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厂古镇
27356400000006

第6章 古镇形态(2)

进入街道后,古镇并不是一般两列式的“双街子”或“两边街”。由于地形狭促,常常是沿河修建半边街,沿街修建房屋,因此宁厂有“七里半边街”之称。只有在古镇中心区——衡家涧,由于地形相对平坦,加上商铺、茶肆等服务性设施聚集于此,这一段大多是双街子。宁厂的街道形式为:开敞石板路-双街子-外半边街-双街子-内半边街-双街子-开敞石板路-半边街即整条七里街道,尽在封闭、半封闭、开敞中不断交替中变幻。

2.2.2开放空间

1)点状开放空间——码头

在公路未修建前,宁厂的盐制品、熬盐的燃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出行交通,均要依靠河运解决,所以水运的对外交通联系占很大的比重,因而沿河两岸留下了许多码头。码头是进出镇内外的主要门户,又是镇内外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所以其独特的地位无可替代。

客运码头,位于今王家滩呼羊坝处,北岸居民渡河需乘船。

货运码头,衡家涧处有一盐运码头,主要是运送盐制品,也兼运其他货物;此外在王家滩灶区、沙湾灶区、张家涧灶区等均配有自己的煤运码头。

2)线状开放空间——岸线

山地城镇与岸线的相互关系是确定城市外部形态的重要因素,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城市的重要标志。山地城镇的岸线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因素,往往具有山水特征的复合性。

2.3环境景观

2.3.1景观总体格局

宁厂处于背山面水的峡谷之中,成狭长的东西向带状分布,古镇发源于盐泉,也因为盐而衰落,有着丰厚的盐文化和巫文化历史。宁厂的平面形状明显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多见的半边街、美丽的吊桥风景以及建筑的参差布置。峡谷自然风光和古镇特有的建筑组成了宁厂的景观格局,宁厂前为宝源山后为万顷山,中间有后溪河穿流而过。风景优美,自然壮观。

宁厂古镇的景观格局包括古镇的平面形状、方位轴线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它一方面反映古镇受地理环境的制约结果,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模式、历史发展进程和城市文化景观上的差异、特点。

自然景观和古镇风貌自然协调,古镇建筑大部分因地形而建,自由灵活,也稍显凌乱。

在地势较缓的冲沟地带是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构成了宁厂的景观节点。龙君庙盐泉带动了整个古镇的发展,是宁厂的盐文化发源地。其左有秦家老宅,右有盐厂遗址,都是宁厂的特色建筑。宁厂的女儿寨、桃花寨也是景观格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丽的传说、古老的山寨遗址反映了宁厂的文化和历史。现在宁厂的步行交通主要通过吊桥解决,四道吊桥是古镇很有特色的风景。宁厂的交通以前还有栈道、竹筏、木船等,这从一些古栈道遗址可见一斑。

宁厂古镇的现状景观可以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女王寨、桃花寨、仙人洞、吴王庙、观音阁、万寿宫、秦家老屋、向家老宅、吊脚楼、方家老宅、方家大院、过街楼、盐厂遗址、龙君庙、古栈道遗址、吊桥等。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大宁河风光、后溪河风光、自然冲沟风光、宝源山风光。

2.3.2景观类型

景观类型的划分是进行景观评价和基于评价的规划的基础。在大量的实地踏勘和原始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将宁厂古镇的景观划分为以下类型。

2.3.3景观视线

由于宁厂的特殊景观特点——峡谷景观,自然形成了河谷走廊视觉轴线,另外冲沟和吊桥又可以作为景观的通廊与视觉轴线垂直相交。女王寨是整个古镇景观制高点,也是主要的观景点。古镇的景观点主要分布在后溪河的两岸,多处形成对景。

2.3.4景观敏感度

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量度,它是景观的醒目程度等的综合反映,与景观本身的属性等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景观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或部位,即使受到轻微的干扰,都将对景观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这种地区多为景观重点保护区。

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因素很多,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宁厂古镇的景观敏感度,从而得出对景观的保护规划措施。

1)相对坡度与景观敏感度

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视线的坡度越大,景观被看到的部位和被注意到的可能性越大,或者说,要想遮去景观(如通过绿化或其他掩饰途径)就越不容易。所以,在这样的区域内人为活动给原景观带来的冲击也就越大。这时,景观的敏感度也就最大。我们可以用景观表面沿视线方向的投影面积来衡量景观的敏感度。假设景观表面积为1,则投影面积,即景观敏感度为:

Sα=sinα(0≤α≤90°)

当景观表面垂直于视线时(α=90°),投影面积最大,景观的敏感度最大;当景观表面平行于视线时,投影面积最小,景观的敏感度最小。其他情况下,敏感度Sα都在0~1之间。

在一般的仰视和平视情况下,α取决于地形的坡度,则景观敏感度为:

Sα=sin(tan-1H/W)

在宁厂古镇景观中,景观主要以仰视为主,根据需要我们取等高距为250m,并将敏感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以45°、60°、90°为界限,则相应的等高线水平间距分别可以计算出,并据此来绘制景观敏感度的分布图。

2)相对距离与景观敏感度

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越近,景观的易见性和清晰度就越高,人为活动可能带来的视觉冲击就越大。

假设能较清楚地观察某种景观元素、质地或成分的最大距离是D,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实际距离是d,当d1=D、Sd=1时,能看清树木、岩体、建筑的大体结构;d2=2D、Sd=12时,能看到树木、岩体及建筑单体的整体轮廓;当d3=3D、Sd=13,能清楚地看到山体、植被或建筑群的整体轮廓;当d4=4D、Sd=14时,能看出山体、植被或建筑的大体轮廓。

D的取值可根据评价的不同精度要求来确定,如果在D值范围内能看清并辨别植物种类,岩相、质地及细部,则D值就较小(几米或几十米);相反,D值一般可取几百米到1000m。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必须首先确定观景者的位置,而观景者一般都在游览线及观景点上,所以,主要景点应作为距离带划分的基线或基点。

在宁厂古镇景观中,主要景观线是河谷走廊,其中主要景点(如龙君庙、秦家老宅、吊脚楼等)都会吸引人们驻足欣赏。根据这些可以得出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的景观敏感度。

由于宁厂古镇的造型地貌体量较小,树木稀少,根据实际观察情况我们取D=250m,分别以Sd=1、Sd=12、Sd=13、Sd=14来作为距离带划分的上、下限。

在本区中,主要景观线为河谷走廊,由古镇入口经盐场博物馆到达龙君庙,在盐场博物馆和龙君庙游客会停留观察;之后从半边街到女王庙(景观制高点),游客又会停留观察。所以本例中分别将河谷走廊及以上几个主要观景点作为根据相对距离来评价敏感度的基线和基点,并绘制出景观敏感度的等级分布图。

3)出现几率与景观敏感度景观在观景者的视阈内出现的几率越大或持续的时间越长,景观的敏感度就越高,则景观附近的人为活动可能带来的冲击力也就越大。

假设观景者在某一区域内所花的全部时间为T,某一景观在视阈内出现的累计时间为t,根据景观出现的几率来评价景观的敏感度为:

St=tT

如果景观在观景者的全部观景活动中都能在其视阈内出现(如湖泊中的岛屿、山岳景观中的主峰等某些制高点,都有这种可能),则可以确定这类景观的敏感度St=1,其他情况下的景观敏感度在0~1,t和T都可以通过统计得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公式转化为:

其中:L——某区域内主要景观线的总长度;l——某景观能被看到的路段长度。

我们如果把景观在视阈内出现的几率划分为三个等级。女王寨作为古镇景观的制高点在整个观景活动中都会出现,属于一级敏感区;后溪河部分出现几率较高,属于二级敏感区,部分出现几率较低,属于三级敏感区;宝源山和万顷的山脊和山顶出现几率较山体其他部分高,属于二级敏感区;其他部分属于四级敏感区。

4)醒目程度与景观敏感度

除上述普遍规律外,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景观的醒目程度,这主要由景观与环境的对比度决定,包括星体、线条、色彩、质地及动静的对比。景观与环境的对比度越高,则景观越敏感。所以,山体、树林的天际线(虚实对比强烈)、水流、瀑布(与环境的线条、质地、色彩、动静对比强烈)、奇特的造型地貌(与环境的形体对比强烈),以及不同景观元素的边缘地带(草地-森林,森林-岩体等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对比度)的敏感度都很高。根据具体情况,将上述各类醒目的特殊景观划分为高敏感区,并在图上标出。在本例研究中,山体天际线、自然冲沟、吊桥风景为对比强烈的高敏感区;建筑、河流以及山顶、山脊为二级敏感区;河滩、绿化为三级敏感区;其他地区为四级敏感区。

5)景观敏感度综合评价

以上讨论了单项因素对景观敏感度的影响,实际上,各因素往往是交替出现共同影响景观敏感度的。所以,景观综合敏感度是根据以上各影响因子所占的权重,加权平均得到实际的综合的敏感度分布图。

在这里,根据实际情况,Sα的权重为0.2,Sd的权重为0.2,St的权重为0.3,Sc的权重为0.3。其中Sα是基于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坡度得到的敏感度分量,Sd为根据景观与主要观景线和观景点的相对距离评价的敏感度分量,St是基于景观在视阈内出现几率的景观敏感度分量,Sc为基于景观醒目程度的敏感度分量。然后通过各敏感度分量的分级分布图的叠置,得到一张敏感度综合分级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