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可以指压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因而易被人忽视。缺血的原因大多认为是由脑小动脉的微栓塞造成的,栓子破碎溶解后,缺血即改善。
临床上分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者临床表现为单肢无力、偏身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单眼视力障碍等;后者临床表现则为眩晕、眼花、视物呈双视、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共济失调。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可24小时发作数十次,也可以几个月发作一次,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大多相似,是由于同一脑动脉供应区的反复缺血所致。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等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虚痨、下肢疾病、水肿等劳宫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所指之处即是心痛、呕吐、癫狂、口疮、口臭等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遗精、水肿、耳鸣、腰痛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黄疸、胁痛、呕血、目疾、癫狂、癫痫、脊背痛等阴陵泉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膝盖疼痛、晕眩、腹水、腹痛、食欲不振、腰腿痛、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涌泉位足掌心,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头痛、头晕、目眩、失眠、便秘、失音、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小便不利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2寸陷中急慢惊风、羊痫风症、咽喉疼痛、心腋胀满、寒湿脚气痛、行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
指压方法
1.取仰卧位,用右手拇指按揉风池、太阳、印堂、率谷各穴,每穴按揉50~100次,手法适中。
2.用两手由上而下捉拿患者患侧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肾俞、肝俞,每穴按揉50~100次,手法适中。
3.用两手从上到下拿捏患侧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按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然后用手掌轻抚下肢,每次5分钟。
4.按揉风池、太阳、神庭、百会穴,再按揉肩背部,并轻抚几次,每次5分钟。
5.用两手拇指按揉背部脊柱两侧,从上到下进行,并用手拿在背腰部轻轻按揉几次,每次5分钟。
6.用拇指及食指揉按三阴交、足三里,每穴10分钟。
7.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推揉两脚心涌泉穴,左右交替,各推100次。
8.用两手指从头前额部向头顶后方推揉至枕骨部,然后用两手小指的小鱼际处推压风池穴,再用小指小鱼际推揉神庭、百会各头部穴位,可以连续做10~15次。
9.用拇指指端按揉三阴交穴20次,在足三里穴按揉20次,以感觉酸胀为度。
10.按揉肾俞、肝俞穴各30~50次。
防护指南
首先,要对引起本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的、积极的、有效的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等,认真监测血压,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其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低胆固醇的食物为宜,戒烟、戒酒;提倡低盐、低脂饮食等,应多吃鱼类、蔬菜、水果。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户外体育锻炼。
还要注意精神、心理卫生。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树立坚强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同时也要克服厌世和焦虑急躁的情绪。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发视力下降、失明,突发头痛、眩晕等情况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6~8小时内,可进行有效的动静脉溶栓治疗。二、指压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法。
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心理疾病,即由于老年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进行性的记忆力下降、智能衰退、人格改变和定向障碍,而又没有发现能导致这些异常的躯体或神经系统疾患。
老年性痴呆早期记忆障碍表现很突出,病人容易忘事,丢三落四。初期表现为对近事的遗忘,如对几小时前刚吃过的菜已不能回忆;随着病情加重,远事记忆也受影响,如不能回忆过去的经历。有的病人还表现为情感障碍。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等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2寸陷中急慢惊风、羊痫风症、咽喉疼痛、心腋胀满、寒湿脚气痛、行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迎香眼睛正视,眼珠中心点直下,在鼻孔两旁约0.5寸(拇指1/2宽)的笑纹中取穴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人中人中穴又称水沟穴,位于鼻子下面的鼻唇沟正中及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为中医“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痛等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百劳颈后最突出的一块颈椎骨,向上2寸,旁开1寸左右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桥弓耳后翳风至锁骨上窝成一直线头痛、头晕、高血压等廉泉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吞咽困难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指压方法。
1.依次按揉上述各穴位30~50次。
2.以率谷为中心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遍。
3.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的太阳穴,连续30遍。
4.按压迎香、百会各50次。
5.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四神聪、百会穴各50次。
6.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太阳穴,向前旋转按揉20次,然后向后旋转按揉20次。
7.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交替按揉印堂与神庭,然后双手拇指从印堂推向神庭,连续10~20次。
8.用拇指轮流按压各指指根,以感到酸胀为度。
9.先将头颈缓慢地由左向右旋转50~100圈,然后再由右向左旋转50~100圈,注意幅度与力度要适中。
10.将肘抬至与胸同高的位置,然后将各指依次弯曲,并用力按压合谷穴。
11.拿捏合谷、太冲各50~100次。
12.按压人中、桥弓、廉泉各50~100次。
防护指南
老年性痴呆症如能在痴呆前期或痴呆初期被发现,并在生活上采取相应措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是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的,并且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向转化。老年性痴呆症是老年人中发病缓慢的疾病,因此在预防及治疗上重在调养。
首先,患者生活起居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居室环境要宽敞、安静,温度与湿度要适宜。
其次,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与心理平衡,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勤于用脑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多多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
另外,患者饮食要合理,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及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低盐的食物,饮食品种应该多样化,不挑食,不暴饮暴食,每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三、中风后遗症可以指压治疗吗。
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科学水平及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逐渐降低,但致残率仍旧很高,一部分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尤其多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身上。
中风后遗症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种,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记忆力减退、烦躁抑郁等。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人中人中穴又称水沟穴,位于鼻子下面的鼻唇沟正中及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为中医“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痛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神庭督脉旁3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连接点处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廉泉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吞咽困难等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太冲其穴在足大趾本节后2寸陷中急慢惊风、羊痫风症、咽喉疼痛、心腋胀满、寒湿脚气痛、行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迎香眼睛正视,眼珠中心点直下,在鼻孔两旁约0.5寸(拇指1/2宽)的笑纹中取穴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泻泄、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脾俞位于第十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腹胀、水肿、呕吐、痢疾、背痛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黄疸、胁痛、呕血、目疾、癫狂、癫痫、脊背痛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委中膝盖骨正后方,窝正中,左右各一,即在膝关节后面月国窝横纹正中处腹痛、小便不利、遗尿、腰痛、下肢不遂、呕吐等承山小腿伸直时出现人字形凹陷处便秘、痔疮、腰腿拘急疼痛等环跳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腰痛、下肢痿痹等承扶位于臀部臀线底端横纹的正中央,左右各一腰痛、下肢痿痹等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胁肋痛等昆仑在足外踝后5分跟骨上陷中腰臀疼痛、膊重不能举、前阴肿痛、偏正头痛、脊背拘急、暴咳喘促等阴陵泉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膝盖疼痛、晕眩、腹水、腹痛、食欲不振、腰腿痛、尿闭、尿失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涌泉位足掌心,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头痛、头晕、目眩、失眠、便秘、失音、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小便不利等。
指压方法
1.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的太阳穴,连续30遍。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四神聪、百会穴各50次。
3.捏拿上肢各肌肉,配合按揉率谷、廉泉、攒竹、合谷各穴100次。
4.按揉阳陵泉、足三里、委中等穴位,并屈伸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5.用轻快的搓法揉搓上、下肢肌肉3遍。
6.按揉下肢,以感到发热为度。
7.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从头顶部向下推按至风池穴,先左侧后右侧,每侧10~15次。
8.拿捏按揉足三里、阴陵泉穴各50次。
9.拿捏腰骶部肌肉,反复5~10次。
10.用力拿捏风池穴20~30次。
11.用中指指端点揉人中各50次。
12.指压委中、承山各30~50次。
13.指压并揉搓涌泉穴,以感到发热为度。
防护指南
中风后遗症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生活功能训练。鼓励急性期已过的清醒病人自行进食,自己执行每天的个人卫生和大小便,以及自己做健肢、协助患肢活动,尽量争取生活自理,如穿衣、吃饭、洗漱、入厕训练等。
鼓励病人运用尚存的知觉来克服已出现的缺损,达到功能代偿,逐步恢复交流沟通、认识、思维、感情的重要功能,以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另外,还要注意饮食调节与情绪调节。四、如何缓解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是指无器质性病因而反复发作的呕吐,多见于女性。此症通常是由于不愉快的环境或心理紧张而发生,可看作是精神因素的躯体反应。
呕吐常常在进食后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的恶心感觉,呕吐不费力,呕吐量也不多,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常在呕吐后即可进食,因此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神经性呕吐常常伴有夸张动作,而且易受暗示,往往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另外,有些患者接触某些不良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些特定的景物时,也能引起呕吐。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涌泉位足掌心,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头痛、头晕、目眩、失眠、便秘、失音、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小便不利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脾俞位于第十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腹胀、水肿、呕吐、痢疾、背痛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黄疸、胁痛、呕血、目疾、癫狂、癫痫、脊背痛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中脘位于脐上正中4寸处,即剑突与肚脐之中点呕吐、胃痛、腹胀、泄泻、吞酸、癫狂等关元在脐下3寸处腹痛、腹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痨、羸瘦等天突在胸骨上端凹窝中(即喉结下2寸)咳嗽、支气管哮喘、胸痛、胸闷、缺乳、肋间神经痛等。
指压方法
1.按压上述各穴位,每穴分别按压30~50次。
2.用力拿捏内关、足三里穴各50~100次。
3.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的太阳穴,连续30遍。
4.指压并揉搓涌泉穴,以感到发热为度。
5.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脾俞、肝俞各50次。
6.顺时针按揉腹部5~10分钟。
7.按揉脾俞、肝俞、中脘、关元、天突穴各50~100次。
防护指南
对本病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对患者致病的心理与社会因素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选择相应的心理疗法,从而有效地消除致病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对医生绝对信任,而且能够全面配合治疗,充分发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患者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搭配也要多加注意。饮食结构要合理,种类要多样化,以增进病人的食欲。对病情严重并有失水、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者,应给予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要及时补充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必要时,使用各种氨基酸及蛋白质制剂,以改善机体功能。有抑郁症状者,可给抗抑郁药。
另外,应排除各种思想顾虑,增强治病信心,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利于疾病的恢复。五、面肌痉挛值得注意。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是指一侧面部肌肉发作性地不自主抽动。病因主要是面神经根近脑干段受异常血管压迫,较少继发于小脑脑桥角肿瘤、血管瘤、面神经炎或不明病因,多见于中年发病。
患者开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肌,严重时才会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而且发作会越来越频繁,严重可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攒竹位于眼内眦上眉头陷中头痛、目赤肿痛、流泪、口眼歪斜、眼睑下垂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桥弓耳后翳风至锁骨上窝成一直线头痛、头晕、高血压等廉泉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吞咽困难等承浆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仰靠坐或仰卧位,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取穴舌下肿痛、中风流涎、言语不清、失音、声嘶、吞咽困难等翳风耳垂后方,耳后的凹陷处三叉神经痛、牙痛、重听、脸部痉挛、晕车安眠在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头痛、眩晕、失眠、心悸、癫狂、神经衰弱等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仰靠坐或仰卧位,于眉毛中点上1寸处取穴头痛、目痛、视物模糊、上眼睑跳等四白眼眶下缘正中直下一横指处目赤肿痛、目翳、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等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口噤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口眼歪斜、牙痛、言语不清、张口不利等牵正耳垂前0.5~1寸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等脾腧位于第十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腹胀、水肿、呕吐、痢疾、背痛指压方法。
1.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的太阳穴,连续30遍。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别按压脾俞50次。
3.用双手食指揉按面颊中央部的四白穴,两手大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处,食指按揉四白穴,其余手指收拢,旋转按揉,连续5分钟。
4.找到四白穴,用拇指罗纹面按住颊车穴,拇指伸直,食指弯曲,其他三指举起,食指指尖点按四白穴50次。
5.按揉风池穴用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放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30~50次。
6.用拇指螺纹面按压四白、颊车、下关、牵正等穴,反复做3~5分钟。
7.用双手食指分别抵住风池穴,用力揉按2分钟。
8.双手掌心对应,摩擦发热后做洗脸动作30~50遍。
9.以拇指从额前正中处向两侧分推数遍,再从两侧眉上的阳白穴,向上经本神至完骨直推数遍,揉两侧风池。
10.用拇指螺纹面按揉面部3分钟,以感觉发热为度。
防护指南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适当身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患者饮食要清淡而富有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患者外出时要注意做好防护工作,可以戴口罩、围巾等,避免面部受风受寒。六、你的脑动脉硬化了吗。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主要症状为:脑动脉管壁硬化、变脆,在脑组织出现出血灶或梗塞灶,包括医学上常提到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的玻璃样变,都称为脑动脉硬化。本病形成主要与脂肪和胆固醇代谢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及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
脑动脉硬化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失眠、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缓慢、活动能力下降、精神情感障碍等。还可以见到四肢肌张力增高,出现难以自我控制的强笑强哭,哭笑相似、分不清,吞咽困难伴流涎等症状。
本病在中医属“眩晕”、“不寐”、“痴呆”、“癫狂”、“癫痫”、“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与肾亏、气血不足、七情失常、饮食起居不调有关,分为肾精虚衰、脾阳上亢、气血亏虚、气阴两虚、痰浊中阻、血瘀阻络六种类型。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印堂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头痛、头晕、鼻炎、鼻塞、鼻窦炎、失眠等人中人中穴又称水沟穴,位于鼻子下面的鼻唇沟正中及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为中医“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痛等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率谷在耳上入发际1.5寸,循按穴处凹陷若谷头痛、目赤肿痛、眩晕、耳聋耳鸣、小儿急慢惊风等桥弓耳后翳风至锁骨上窝成一直线头痛、头晕、高血压等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咽喉肿痛、发热、上肢疾患、皮肤瘙痒、腹痛、呕吐等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2寸陷中急慢惊风、羊痫风症、咽喉疼痛、心腋胀满、寒湿脚气痛、行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指压方法。
1.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的太阳穴,连续3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交替推印堂至前发际,连续30次。
3.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从头顶部向下推按至桥弓穴,先左侧后右侧,每侧10~15次。
4.以百会、四神聪为中心,用双手手指叩击头部30~50次,力度要适当。
5.拿捏合谷、曲池、足三里各穴位,每穴30~50次。
6.以率谷为中心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50次。
7.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
8.用拇指点按太阳穴,以感到局部酸胀为宜,约1分钟即可。
防护指南
指压治疗方法对于脑动脉硬化治疗来说只是一种辅助方法,此病的恢复主要是依靠患者自身的调养与护理。
首先,患者要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下棋等,以使血流畅通,增强体质。其次,应戒烟和少饮酒,因为吸烟可引起血管硬化,长期大量饮酒也可以促使动脉硬化。最后,要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量含高脂肪或胆固醇的食物,可以多吃瓜果蔬菜和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七、如何及时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是指颞下颌关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杂音、下颌运动障碍等症状的症候群,是口腔科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多属功能紊乱,也可以是结构紊乱或器质性改变。病期一般较长,经常反复发病,但治疗后一般恢复较好。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发病主要与缺牙、过度磨损、咀嚼用力过猛、突然张口过大或长期单侧咀嚼习惯等有关。颞下颌关节附近的炎症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等也可引发本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活动时疼痛、张口受限、关节弹响、咀嚼肌酸胀无力,有的伴有耳鸣、头晕等。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翳风耳垂后方,耳后的凹陷处三叉神经痛、牙痛、重听、脸部痉挛、晕车风池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人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口噤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口眼歪斜、牙痛、言语不清、张口不利等线竹空在面部,眉梢外侧凹陷处,取正坐位,在眉毛外侧端凹陷处取穴头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青光眼、牙痛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肩井属足少阳胆经,因位于肩上凹陷深似井之处头痛、头晕、颈痛、咽喉肿痛阿是穴局部疼痛点局部疼痛不适。
指压方法
1.按揉上述各穴位50~100次。
2.用中指指端按压患侧的下关、颊车、翳风、风池、阿是穴各50~100次。力度可以逐渐加重,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3.用双手拇指分别按压两侧的合谷、翳风、下关各穴,各50~100次。
4.用双手拇指由轻到重缓力按压两侧下关穴3~5次。
5.用双手手掌或多指自上而下推、揉咀嚼肌5~10次。
6.捏合谷、风池、肩井各穴位,每穴30~50次。
7.按揉患处50~100次,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防护指南
本病在指压治疗的同时,可以采取热敷疗法,每次热敷5~10分钟,以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感;也可以用艾条熏患处,每次5~10分钟;也可以进行物理方法治疗。如果伴有脱位,应该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吃生硬食品,避免冷热刺激,避免过度疲劳。八、肩周炎的指压治疗方法。
肩关节周围炎一般简称为肩周炎,又名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五十肩等,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发生年龄多在中年,女性稍高于男性。其病理变化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引起疼痛,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周炎的病因是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凡能引起肩关节和上臂活动受限的诱因,都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肩井属足少阳胆经,因位于肩上凹陷深似井之处而得名。穴位在肩下,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头痛、头晕、咽喉肿痛、发热等大椎位于第七颈椎(颈椎中椎体最大的一个)下方的空隙处发热、头痛、咳嗽、气喘、面肌痉挛、癫痫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极泉屈肘抬臂,肘与肩平,在腋窝横交外上方两筋间取穴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等天宗肩胛骨中央凹陷处上肢疾患等阿是穴局部疼痛点局部疼痛不适。
指压方法
1.按揉上述各穴位50~100次。
2.双手大鱼际或掌部在患肩周围做前后、内外分推及按揉数十次。
3.用双手掌或多指揉肩关节周围及上臂数分钟。
4.用左手握伤肢前臂并托起肘部,将上臂外展并前后活动肩关节,同时用右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在肩部周围及上臂施滚法5~10分钟。
5.用手指或手掌,紧贴皮肤,沿肢体做上下推动,连续做5~10次。
6.使患肩做前伸、后弯、内收、外展、外旋等被动活动,连续做5~10次。
7.双手拇指对压肩井、天宗、极泉穴,拇指重揉肩井及阿是穴,各5~10分钟。
8.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立于患肩处,用尺侧掌指关节或小鱼际肌重点按压患处,同时带动手掌和手指做连续滚动手法。
9.双掌在患肩前后做相对按揉动作,配合做上下往返移动,连续做5~10分钟。
防护指南
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时,应及时治疗,首选方法为推拿与针灸,肩部痛点用药物封闭能起到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
其次,可选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的中药煎汁,以木棒蘸取药汁来回击打肩部痛点及穴位,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此外,应重视肩部功能锻炼,如手臂爬墙运动、用健侧上肢帮助患者进行内收、外展、屈伸运动。
预防肩周炎,最理想又简单的方法是坚持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体操等。平时注意肩部保暖,夏天睡觉不要露肩吹风扇,不要在潮湿的地方睡卧,以防受风寒湿邪。防止肩部慢性劳损,不可突然做强力劳动或卸过重物体,以防肩部发生扭伤。九、应对老年骨质疏松的新方法。
骨质疏松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骨质疏松临床表现可以见到背部疼痛、身高缩短,出现驼背、圆背等外观改变,以及腰椎、髋部和腕部的骨折等症状。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中医认为其原因有肾虚精亏、脾胃虚弱、后天失养或外邪侵袭等方面,多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以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经脉,以致寒湿凝滞、痰瘀阻络为标。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脾俞位于第十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腹胀、水肿、呕吐、痢疾、背痛涌泉位于足掌心,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头痛、头晕、目眩、失眠、便秘、失音、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小便不利等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涌泉位于足掌心,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趾趾缝头端与足根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头痛、头晕、目眩、失眠、便秘、失音、小儿惊风、癫狂、昏厥、小便不利等三阴交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时,先找到内踝尖,再将四指并拢来确定内踝尖上3寸这一点,再找到胫骨后缘,即是三阴交穴腹痛、腹胀、肠鸣、泄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约1寸处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等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胫骨前嵴外侧约1寸处腹痛、泄泻、痢疾等太溪位于内踝骨后缘与跟腱的中点月经不调、便秘、小便不利等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气喘、潮热、盗汗等肝腧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黄疸、胁痛、呕血、目疾、癫狂、癫痫、脊背痛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
指压方法
1.按揉脾俞50~100次。
2.按压肺俞、肝俞各30~50次。
3.按压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太溪等穴位,各30~50次。
4.捏上巨虚、下巨虚、太溪等穴位,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5.按揉上述各个穴位,50~100次。
6.按揉涌泉穴,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防护指南
首先,在饮食中添加钙质、维生素以及其他养分,钙和维生素是增加和保持骨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成分。还可多吃海产类、虾米、绿叶蔬菜、果仁及干果类等,也可从猪肉、鸡蛋、豆类、鱼等食物中摄取养分,不要吃太多肉类和盐,因为过多蛋白质和盐会加速钙的流失。
运动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明显加快,轻度骨质疏松病人可选择跑步、打拳、游泳及球类运动等。较严重的人可选择原地踏步、行走、慢跑等。病情严重者做可以活动肩、肘、腕、手指、踝及膝部等关节抗阻力的伸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