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幸福婚姻我做主——著名婚恋专家为你支招
27357500000026

第26章 新婚磨合(2)

(2)角色扮演是高艺术化的要求:角色需要扮演,扮演是否成功更在于演艺。扮演艺术高超,角色会更加逼真,婚姻是门艺术,夫妻是主要角色,主角的扮演决定着婚姻的成败。没有一个人天生具有这种演艺,夫妻都需要学习,既了解角色,也要知晓“观众”,这演艺就更复杂。千万不要以为是男人自然就能做丈夫的角色,是女人不扮演也是为妻的角色,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大多数婚姻平平淡淡,也说明他们的角色扮演极为失败,要建立美满婚姻,对演不好的夫妻角色的男女来说就是一句空话。

(3)具体角色的具体要求:了解女人对于男性角色很重要,了解男人对于女性角色也很重要。男人能做丈夫,取决于他对女人的了解,女人能做妻子,取决于她对男人了解。在此基础上,只有那些深入了解自己妻子的男人才能做个合格的丈夫,也只有那些深入了解自己丈夫的女人才能做个合格的妻子。

我们强调的丈夫角色只相对于自己的妻子而言,而不是相对于女人而言。同样我们强调的妻子角色只相对于自己的丈夫而言,而不是相对于男人而言。这里的夫妻角色仅对于婚内的夫妻而言,纯粹是夫妻之间的互评,而非别人或夫妻以外异性的评价,因为那要求是绝不同样的。

(4)建立在真情真爱的基础上的演饰艺术:夫妻是以真情真爱建立了婚姻,又以真情真爱确立了相互关系。夫妻又要在真情真爱的基础上以高超的扮演和修饰技术,表达和美化这真情真爱。演饰过度会丢弃或丑化真情真爱,演饰浅了,又会使真情真爱缺少艺术修饰加工之美,显得简陋甚至低俗。

夫妻角色的演饰艺术,从一开始就应该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夫妻的角色扮演说起来挺难,但每个人又都得去扮演,不管你扮演得怎样。只有成功的扮演,才会有成功的婚姻。想有成功的婚姻,必须努力去扮演,一辈子永远不泄气。

没想到他的原型如此丑陋

新婚蜜月的激情过后,香秀渐渐回到了现实中来,随着丈夫缺点的一一暴露,香秀发现自己在逐步改变对他的看法。第一次他懒,香秀为他辩解说,他太累了。第二次,第三次,发现又证实了,他懒;他第一次说了脏话,香秀辩解,那是男人,易受粗俗文化的影响,第二次又说,第三次再说,原来他就是粗俗文化的代表;他第一次撒谎,香秀辩解说,那是他不了解真实真相,第二次还辩解,男人嘛,哪能那么太真实,等他撒了个大谎,公然欺骗到“老娘”本人的时候,自然是巨大的愤慨,第一印象的失去,火辣辣的太阳让莺绕庐山的云雾渐渐散去,庐山的真面目也就无法遮掩。

真没想到他会是这样,其实你无法接纳他,又在乎他是什么样呢?更何况他本来就这个样,他还是他呀!即使云雾散去,真面目的庐山依然美丽,不是吗?对男人的了解何其重要!

爱情在经历恋爱期的好感→爱慕→热恋→结合这一系列的高速发展后,往往在蜜月期上升至顶峰。随着蜜月期的结束,许多青年夫妇不可避免地陷入现实生活的矛盾摩擦之中,心理学上将婚后这段夫妻间一时相互适应较为困难的特殊时期称之为“婚姻磨合期”。

在婚姻磨合期,夫妻间的激情消退,因爱而燃起的火焰慢慢熄灭,双方的缺点和不足纷纷暴露出来,各自现出了“原形”。另一方面,家务琐事增多,孩子出生,经济重压等等,都是家庭矛盾产生的导火索,如果夫妻双方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小矛盾,很有可能在这段时期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婚前与婚后的生活背景差异。结婚成家意味着由单身变为共同生活的二人世界,其角色、行为、生活方式必须要发生转变,这就涉及一个转移成本的问题。而且婚前男女双方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表现得较为抽象,使人们忽视了双方生活习性的一致性。而要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性,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婚后夫妻双方面临一个重新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过程。婚前他们是无法对配偶的各方面作出透彻的了解的,各人婚前生活的环境、家庭、教育背景不同,所以双方很难在婚前就确认自己选择的配偶一定是最符合自己意愿的对象。而且在恋爱阶段,双方都注意呈现自己良好的一面,较少显露出弱点和不足。

婚后各自的弱点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于是他们就觉得自己选择的配偶与自己的期望存在不一致性,而且这种不一致性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只有通过协调以降低这种不一致性,也就是磨合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上也称“异质整合”的过程。

笔者多年的大量婚姻分析实践证明,大多数已婚人士对异性的了解非常欠缺,男人习惯于以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和要求妻子,妻子又习惯于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要求丈夫,结果他们总会有这样的结论:

她(他)怎么是这个样!于是开始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对配偶进行观察,进行审视和评价。

由于婚后夫妻之间的审视和评价是一种平静理性的,又是异性间的,近距离的,甚至是挑剔性的(以寻找缺点和不足为主的),审视评价的结果与婚前审视评价会有较大的落差。这是因为婚前处于热恋状态,爱情的晕轮效应会让人只见优点,看不到缺点,婚前各自尤其是男子会非常周到地修饰自己,极力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方常常不注意或发现不了另一方的缺点和不足。审视、评价对方的异性立场婚前婚后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女性的任性,恋爱期会觉得很可爱,婚后就会觉得很讨厌,女性惯用的反向表达情感的技巧,如大家公认的“打是亲,骂是爱”,恋爱期男方感觉很好,婚后若是“又打又骂”,就没有几个丈夫仍然感觉舒服了,日久就会逐渐生厌,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也来一个“对打对骂”了,结论自然就相反了。

婚后夫妻之间相互审视和评判,若是结果与婚前一致,则会肯定对方,也肯定自己未选错人,未上当,于是夫妻恩爱,同建美满婚姻,共享爱情。

若是结果与婚前相差太大,尤其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判若两人,妻子便会大呼受骗上当,原来上了个坏男人的贼船,这一下倒霉了,倒霉一辈子了,于是对对方更挑剔,更多批评、讽刺,动不动就要发泄自己的不满,把一切坏事都归咎于缺点和不足一大堆的他,尤其是妻子对丈夫的贬低,并从此失去了对丈夫的崇敬,由仰视变为俯视,夫妻关系从此一落千丈,婚姻的矛盾、纠纷,此起彼落,不得安宁。

1.婚后重新审视、评价的注意点

(1)保持婚前或蜜月期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日晕效应等,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如俗语中所说的“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它揭示了同个人掌握知觉对象的信息较少有关外,主要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见或偏见,产生不良的后果。

人们在恋爱尤其是热恋中出现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晕轮效应,应该说是件好事,把对方看成了西施,美丽善良,是人们心中美女的典型,纯净无暇,无限可爱,永远把她当做宝贝,疼她、爱她、呵护她,为什么要去看清她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缺点,甚至还要加以放大,何苦?其实不就是为了爱她嘛,爱得越真越深又有何不好?

保持婚前或蜜月期的晕轮效应,永远把她看做西施,当成西施,爱她几十年,放大对方身上的优点,缩小忽视对方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是使爱情保鲜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

(2)实事求是看主流:“人无完人”,对一个人怎么看,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有优势也有劣势,有优点也必有缺点和不足,我们的任务就是善意帮助对方发扬优势,实事求是对待别人,更要实事求是对待自己的亲人。

每个人都有主流,即这个人的优势方面,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看到每个人的优势,即他们的主流方面,然后把他们的优势拧成一股绳,把个人的优势变成群体的优势。一家人相处,小到夫妻相处,也是一样,引导鼓励对方发挥他(她)的优势,或者把夫妻两人的优势组合起来,扭在一起发挥更好作用。

(3)视亲人更宽容:人世间最贵重的还是亲情,把对方当亲人,给对方以亲人般的爱,对其缺点和不足就会有亲人的宽容和耐心。母亲对儿子是爱得最真最深的亲情关系,也是宽容度最大的亲情关系,众所周知,燕妮·马克思把马克思当作大儿子,他们之间的爱就成了世人歌颂的爱,如果夫妻之间有了越来越浓郁的亲情之爱,父女的、兄妹的,或是母子的、姐弟的等等,相互之间又真实地以亲情关系去审视去评价,就会爱得更多,宽容更多,婚姻的前景定很美好。如果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情之感,就会挑剔找刺,苛求责备,没完没了,纠缠不休,甚至寻死觅活。

人们常说,爱了某人,就是对某人的全盘接纳,他(她)的身体,他(她)的心理,他(她)的亲亲友友,不光是他(她)的优势、他(她)的财富,还要包含他(她)的缺点、不足、他(她)的亏欠债务等等。嫌贫爱富,嫌丑爱美,嫌劣爱优都是不可以的,你爱的是一个人,你接纳的正是这个人的方方面面。

2.婚后重新审视评价差异的弥补

(1)夫妻之间的相互修正:对重新审视、评价落差太大的夫妻,指导他们坦诚交流,心平气和,对导致审视评价差异太大的具体事件进行必要的澄清、修正认知的偏差,对有争论的问题可以避开,涉及他人的事件亦可请相关人员给予澄清或予以证明。

在实际相处中,注意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真诚和关爱,也需要像婚前或蜜月中一样对自己的一些对方还不能接纳的习惯或嗜好,继续予以适当的掩饰,不要肆意表达或加深对方的厌恶。

强化夫妻间相互适应意识,他(她)这些缺点、不足或者不能被自己接纳的习惯、嗜好早已存在,克服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更多要求自己慢慢接纳,慢慢适应,确实适应不了,可坦诚讨论,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甚至也可形成文字协议,以便尽快解决。

(2)婚恋专家指导调适:对落差比较大的夫妻实行个别指导或集体辅导,引导他们进行适度修正,或者进行再审视再评价,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态度,追回晕轮效应,重返甜蜜回忆,浓郁亲情氛围,倡导宽容、赞美、挚爱,让夫妻重新拥有新婚蜜月时的激情,充满对对方的感激和爱慕。

对重新审视、评价结果已伤及两情,甚至已有敌对感的夫妻,更要侧重于个别指导和训练,尤其是要在重建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相互适应对方的具体指导。

(3)发挥亲友和社会评价系统作用:旨在恢复被低评价一方的公正评价,亲友同事不仅对夫妻和他们的婚姻有赞美性评价,而且对夫妻各方尤其是被一方过低评价的另一方,给予更多赞美性评价,以便让夫妻能了解公众(社会的)对他们各自的评价,来影响或矫正夫妻相互评价的不公。尤其是权威人士的评价影响会更大。

他仍是迷雾-怎样认识自己、认识他(她)?

敏跟丈夫认识多年终于结婚了,婚后生活过得还算可以,相亲相爱,还生了女儿。丈夫对妻子也挺好,是个好丈夫,知道爱妻子,也很珍惜妻子。

还是位好父亲,他把妻子当作大女儿,把他们的女儿当作小女儿,呵护、怜爱、宽容、放任。他自己也是个孝顺儿子,对爸妈关怀、照顾、尽心尽责。

可是这么多年来,敏始终觉得他是一团迷雾,敏在他面前早就被他看得透透的,敏需要什么,他就给她了,敏在想什么,他也像是敏肚子里的蛔虫,不问便知,敏知道他对她好。有时也看到他对他的下属、同事也好,网上也有几个异性网友,敏有时甚至想:“他跟我好是个幌子,是为了掩饰他跟别的女人好,我始终看不透他的内心。”

结婚要过一辈子,长相厮守,怎样在婚后更仔细地去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把对方看透呢?

在敏眼里丈夫仍是一团迷雾,虽然她对他的感觉是非常好,但还是不够了解他。夫妻怎样才能相互再认识?每对夫妻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也是每对夫妻必须解决的问题。

男人是从妈妈姐姐开始认识女人的,之后可能还有妹妹。女人是什么?

女人是勤勤恳恳为家庭、为丈夫、为儿子付出劳动,付出爱的人。来自妈妈的爱,真诚无私,不图回报,妈妈的关爱无微不至,妈妈的宽容无边无际,母爱的博大深远,无以比拟。

男人从姐姐那儿得到的要次于从母亲那儿得到的爱,但他依然看到的是姐姐的付出、姐姐的关爱。从妹妹那里得到的是敬仰、信任、尊重和依附、依赖。在母爱和姐姐等血缘亲人及其他祖、父辈女性亲人中,他了解的女人都是亲他爱他的,富有亲情的关系。而他接触的非亲情的异性,邻居、同学、朋友以及日后的异性同事,也只限于一般人际关系的交往、接触,他能了解的女性,除了女性形体和装扮的美感外,还有东方女性的羞涩美和内秀美。而对女性的心理本质方面,人格或性格方面的许多共性的特点,缺乏了解。而在与恋人或妻子共同生活或密切相处了较长时间后,所发现或感受到的女性的特质,会使他无法接受在他面前的女人,让他惊愕,她怎么变成这样?他从未想过女人会是这样,因为过去没人跟他讲过,他也从未看过,或者没有亲身体验过。他对她赋予了男人的禀直、强势或据理力争,结果却是更“惨”。他于是愤怒,下一次会更刚更烈,结果更糟,却受伤害,于是反思婚姻,甚至思考纠错。

女人呢?其实也是一样,从小是从父亲那里了解男人,再凶再严的父亲,听了女儿发嗲的声音,或等女儿钻进父亲的怀里或坐在大腿上,或者听到女儿可怜的哭泣,他都会永远扮演一位慈祥的怜爱的父亲,用滚烫的胸膛,有力的臂膀,护拥着自己的女儿,厚厚的唇吻着女儿的额头,洪钟般的声音驱赶着女儿害怕的“大老虎”。慈父般的爱给女儿呵护,让女人一辈子指望着男人的呵护、关爱,女人心目中的男人——父亲般的伟岸、坚强、有力、质朴、豁达、宽容,也不乏野性、强势。

女人心目中仅次于父亲的第二个男人——哥哥,从哥哥那里妹妹感觉不到父亲的威严,而更多了一些平等,父亲对女儿的特别宽容,使她对哥哥毫无惧怕,她可以更自由、更大胆地撒娇任性,的确她也感觉到哥哥比爸爸对她更宽容,更呵护,虽然她会觉得跟哥哥的身体接触比跟爸爸的接触会多了一份羞涩感,但她仍是无所顾忌,因为毕竟跟哥哥在一起更自由,也更有共同语言,对哥哥强势一点、任性一点,他也无计可施。

第三个男人是弟弟,小不点,挺好玩,逗逗他,从小就在一起玩,听话、乖巧,对姐姐的尊敬,甚至依赖、感激,让这作为姐姐的女人很满足,很开心,她可以在他身上发泄一下母性之爱,甚至也可以发个脾气,找个借口奚落他,骂他两句,让自己开心一下。

第四个使她受教育的因素是父母的婚姻,爸爸疼爱呵护妈妈,妈妈无微不至关爱着爸爸,爸爸妈妈联手抚育爱护着孩子,一家人幸福美好,爸爸妈妈幸福地看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也互相尊重,互相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