里人,一般不宜扩大化。可以请婆婆最喜欢或尊重的亲人,如婆婆的公公的,或者儿子的姑姑,自己的姐姐之类,媳妇的父母亦可考虑,但要视其身体情况而定。

4.换位思考,做好媳妇的心理工作

很多人都知道换位思考的道理,婆婆和媳妇角色换位,再思考同样的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换位思考作为心理治疗或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用来调解婆媳关系效果很好,以下述案例说明之。

案例:“我结婚几年了,一直在家里照顾孩子,生活应该说是挺幸福的,只是今年快70岁的婆婆让我特别伤心。”婚姻分析室的一位来访者这样开始她的诉说。

为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师请她提供“证据”。于是,来访者历数婆婆的种种不是:

我们在城里住,婆婆和孩子的叔叔一家住在乡下老家。我生孩子之前,婆婆就说:“生孩子的时候别告诉我,我怕那情形。”其实,婆婆哪里是害怕,只是不想来伺候我罢了。孩子生下后,我还是把婆婆接来了,可婆婆只待了一宿就回去了。为此,我特别伤心。

婆婆平时不来我们这里。孩子还小的那会儿,有时候我们去老家,想接婆婆来帮忙照顾孩子,可婆婆就是不来,还说:“一个大人看个孩子,还用别人?”您说,这怎能不让人难过?

孩子九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我感冒发烧,碰巧丈夫出差,有人劝我:“你快把老太太叫来照顾你呀!不叫白不叫。”我给婆婆去电话,电话打到孩子的姑姑家,我请他们帮忙转告。谁知,婆婆就是不来。

又有一次,孩子和我同时病了,又是碰上丈夫出差。当时,孩子的婶婶碰巧来我家,知道我病了。她回家后能不和婆婆说吗?可婆婆还是没来照顾我们。

有一次,我给孩子做棉裤,婆婆就在身边,我说:“我不会做棉裤,这可怎么办。”婆婆听了不哼声,我只好找别人来做。

还有一次,婆婆问我:“孩子穿在里面的棉衣有了吗?”我虽然已经准备了,却说:“没有呢。”婆婆就说:“反正外边穿的这样、那样的防寒服挺多,穿在里面的棉衣有没有也不碍事。”您瞧,她就是不说帮我。。

“您说,这样的婆婆我该怎样对待?往后,我应该对她孝顺呢,还是对她不好?”来访者提问。

分析师避而不答,却问:“你说了很多婆婆的不好,那么,你对婆婆好吗?”

“我现在对婆婆也不好了,起码不如以前好。”来访者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心里特别矛盾。假如我要做模范媳妇,一定能对婆婆特别好。可婆婆对我这样,我心理不平衡。”

“假定婆婆对你不好,你对婆婆也不好,就是半斤对八两,你还有什么不平衡?”接着,分析师把话锋一转,“我知道,现在困扰你的实际上不是婆婆的做法让你伤心,而是你现在对婆婆不好的做法和态度让你不安。你可能在想:我这样对待婆婆对吗?今后继续这样对待婆婆行吗?这就是说,你诉说了婆婆的许多不好,其实不是为了告状,而是想为自己现在的做法找理由、壮胆子,可你还是底气不足,还是有些自责。否则,如果你对自己的做法理直气壮,你就。”

“我就不来找您了。”来访者快言快语,“您算看透了我的心思。那么您说,我到底该怎样对待这么让我伤心的婆婆?”

分析师以问代答:“你的孩子是男孩吗?”

“是的。您放心,我将来当婆婆的话不会那样。”她立刻意识到自己也会成为婆婆。

分析师很高兴她能意识到这一点。分析师接着说:“你能想到自己将来也会当婆婆很好,但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将来怎样当婆婆,而是说现在怎样学会从婆婆的角度来看问题。无论如何,你现在也是较多地从儿媳的角度来看问题,不大容易理解对方的心态。我们常常站在自己这一面看问题,这叫‘自我中心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自我中心”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指人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及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想法总是对的。

应该说,儿童形成自我中心意识是一个进步。因为孩子到底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了。自我中心倾向在成人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般说来也是自然的、正常的。但是,成人过度的自我中心倾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已不再是促进,反会使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事物,妨碍理智,妨碍感情交流,妨碍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进而会导致误解和交往障碍。许多婆媳关系障碍都是这样形成的。

消除误解和障碍的办法就是破除主体过度的自我中心,即进行“心理换位”。心理换位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即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时,设身处地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去理解、去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而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问题及对待他人。

“您是说让我多站在婆婆的立场想想?”来访者开始思索。

“对。”分析师肯定地说,“我知道你是善良的,也想当好媳妇,只是心里的弯子一时绕不过来罢了。如果你领悟了上面的意思,来个心理换位,你就会发现自己说的那些伤心事原来还有另外一层道理。比如,伺候产妇的为什么一定要婆婆?不是还有丈夫或娘家的妈妈可以伺候吗?婆婆在乡下生活惯了,到城市来习惯吗?你有丈夫在身边,快70岁的婆婆不来伺候你又有什么大错?比如,你有病为什么不直接请婆婆来帮忙?你没与婆婆直接通话,怎么能保证婆婆一定知道你要她来照顾呢?你感冒发烧说到底也不算是什么大病,即使婆婆知道后没来照顾你,她又有什么不对?再说什么叫‘不叫白不叫’?比如,你长年在家,难道真的照顾不好一个孩子?你知不知道婆婆一个人拉扯大了几个孩子?婆婆说‘一个大人看个孩子,还用别人’,这话不也入情入理吗?比如,你不会做孩子的棉裤,为什么不直接求助婆婆而旁敲侧击呢?再比如,婆婆问你孩子的棉衣准备好没有,这难道不是关心吗?你不责备自己说谎,为什么却挑剔人家?面对说谎的媳妇,你要是婆婆又会怎么做?我不是说你婆婆没有错,但是,你如果能换个位置来思考,那么你就会发现,天宽了、地宽了,一切烦恼也烟消云散了。至于以后该怎样对待婆婆,还需别人给你答案吗?”

来访者一直静静地听着,分析师知道她已经开始心理换位了。

其时,分析师又做了一点补充,婆婆和媳妇本是一家人,妈妈为儿子好,妻子为丈夫好,都是为同一个男人,目标完全一致,是战友和同志式的关系,应该相亲相敬一辈子。

起身告辞的时候,来访者笑着说:“平生第一次听到您这样的话,我要仔细想想。谢谢您!”

婆媳关系不好,问题在于彼此没能将心比心。婆媳关系不好的女士们,不妨试试心理换位。请相信:只要这样做了,一定可以减少痛苦、烦恼,增添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