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厂古镇
27356400000003

第3章 聚居形态(1)

1.1自然与区域

1.1.1自然与资源

1)地理位置

宁厂古镇,重庆市巫溪县北部重镇,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制盐地,同时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古镇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处,大宁河支流后溪河畔,南距县城10km,古有“巴夔户牖,秦楚咽喉”之称。东邻雄奇险峻的大关山和清澈见底的大宁河,西有明代状元罗洪先隐居的仙人洞,南接明末李自成部将贺珍坚持抗清斗争18年的军事据点“女王寨”,北毗遐迩闻名的宝源山和耸立在孤峰之巅的“桃花寨”。

2)地形地貌

宁厂古镇位于渝陕鄂三省市交界的峡谷地带,南北高山横亘,东西峡谷穿越,三面板壁一面岩,是典型的山地地貌,相对高度大于200m。主要山体有宝源山、石柱坪山、二仙山、石坪山、万顷山。

古镇位于秦岭褶皱系北大巴山褶皱带之南,属杨子地台缘凹陷褶皱及四川中凹陷区。

由于地壳周期上升,地形高差大,暴雨多,加上长年熬盐对山体植被的破坏,两岸山体有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3)气候条件

宁厂古镇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平均气温为18℃,平均降雨量在1030~1950mm之间。低山地区平均日照约1589h,平均风速18m/s。镇内有大风、冰雹灾害气候。

4)自然资源

宁厂古镇最大的资源是盐泉,盐泉发源于镇内宝源山,枟舆地纪胜枠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处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

除盐泉外,宁厂镇还出产当归、党参、独活、黄连等药材。

1.1.2区域与环境

1)山水环境

宁厂境内高山绵延,峡谷穿越其间,悠悠后溪河水横贯东西,把古镇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古镇的整体空间受到后溪河与周围山水环境的影响,其整个建筑群体的组团空间布局以后溪河呈“S”形东西方向线型延伸。

古镇街道逼仄,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岩,人称“七里半边街”,优美的山水关系构筑了古镇历史上良好的聚居环境。镇上建筑古色古香,多为石木结构,临河而建。街道狭长,下铺青石条,古老而淳朴。有清代王尚彬诗曰:“岩疆断续四五里,石筑人居人更稠。”

2)聚落

宁厂历史悠久,周边的城镇和乡村多结合自然条件形成与发展,逐步成为地方乡民文化、商市贸易的集中地。宁厂镇域及周边主要有亮风垭、牛儿涧、藤子岩、酉宁、凤凰等村镇,与古镇主体构成了区域整体上的聚居环境。

3)自然景观

宁厂古镇有着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秀美。周边峭峰连绵,溶洞罗列,古迹甚多,有宝源山、剪刀峰遥若屏障,有女王、桃花、凤凰三寨虎视眈眈,又有仙人洞、双溪溶洞,引人入胜。

1.2历史沿革

宁厂古镇历史悠久,是川东地区人类的发源地和文化的摇篮。据史料记载和专家学者的考证,宁厂镇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年以前。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枟四种上古史新探·巫溪盐泉与巫文化枠记载:“最早被人类发现的地面盐泉区,也是人类文化发育最早的地区,巫溪与郁山两地所诞育的‘巫文化’与‘黔中文化’距今五千年以前便开展起来了,与中原解池所在的华夏文化诞生约略同时。”

远古时期,猎人因追逐白鹿于宝源山而发现盐泉,以巫咸为首的十巫便升降于此,采药制盐,形成了虞夏之际的巫咸部落——巫咸国。从此,这里因盐而立场建镇,“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天赋不满三百石,借商贾以为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为巩固荆州,加大盐业控制,废巫县而立北井县(县北有井,故名);宋代设江离镇,立巡检司;清乾隆年间,盐场设大师署,建盐场守备署、把总署、演武厅、火药器局;民国29年设宁厂镇建制。新中国成立后,“区乡(镇)村组”制中,为宁厂区公所驻地,2001年区公所撤销。

1.3社会人文

宁厂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

1.3.1历史遗构

1)龙君庙遗址

该遗址位于宝源山麓,今宁厂镇张家涧居委会,与原宝源寺相邻。枟大宁县志枠载:“龙君庙,旧枟志枠:创自汉代。相传猎者见白鹿而逐之,遂得盐泉,始庙祀焉。前明末年,建牌坊,增旧制,创阁于前,为宁厂游览之胜。相沿至今,屡加修葺。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乐楼,同治八年(1869)被水冲毁。”光绪十一年(1885)后修复。1958年拆毁,其砖块用于筑高炉,木材用于炼钢铁,庙制改建盐工宿舍。

原庙为并列正殿5间,中为龙君殿,左一为观音殿,塑有普陀二十四诸天佛和泥塑枟西游记枠戏文浮雕,下塑十八罗汉;左二为火神殿,火神三头六臂;右一为文昌殿;右二为山神殿。中殿门外上方为青花碎瓷组合的“龙君庙”三个大字。殿两端各一楼房:左为酒楼,上书“观今”;右为戏楼,书有“鉴古”。楼内设置典雅,书案桌椅齐备,字画点缀其间。戏楼后院,盐取洞口,泥塑“逐鹿得泉”形状,即白鹿在洞口张皇欲逃,回头惊首,猎犬腾空追逐,猎手挽火绳,持枪欲射,彼此相距咫尺。侧为龙池分水孔。龙池石崖上,有嘉靖乙卯年(1555)镌刻“白鹿盐泉”

大字。右边石上刻“黄金玉洞”,左边石上刻“宝源天产”,为崇祯甲申年(1644)关中张惟任题。

龙君庙现仅存有龙君殿遗址,以及殿内的龙头雕像、盐卤分孔遗迹。

2)栈道遗址

古栈道遗留的石孔,分布于大宁河沿岸绝壁上。此栈道以宁厂镇为中心,分为南下段和北上段。南下段从宁厂镇起,沿大宁河右岸南下,至巫山罗门峡口,全程旧称270里,岩壁上现存栈道架木石孔6800余个。枟舆地广记·图经枠载:“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绪。”枟巫山县志·古迹枠载:“百孔,沿宁河山峡俱有。唐刘晏所凿,以引盐泉。”

是则,南段栈道属汉唐时置笕引卤所用。实地考察,石孔排列呈倾斜水平线,符合置笕引卤要北上一段栈道。从宁厂镇沿大宁河上游西溪河及主要支流东溪河北上,至湖北竹溪县羊角洞、陕西镇坪县大河乡母猪洞和小榆河,四川城口县东安乡亢河一带,在一些绝壁险岩处,凿有大小不等的栈道石孔,栈道连接山路,纵横交错,不下千里,形成一个庞大的栈道网。北段栈道有多条路,创于何时不见记载。据枟古代的巴蜀枠称:“古栈最早见于秦汉时期。”识者多称是最早通往湖北、陕西邻近县的盐大道。千百年来,栈道逐步为环山道和凿岩辟道取代。至20世纪50年代末,从高竹坪到汤家坝,穿黑水河,其间犹有断续栈道通行,直到60年代初,栈道才被洪水冲毁。

3)仙人洞遗迹

该遗迹位于宁厂镇西2km处,在今天星乡二仙山半山中。光绪枟大宁县志枠载:“‘天仙洞府’四字镌于仙人洞口石岩上。”相传明代状元罗洪先于此仙去,留诗于石壁,有:“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之句,又云:“有人问我红尘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枟蜀中名胜记枠载:“二仙山去盐场二里,一名王子洞。相传昔有王子采樵,见二人围棋于此,局未终而斧柯烂,其人仰望留题而去。诗曰:‘仙人洞里无春秋,白云深处心悠悠。烂柯樵子半途客,安得乘风驾玉虬。千年胜事今朝说,一一重重心练结。从来流水于高山,更有清风共明月。”王子后不知所终。从此,此山为二仙山,此洞为仙人洞。唐代诗人刘禹锡诉谪贬巴楚之苦,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诗句。洞内钟乳林立,千姿百态,历来为旅游胜地。清代邑贡生谭谦吉作枟仙人洞记枠和潮州知府陈镇咏枟仙人古洞枠均载入枟大宁县志枠。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洞前寺庙、泥塑神像被毁。

4)女王寨遗址

该遗址位于宁厂镇南半山腰,相传为清初农民义军将领贺珍率部据险固守、坚持抗清所建。寨为石木结构,依山建筑三层,底层围墙设有炮台,中层为坡地,顶层为哨所驻地。有房三间,约80m2,门窗均毁,仅残留片石墙体。

5)桃花寨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