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厂古镇
27356400000012

第12章 保护与发展(4)

⑥冲沟节点2:两边为民居,用地紧张。场地结合民居的院落空间整体设计。

(4)秦家老宅整治

秦家老屋位于宁厂古镇七里半边街的西端,后溪河上游北面,建筑背枕宝源山,南向面对后溪河。秦家老屋建于1920年代,曾为盐厂生产作坊。建筑透着木雕的精美,后因浩劫,损毁了部分装饰和家具,又因修路,前院部分已变成了路基,但整体仍然完整,结构精巧,是宁厂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之一,又因为结合盐池设计房屋,成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建筑,现已无人居住。

由于空置已久,且多年没有维护,建筑已破损严重,整合中,对立面进行翻新[图5.126(e)]。在保持内部空间不变的基础上,调整内部功能,使其增加一些旅游接待功能。同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重新设计,使其成为片区内一个景观节点。

11)原盐厂地块

该片区位于宁厂古镇的中段,后溪河的北侧。其中已经废弃的盐厂及其宿舍等附属建筑占了整个片区的大部分。该片区前临后溪河与到县城的公路,背靠宝源山,成线状发展,用地比较紧张。

盐厂内共有4个车间,靠近公路一侧为宿舍楼等附属建筑。盐厂车间主要包括炉、盐灶、沉淀池等。盐厂东端是一片现有大量居民居住的民居,建筑质量一般,缺少绿化及公共服务设施。盐厂和民居之间是一片空地,现有居民种植的少量蔬菜。

依据宁厂古镇保护总体规划,将盐厂遗址规划建设成为盐文化博物馆,主要展示盐文化特色和制盐的工艺流程。紧靠盐文化博物馆的是盐文化广场,主要介绍盐文化及古栈道的历史,并供游客休息、留念。在盐厂和民居之间总体规划设置了旅馆、停车场、汽车站及消防站。对现有民居主要进行保护和修整,并对周围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

规划后整个地块的绿化景观可以分为5个层次:山体绿化、山体防护绿化、建筑周边绿化、道路景观绿化、水体景观。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多层次的环境,并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良的生活环境。

该片区作为整个古镇的旅游中心地区,又处于古镇的中间地段,所以该片区功能相对比较集中,能使各个服务设施更好地为古镇的旅游事业服务。保留民居部分在进行修整后仍然作为现有居民的住宅。

该片区是整个古镇旅游的中心地区,有盐文化广场、盐文化博物馆,以及旅游的配套服务设施旅馆等,规划设置了汽车站、停车场,为其提供服务,形成了整个古镇的交通中心。

(2)博物馆规划

博物馆的入口设置在主要车行道旁,出口位于盐文化广场。游览线路主要安排一条主流线加三条副流线,使游客能够顺利、高效地参观。在内部流线的安排上,主要考虑让游客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整个制盐的过程。

在盐厂遗址上规划设计的盐文化博物馆是展示盐文化历史的载体,在规划设计中保留恢复的制盐炉灶,将原有的附属建筑改建成陈列室等。盐厂内部空间结构完全体现了工业厂房的特点——大开间,大尺度。

5.3古镇人文环境保护与利用

5.3.1古镇人文环境特色概况

宁厂古镇,重庆市巫溪县北部重镇,以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文物推论,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宁厂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制盐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宝源山的盐泉使宁厂古镇变得繁荣富庶。这块古老的土地孕育和创造了与华夏文明几乎同时的巫臷文化。

宁厂古镇历史悠久,风光秀美,周边峭峰连绵,溶洞罗列,古迹甚多,有宝源山、剪刀峰、女王寨、桃花寨、仙人洞、双溪溶洞等。不少历史文人墨客给古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明状元罗洪生留诗于仙人洞石壁——“有人问我红尘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5.3.2盐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人类与食盐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这样说,哪里先发现食盐,人类就会先集聚、生存在那里。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和史学家考证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证,宁厂古镇是川东地区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和文化摇篮。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大溪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鱼殉葬,其中腌鱼所用的食盐经盐史学家考证是由巫溪古盐厂生产的。

1)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逐鹿得泉之说

古代,川东井盐未开发之前,以长江三峡为轴心地带的整个川陕鄂地区,皆为仰食得天独厚的巫溪盐泉。相传上古时代,这里一片茂密的森林,奇花异草,遍地药材,食鸟兽栖息之地。一天,一袁姓猎人上山打猎,在两河交汇处发现一只美丽的白鹿。白鹿在前飞快地奔驰,猎人穷追不舍,直追到宝泉山下,突然间,白鹿不见了,化作了一个美女,伫立在那清泉流水旁边。猎人一惊,感到汗流浃背,喉管冒烟,于是低头捧起清泉,张口一喝,发现泉水又苦又咸,原来是盐泉。从此,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大宁盐业开发也就从这里开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逐鹿得泉”的传说,有人又称它为“白鹿引泉”。

(2)龙君庙与猎神像

发现盐泉后,宁厂古镇日益兴旺起来。盐业生产带动了当地经济,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为了纪念袁姓猎人与白鹿,在盐泉的右侧修建了龙君庙以及猎神像。

龙君庙坐北朝南,背靠宝源山麓,前临后溪河,庙宇宏伟,十分壮观。在“文化大革命”中龙君庙被拆毁,现在只留下正殿遗址、盐卤分孔板、盐池、龙头雕像遗址。

(3)盐文化的发展及现状

盐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盐业生产发展以及盐务与盐卤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宁厂就使用陶器制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盐工具不断发展,砂锅盐灶改为大铸铁盐锅灶,后改为熟铁锅;燃料由木材改为煤;制盐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先后有土垅、塔垅、烧田法等方法,现在制盐工艺流程传承下来的有土垅法、塔炉法。

盐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政府自古就对其严格控制。在秦汉时期,宁厂就设盐官,唐宋置监,明置盐课司,清设盐大使署,民国初设场知事署,解放初改场署为盐场管理处,随后改称场务所。

盐业生产的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卤水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宋代知监雷说设立盐卤分孔板分配盐卤,在以后的朝代,该制度逐步加以改善。

2)盐文化对宁厂古镇的影响

(1)经济

盐业是宁厂古镇的经济命脉。自从有了盐,这块土地就变得繁荣富庶。清清的大宁河水,伴随着清纯的宁厂盐泉,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宁厂人。盐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各地客商均运来本地特色货物以交换宁盐。宁厂古镇因此而“不绩不径,服也”,“不稼不穑,食也”一说。古镇的居民大多与盐业相关,或为制盐工,或为运盐工,或为伐薪工,有部分因为盐业的兴旺而迁至成为宁厂古镇居民。

“因盐而盛,因盐而衰”,近年,因生产工艺渐渐落后,大宁盐场出现亏损。至1992年,盐业全面停产。从此,千年盐城也随之呈现萧条,商业凋零,人口外迁。

(2)民间习俗、节日

盐业的重要使其渗透到古镇的生活中。相传“龙”是管水的,所以在盐泉之侧建龙君庙以供奉。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龙会,龙会有会首,俗称“头人”。每年办会都由头人主持。头人十户一组。一年一换,依居住地段依次排列。每到会期,即由轮到名下的十人担任。筹集资金,大办酒席,以示庆祝。盐业的各工种也都有各自供奉的神,每到会期,必举行活动庆祝。如火神会,夏历二月十五日。

火神是盐工(俗称力帮)供奉之神,在每年的会期,有力帮的头人主持,按人收费,对信赖或由普工提升为技工的加倍收费(统统成为香钱),大摆宴席,热闹非凡。财神会,夏历三月十五日。主办人是各灶的先生(包括管账先生、摧煤先生、扫把先生等),灶户也去参加。同设酒席吃喝,借此相聚言欢。猎神会,在会期不办酒席,而是请来道士诵经祷告一番。绞虹节,在每年十月一日更换“篾虹”的同时,县官到宁厂与当地灶商一起,唱歌跳舞以示庆祝。

(3)空间形态

受地形限制,古镇的平面形态延后溪河的走向呈带状发展。就其功能分区而言,则深受盐业的影响。位于后溪河上游方向的张家涧以及后溪河南岸的王家滩是制盐车间的主要分布区,但由于近年停止生产,已荒废。早年间,随着盐业的发展,衡家涧会集了商铺、茶肆、供销社及其他娱乐设施、服务设施,而成为古镇的中心区。同时衡家涧与张家涧也是两个大的居住生活片区,其他地段有散落的居住点。在公私合营前,宁厂基本上家家有盐灶,因此建筑的空间形态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很多居民家里配有盐池和盐灶,这些民居除了居住功能还有生产功能。

(4)自然地貌

相传在远古时期,宝源山一带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奇花异草,遍地药材,是鸟兽栖息之地。而盐业以制盐所用的燃料不同而分别为两种:以柴为燃料的叫柴灶,所产的盐叫柴盐;以炭为燃料的叫炭灶,所产的盐叫炭盐。在盐业发展的初期,以熬制柴盐为主。而熬柴盐所用的柴料都是就地取材,靠砍伐树木所得。

随着盐业的发展,砍伐量不断增大。树木从山的一端砍到另一端,从盐泉附近砍到远处。日积月累,5000年后的今天,宝源山一带已是秃山一片,树木砍光后又改用煤熬盐,由于煤中含的硫能腐蚀铁制工具,所以煤燃烧前要混合泥土。所需的泥土主要从山体中挖得。山体在植被破坏后又经历了一次创伤。现在的宁厂两岸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给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四川盐务局为挽救宁厂濒危的盐业而购置的真空制盐设备就在一次山体滑坡中被毁,将最后一次挽救宁厂濒危的盐业的机会也毁于一旦。从此,宁厂的盐业一蹶不振。盐业给宁厂带来辉煌,也带来生态的疮疤。

3)盐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1)龙君庙

龙君庙是盐文化的核心区域,在进行盐文化的保护利用规划时,将其作为重要节点处理。

首先是保护龙君庙现存的遗址。将龙君庙现存的建筑修缮复原,不做大的变动;内部的盐泉龙池和盐卤分孔板,除了修缮不作改造,修缮异形楼梯至二层,可进行体验游。其次是利用龙君庙遗址周边的用地规划修建据史料记载的原有建筑,如在龙君庙北侧山地平坝,新建龙君庙正殿和禅房,但应注意建筑的形式、比例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环境应突出寺庙文化的氛围;修建原有的戏台,并赋予它新的功能:表演当地特色的歌舞以及喜剧;原有的酒楼改建成茶楼,游人可以在茶楼上休憩,观赏盐泉,体验“白鹿引泉”的传说;重建牌坊,将其作为龙君庙地块的入口复苏传统节庆活动。恢复当地盐工的特色节庆——火神会、财神会、猎神会,节庆的当日在龙君庙进行庆祝活动。

(2)盐泉广场

为纪念“白鹿引泉”的传说,在龙君庙南面,修建盐泉广场。广场上布置白鹿、猎人雕像,广场还作为龙舟赛的起点。

(3)盐文化博物馆

随着宁厂古镇制盐业的没落,盐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为了传承盐文化,将已废弃的盐厂三车间改建为盐文化博物馆。

盐文化博物馆通过图片展示、文字介绍、影音播放等手段,向人们介绍有关制盐历史与古镇发展的关系,制盐工艺的流程,盐制品的销售地区、路线及与之有关的交通形势,盐务与盐卤分配制度的发展历史。

陈列制盐工具、盐务票据、熬盐炉灶等与盐文化有关的实物。通过这些实物,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盐文化。

整修原有的熬盐炉灶,使人们可亲身体验制盐的过程。

(4)盐文化广场

盐文化广场位于盐文化博物馆旁,广场上修建盐工制盐雕像、介绍古栈道的石碑等,用以烘托古镇盐文化氛围,此广场还作为龙舟赛终点场地。

(5)盐泉水源保护

宁厂的天然盐泉发源于宝源山山麓,为保护盐泉水质,在出水口处结合山体绿化,设置30m的绿化隔离带,并由专人管理。

(6)古栈道

古栈道是宁厂特有的人文景观,根据其特点设计沿后溪河的带状参观线路。位于龙君庙出口的古栈道第一孔作为参观古栈道的起点;中间线路,地形条件较好的局部古栈道遗址加以恢复,大部分地段的古栈道将保留其原状,供人们参观、感受盐文化的历史;最后在盐文化广场设立介绍古栈道的壁雕,将其作为参观古栈道的终点。

(7)家庭式盐作坊

秦家老屋位于古镇西端,建于1920年代;向宅位于生产街旧办公室后,建筑建于民国初年。这两栋民居原均为制盐作坊,现已废弃。规划时,利用原有的建筑格局,复原制盐作坊,游人可亲身体验古法制盐的工艺方法。

(8)盐温泉浴场

利用天然盐泉的保健、美容功能,重新修建龙君庙对岸的农家乐式的盐温泉浴场。盐温泉浴场在修建时同时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建设。盐温泉浴场的风格不应过于现代。

(9)山寨

保留女王寨、桃花寨遗址,修建通往山寨的山道。登女王寨可鸟瞰全镇;攀二仙山至桃花寨可欣赏四周景色,并可在桃花寨周围山体种植桃花,春天来临时,还可设立桃花节。

(10)节庆广场

节庆广场是为纪念绞虹节而设立的广场。

广场上保存着绞虹的遗址,并按原绞虹节习俗,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在该广场进行庆祝活动。

(11)端午节龙舟赛赛段规划起点——盐泉广场。在比赛当天,首先在盐泉广场举行仪式,然后在位于盐泉广场的码头开始比赛。

终点——盐文化广场。当龙舟到达位于盐文化广场的码头时,龙舟赛结束,并在盐文化广场进行庆祝活动。

观看龙舟赛的地点设在南岸步行街中放大空间节点内,可在观看比赛的地点设立石坐椅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

5.3.3巫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1)巫文化产生的地域背景及神话传说

食盐和丹砂是巫文化产生的重要物质条件,古代巫溪一带盐厂众多,而盐厂更得天然盐泉之利,古代巴人在此聚居繁衍,并炼丹于此,这些地域背景促进了宁厂巫文化的产生。

(1)宁厂天然盐泉

在古代,渝陕鄂边境井盐未开发之前,宁厂这一带地区均食用天然的宁厂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食盐的,哪里先发现食盐,古人类必然就会集聚生存在那里。史学家任乃强在枟四川上古史新探·巫臷文化与巫溪盐枠中指出:“最早被人类发现的地面盐泉,也就是人类文化发源早的地区。巫溪与郁山盐泉所诞育的‘巫臷文化’与‘黔中化’距今五千年前便发展起来了,与中原解池所在地的华夏文化几乎同时。”

(2)仙人洞丹砂

清光绪枟大宁县志·山川枠载:“二仙山,引枟名胜志枠按,二仙山去盐厂二里,一名王子洞,相传王子炼丹处,即仙人洞也。”又在“仙人洞”条曰:“仙人洞,即王子洞。”

(3)盐厂周边众多古人类遗址和出土文物

巫溪古盐场周边的古人活动遗址众多。其中在“大溪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鱼殉葬,其腌鱼的盐史学家考证是宁厂古盐厂生产的食盐。

(4)“灵山十巫”与“巫臷国”

灵山十巫枟山海经·大荒西经枠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枟山海经·海外西经枠记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在登葆山,群巫所以上下也。”

“灵”与“巫”古本一字,“灵山”即巫山别称;登,升也,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