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27234800000004

第4章 睿智篇(2)

待到尚未离开县境时,刘庞就把这枚钱投入江中,算是还给了会稽的父老乡亲。刘太守最后还是没拿老百姓的一文钱,两袖清风地走了,后人称颂他为“一钱太守”。

请根据这个故事猜一成语。

这个成语是“分文不取”。分,文,分开读表示分别时一文钱也没有带走的意思。

吴殿邦中计

明朝时,广东海阳有一个叫吴殿邦的名士,写得一手漂亮字,且嗜好猜谜,很多富裕人家都向他来求字,均被他回绝了。

一天,有个富商想向他写个“福”字中堂,唯恐被他拒绝,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出谜让吴殿邦来猜。

果然,吴殿邦一听见有人悬谜征射,立刻前往。连破数谜后,擂主请他进一书房,说是有个哑谜,需要三个动作破一句八字俗语。

吴殿邦不知是别人设的计谋,欣然入屋。只见桌上笔砚边有一封红包,东西两壁各悬条幅一轴,一条上书个“灾”字,一条则是空白。

这时,他才明白上了圈套,可又不能让别人说自己猜不出这个哑谜。只得先取红包入怀,再将“灾”字扯碎,然后提笔蘸墨,在空白条幅上书了一个“福”字,离别而去。

擂主在一边看着他完成这取钱、撕纸、写字的三个动作,连声叫好。原来,这个哑谜的谜底是“受人钱财,与人消灾”。

施宜生用谜泄密

南宋时,有个在金国做官的福建人,名叫施宜生。有一年,他以金翰林学士的身份来宋庆贺元旦。

当时,南宋虽已得到金国正在造船调兵准备攻打南宋的消息,但是宋主始终不信。南宋尚书张焘奉皇帝之命招待施宜生,张焘借机劝说施宜生回归故乡。

宜生想把金即将攻打南宋的事告诉他,以引起宋的重视。宜生趁随从人员不在身旁时,便用谜语说:

今日北风甚劲!

意思是形势紧张,金的力量很强。然后又拿起桌上的笔轻轻地扣了几下,说:

笔来!

此动作和言语正是“金兵必来”的谐音。宜生使命完成后回到金国,后来,金主知道了这件事,就以泄露机密罪烹死了施宜生。

书生杜门谢客

从前,有个书生学习很专心,可是,邻近的几个同窗总爱来找他玩,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不能安心读书。

一天,书生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

古月门中市,言青山上山。

几位同窗看后,再也没人来打扰他了。

原来,这副对联是一则谜语,其谜底是:胡闹请出。

王勃逛街

唐朝时,才子王勃要到江西南昌上任。当时,王勃官场失意,家境贫困,连从京都到南昌看望父亲的盘缠都凑不齐。

王勃到达南昌时,正是重阳佳节。为了弄点盘缠,他去了都督阎伯兴在滕王阁举行的盛会,并挥毫写下《滕王阁序》,受到阎都督的重赏。

王勃走出滕王阁,漫步南昌街头,灯红酒绿,繁花似锦。王勃边走边欣赏着店铺门前的楹联。他见一家门前写道:

志在济人,饼檬广被;

功推御暴,晴雨皆宜。

王勃看完,心中不由得暗暗称好。走着走着,王勃被一副店前的门联吸引住了,他停下脚步欣赏起来,那门联是:

试倾王府千春饮,为涤人间万古愁。

王勃禁不住赞叹不已:“妙!妙!妙!”

原来,前者开的是家伞店,后者开的是家酒店。

“船蒿谜”的故事

有个叫陆秀英的姑娘,嫁了个江大郎的渔民,小两口恩恩爱爱,日子过得挺美满。

一天,秀英的母亲陆妈妈来江家探望女儿,母女俩见面,话像流水说不断,说说笑笑,甚是热闹。那秀英天资聪颖,喜欢谜语,于是出谜面,让母亲猜一猜,谁知她刚说完谜面,门外杀出了个程咬金,来者是秀英的婆母江大娘。

江大娘刚从集上回来,听到媳妇在说自己的坏话,心中便烧起了一股怒火,冲进门便操着大嗓门问陆妈妈:“亲家母,我对你的宝贝女儿像掌上明珠一样,想不到她在背地里告我的状。”

秀英说:“婆婆,那你就当面锣,对面鼓,说出来给我听听。”

“好,说就说。”江大娘念念有词:

在陆家青枝绿叶,到江家面黄肌瘦。

不提起倒也罢了,提起来泪洒江河。

秀英不听则罢,一听则哈哈大笑,弄得江大娘莫名其妙。陆妈妈连忙插话说:“亲家母,你误会了。”

“什么误会?”江大娘执拗地说:“在陆家青枝绿叶,到江家面黄肌瘦,这不是说我们江家虐待她了吗?”

秀英恭恭敬敬地说:“婆婆,我们渔家撑船用什么?”

“这还用你问,竹篙嘛!”

“竹篙长在何处?”

“陆地上。”

“婆婆,这就叫在陆家青枝绿叶。”

江大娘此时才恍然大悟:“对,竹篙下水变得面黄肌瘦,这叫到江家面黄肌瘦,从水中提起来还直滴答,就是眼泪汪汪,是吗?”

疑团一解开,婆媳、母女、两亲家笑得更开心了。

曹娥碑隐

东汉时期上虞有一姑娘名叫曹娥,因父亲淹死在江中未打捞着尸体,心中十分悲痛,便投江自尽。上虞官府上奏朝廷表彰曹娥为孝女,并给她立了一块石碑,名叫“曹娥碑”。请才子邯郸淳写作碑文。

据说邯郸淳当时才13岁,文章写得特别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大文学家蔡邕(即蔡文姬的父亲),听说了这件事前往观看,赶到时天已经黑了,便用手摸着碑文读,读完之后在碑的后面写了八字批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有一次,曹操从碑旁经过,看到了蔡邕的题字,一时不解其意,便问随行人员有谁理解。主簿杨修回答说:“我理解。”

杨修说:“黄娟,是带颜色的丝,色丝合一‘绝’字;幼妇,是年少的女子,少女合一‘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一‘好’字;齑臼是接受辛辣之物的器具,受辛合一‘辞’字。总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赞美碑文写得好。”

鲁班考孔圣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有70个之多,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门生之一。

一天,颜回请来当时有名的木匠鲁班为老师孔子刻书。鲁班手艺高超,他一边听颜回念,一边用凿子刻,不一会儿工夫就把竹板都刻完了。

书刻完了,鲁班说:“孔子是很好,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我不太喜欢他!”颜回听后,立即说道:“孔子博学多闻,每天讲学论道,根本没有时间来做工……”

鲁班又说道:“孔子博学多闻,我刻个字他如果能认得出来,我也拜他为师。”

颜回说:“现在没有竹板了,你就说怎么动凿子就行!我记下来。”

鲁班说:“竖凿六下,横凿九下。”颜回听了不知所云,思索了半天也答不出来,就去请教孔子。

孔子说:“要回答这个问题,他给了我多长时间?”

颜回说:“临走时,他只伸了三个指头。”

孔子问:“三年?”

颜回摇摇头说:“不是,那也太长了点!”

“三个月吧?”

“那也太长了吧!”

孔子说:“哦!那他是叫我们在三日内回答他吧!”

第三天,鲁班问颜回道:“孔子,你猜出来没有?”

颜回把他同孔子讲话的过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鲁班说:“孔子到底博学多闻啊,猜对了。”可颜回仍然不知道鲁班说的是什么。

原来,鲁班要刻的是个“晶”字,三个“日”一合起来就是“晶”。

乾隆与艄公对对

清朝时,乾隆皇帝曾三下江南。有一次来到扬州,正好陪同的官员中有个叫阮名的扬州人。

于是,乾隆皇帝向他问起了扬州的风土人情,阮云回答道:“扬州是历史文化中心,上自八十老叟,下至七岁孩童,都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

乾隆皇帝想了想,这不是说大话吗?就随手指着船尾老艄公问道:“他也能吟诗作对吗?”阮云点头称是。

于是乾隆对老艄公说:“老翁,趁现在没事,我们对副对子怎样?”

老艄公道:“哎呀,我是个大老粗,一个字都不认识,哪会对对子!”

阮云笑道:“老翁不必谦虚,你就对吧!”

这时,船已荡到一座宝塔附近,那塔叫文峰塔,远远望去,雄伟壮观。乾隆触景生情,脱口吟了一句上联:

一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

说罢把头转向了老艄公。老艄公沉思良久,伸出手摇了摇,没有回答。看到这里,乾隆取笑阮云道:“我说你是在说大话吧。”

阮云拍了拍大腿说道:“人家早已经把对子对出来了。”顿时,乾隆像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样,皱着眉头思索起来。

阮云道:“下联就是他那摇着的手!”

于是,阮云向乾隆皇帝详细地解释了一番。乾隆皇帝知道这是阮云即兴编造出来的,但不禁为他的敏捷才思而拍手叫好。

原来,老艄公“摇手”即是“只手摇摇”,五指的样子是“三长两短”,合起来就是:

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唐伯虎评点花魁

明代才子祝枝山以字闻名于苏州,人们以拥有祝枝山的墨宝而视为骄傲。祝家有一花园,山也青青,水也清清,每到春深,满园飘香,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尤以牡丹为最。一到此时,酷爱诗文也爱花的祝枝山总要三天一筵、五天一席地邀请友人吃酒赏花。

一日,祝枝山又请来几位好友,摆宴于后花园的牡丹亭旁,望满园牡丹,姹紫嫣红,祝枝山举杯道:“各位可谓姑苏城中名人雅士,今日请各位慧眼识花,评点园中花魁。”

一时间大家都来了兴致,指指点点,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说姚黄应是一品,有的说魏紫应该问鼎。最后是众说纷纭,争不出个高低上下。在大家争论得沸沸扬扬之际,惟见唐伯虎稳坐桌前,仍浅斟慢饮,一副局外人模样。

祝枝山知道唐伯虎不但是绘画大师,也是赏花评花的行家里手。于是就相邀唐伯虎说出自己的高见。唐伯虎也不推辞:“依我之见,园中牡丹,百无一是。”

众人一听心中不禁一沉:“这唐伯虎也太傲了,难道这满园牡丹就没有一种他看上的?”

谁知祝枝山听后却哈哈大笑:“唐兄评花,正合我意。百无一是,自无一是!”

众人一时更加糊涂,不知二人所云。后听祝枝山一说,方才顿悟,连称妙极。

原来,谜底是白牡丹。百字去掉上面一横成白,自字去掉里面一横也是白。

尼姑背醉汉

古时候,一个男人喝醉了酒,摇摇晃晃地回家去。他颠至一座庵堂前,跌倒于地,昏睡不醒。此时年轻尼姑化缘回庵,看见醉汉瘫卧如泥,便将他扶起,背进了庵堂。

这事很快地在远村近户风传开来,很多人骂那尼姑“淫贱”,要绑她沉塘,以正乡风。

一位布衣老儒听了,连连摇头说:“冤哉,冤哉,错怪人了。”

众乡民迷惑不解地问:“那尼姑与醉汉是什么关系呢?”

老人笑曰:“诸位莫急,待老朽吟诗两句,大家明白了。”

说罢,他摇头罢脑,哦诗两句:

醉汉妻弟尼姑舅,尼姑舅姐醉汉妻。

原来,醉汉是尼姑的父亲。

韩信受书

大将军韩信还没有发迹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大家都看不起他。一日,在城楼下,他向一位老人请教上进之术。

老人从屋里拿出一捆竹简来送给他。韩信问道:“老先生,不知道这是部什么书?”老人回答说:“《九丘》、《八索》,除却两头。”

韩信想了想,三坟五典、九丘八索,都是传说中的古籍,读这等古书有何用?正在推辞之时,突然领悟到,“九丘八索”除却两头之后,其实是个字。

韩信赶紧翻开来看,竟然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当时是严禁民间收藏的。韩信赶忙拜谢老人,恭敬受书,回家后发奋攻读,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将。

原来,“《九丘》、《八索》,除却两头”,蕴涵着一个字:兵。

考官谜试汤显祖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自幼聪明过人,年少时便能对答如流。

重阳节时,汤显祖前去拜谢考官张岳,应邀一同前往新建县登游西山云峰寺。那考官见斯文的汤显祖傍池照影搔首,动了动脑子,捋须笑道:“汤才子,本官今日颇有雅兴,想要再考考你!”接着,他摇头晃脑吟唱了几句诗:

半边大,半边小,半边跑,半边跳;

半边奔驰疆场上,半边偷偷把人咬。

汤显祖才思敏捷,稍一沉思,从禅房中向主持和尚借来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指着封面,诙谐地说:“大人,字谜便在其中。”

张岳看了看封面,拍掌大赞:“真不愧是才子!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原来,考官所赋的是一个“骚”字。

冯梦龙即景制谜

明朝的冯梦龙不仅是一个文学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制谜的行家。

崇祯七年,冯梦龙到福建寿宁任知县。一天,吃完晚饭后,冯梦龙游性大发,便穿上便装和当地才子叶仲韶一起去游县城。

两个人正走着,忽然,一个算卦先生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非要给他们爻上一卦。冯梦龙一看到那算卦先生打着小旗的模样,就觉得很可笑,想了想,就对那算卦先生说:“我有一字谜,只要你能解开,不管多少卦,你只管爻就是。”算卦的连声说行。

于是,冯梦龙就讲了四句:

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

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

那算卦先生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猜出来,最后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卜。叶仲韶在冯梦龙说出谜底之后,忙称赞冯梦龙是个奇才。

我是和尚老祖宗

大将军狄青在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家境贫困,以打猎为生。

一年正月十五,附近的居民借寺庙办灯谜会,和尚们也来凑热闹,狄青见后,就写了一个谜条给他们猜,上面写着:

一人身背一张弓,两枝箭儿穿当中。

有人问我名和姓,我是和尚老祖宗。

和尚们看后顿时大怒,要抓他见官,父老乡亲也说狄青出言不逊。狄青却不慌不忙地说:“这是个字谜,如果不相信,来解释给你听。”接着便说出了谜底。

众人听后,都觉得这个字谜出得妙,出得巧。和尚们都无言以对,只得自愧不如。

原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一个“佛”字。

八九不离十

清朝时,苏州有一位姓蔡的州官,十分欣赏郑板桥独特的书法风格,经常邀郑板桥一道切磋书法之道。

有一年,蔡大人邀郑板桥同往街巷观赏奇联巧对。两人看到一户人家所贴之春联,上联为:

二三四五;

下联为:

六七八九。

郑板桥看后,不禁顿生怜悯之心,匆匆离去又气喘吁吁而回,只见他夹着几件衣服,肩上还背着一袋大米,随后敲开了那户人家的大门,和州官一同走了进去。

郑板桥深情地说:“穿上衣服,煮饭吃吧!”

那家人感激涕零,不禁潸然泪下。

出门后,蔡大人疑惑不解地问:“仁兄,您是怎么知道要给他们买这些东西的呢?”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道:“他家的门联不是写着‘无衣无食’(无一无十)吗?”

媳妇巧救公公

明朝时,奸臣严嵩造了一座用巨鱼骨头当梁的新客厅。新居落成那天,特设筵庆贺,许多阿谀奉承之辈早早来到,唯独亲家罗洪先没来,这引起了严嵩的不满。

宴会前,严嵩特邀众宾客参观新客厅,并故意问大家客厅造得如何。众人赞不绝口,唯独罗洪先淡淡地说:“美是很美,只是材料小了些。”严嵩听了,心里很是生气。

这天晚上,严嵩故意留罗洪先在书房歇息,接着连夜罗织罪状,并写在奏章上,准备明天早朝参他一本。

女儿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其实,她素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不满,今夜又见父亲要加害自己的公公,更是气恼,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

她叫侍婢到书房给公公送茶,在茶杯中偷偷放进两颗红枣和一撮茴香,并嘱咐丫环说:“望公公体会这茶的意思。”

罗洪先接到丫环送来的茶水,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等他掀开茶杯盖一看,见到两颗红枣一撮茴香,更觉得惊奇,他沉思了一会,才恍然大悟:儿媳妇是在救我!一定是奸相严嵩要害我。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骑着马,急向故乡奔去。

原来,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早早回乡”。“枣”和“早”是谐音,两个枣就是“早早”的意思,而“茴香”和“回乡”也是谐音,这样合起来就是“早早回乡”的意思,儿媳妇真是用心良苦啊!

娘娘捎礼盒

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不听国师刘伯温的忠告,反而听信宰相李善长的谗言,对他时时猜忌,事事疑心。

一天,朱元璋对娘娘说:“刘伯温饱读诗书,才高八斗,让他去当太子的老师吧。”娘娘虽感这样做有些大材小用,但想到太子也要有个好先生,心里倒也喜欢。

于是,刘伯温便当上了太子的老师。

朱元璋为了摸摸刘伯温的心思,便每晚都要查问小太子读什么书、写什么字,国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