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27234800000016

第16章 讽喻篇(2)

贝者是鬼不是人,只因今贝起祸根。

有朝一日分贝了,到头成为贝戎人。

此诗中,“贝”加“者”是“赌”,“今”加“贝”乃“贪”,“分”加“贝”为“贫”,“贝”加“戎”成“贼”。由“赌”到“贪”到“贫”到“贼”,是赌鬼共同的生活写照。

过日子的诀窍

古时,有兄弟二人成家后分开过日子,哥哥为人勤劳、踏实,而且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日子越过越好。弟弟由于大吃大喝,有钱就花,到青黄不接时竟无米下锅,日子越过越差。

有一天,弟弟登门向哥哥求教过日子的诀窍,哥哥听后笑了笑,出了个字谜让弟弟猜:

一人站立一人卧,床底两人并排坐。

中间还有人两口,这个日子怎么过?

弟弟一听,便知道了谜底。他说:“哥哥说的是,往后我一定按照你说的办。”

不久,弟弟改正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俭俭。“俭”是“俭”的繁体字。

妙评戏吴才

古时有个名叫吴栋的人,很喜欢文学,稍懂文墨,却总是自以为了不起来。一次,他将一篇作品寄给着名诗人指教,并附言道:“如果这篇佳作万一有点不当之处,请您改正。”

诗人看完他的作品和附言,提笔批道:“无一非议,如何改正?”吴栋见此批语,以为是赞扬自己的文章,扬扬得意。

又一日,一位书法家正好路过此地。吴栋想趁机炫耀一下自己的作品。书法家看完他的作品后,感慨地说:“为了表示我对你作品的评价,我还是送你两个字吧!”

说完,书法家挥毫写就“长城”二字,便急忙上路了。望着书法家远去的背影,吴才如坠云里雾里,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作家和书法家的评语都是谜语,谜底才是对作品真正的评价。作家的评价是:一无可取。“无一非议”系成语“无可非议”之误,“如何改正”过来呢,“一”字无,“可”字取也;书法家的评价是:离题万里。离题,在这里别解作“离别时题写”之意。

高天三尺

清朝时,江西南昌有一知县,巧取豪夺,搜刮民财,喜欢受人奉承巴结。

有一年,贪官过五十大寿,传出话来要开宴庆贺,摆酒款待乡绅名流。百姓闻后,着急万分。

一位私塾老先生对乡民们说:“父老乡亲们,不要焦急犯愁,你们只要各凑十几枚铜钱买一块横匾,待老朽在上面题上四个大字,管叫那假装清廉的狗官眉开眼笑,手舞足蹈!”

这天,乡民们敲锣打鼓,扛着写有“高天三尺”的大匾送到县衙门时,那贪官果然拍手叫好,连连捋须谦称:“过奖了!过奖了!”

老学究和乡亲们见其丑态,无不相视而笑,高高兴兴地吃了一桌酒。

在回村的路上,乡民们一个个跷起大拇指夸赞老学究:“先生学问高深,骂了贪官,他还感谢我们呢!”

原来,老学究在大横匾上所题的“高天三尺”四个大字,暗里骂那贪婪县令“挖地三尺”。

王多年灯联发迹

国民党统治时期,黄埔军校是当时最高级别的培养军事人才的院校。一次,学校举行校庆,有人出了一则灯谜让大家猜,这则谜语是:“总统万岁——打一同学名。”谜底便是“王多年”。这则灯谜恰好被蒋介石看见了,他当即召见了王多年。

后来,蒋介石在挑选金门防卫司令时,在“国防部”的报告上批了这样几个字:“王多年如何?”

但是,防卫司令需少将军衔,而王多年不是少将军衔,“国防部”表示不同意。蒋介石又在报告上批了几个字:“提为少将如何?”

“国防部”再次上书,申明原委:“王资历浅,不能授予少将军衔。”

蒋介石再次批了几个字:“破例一次如何?”

这三个“如何”,使王多年平步青云,直升至二级陆军上将。

施耐庵茶馆相面

晚年的施耐庵常出门会友,吟诗作赋,谈古论今。

一日,他受几个友人的邀请,在茶馆讲述他潜心编着《水浒》的经历和书中有关故事。这时,一个赴京赶考的举子走了进来,见到此情此景,就认定施耐庵是个占卜先生,心想图个吉兆,便高声唤道:“诸位且退,让我先相能否金榜题名?说得好,本公子重重有赏。”

施耐庵见此举子这般高傲,便想奚落他一下。便问:“请问这位公子,是文举还是武举?”

举子问:“文举怎样,武举又如何?”

施耐庵答道:“观你气色人品,这次赴考,我看会是:文如智多星下凡,武似玉麒麟降生。”

举子闻之大喜。谁知众人哄堂大笑起来,举子一愣,细细琢磨了半天,顿时垂头丧气,悻悻而去。

原来,施耐庵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落地(第)。

大义骂亲

古代,金圣叹有个舅父名叫钱谦益,为人奸诈狡猾,老百姓都不喜欢他。

一年,金圣叹来到常德,当是正逢钱谦益寿诞之日,他得知后,多次打发人去请,金圣叹听说老母也在舅舅家中,为了不担不孝之名,还是到钱府走了一遭。

只见钱府上下一片忙碌,大堂之内挤满了阿谀奉承之徒。人们见金圣叹到,急忙请他入席。并请他为今日寿宴赋诗助兴。

金圣叹见以舅舅为首的贪官污吏如此卑微,不禁随口题诗四句:

大将军披头散发,二将军黄袍花甲,

三将军肥头胖脑,四将军瘦瘦刮刮。

说完就扬长而去,到后堂拜见老母去了。

原来,这是一首骂人的诗谜,其谜底分别是:狮、虎、熊、狼。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有一位后生,写了一篇文章,前去向纪晓岚请教,纪晓岚阅读后,在文末批曰: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后生满以为纪老先生借用杜甫的诗句夸其文章写得好,十分得意。有人却笑他受了奚落,后生不解,便前去向纪晓岚请教。

纪晓岚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你的文章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你的文章不知所往。”

后生听后,无地自容。

酒令互嘲

从前,南宋奸相秦桧因济公治好了他儿子的病,特意设宴答谢。席间,秦桧出酒令说:

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

李太白怀抱酒缸山上躺,

不晓他是醉,不晓他是睡?

意思在于嘲笑济公好喝酒,爱睡觉。济公知道是借酒令相嘲,也说一令道:

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

秦妇人怀抱大肚满庭逛,

不知她是胀,不知她是胖?

两人均用拆字法互嘲,济公之语直说秦桧之妻,更有讽刺力。

牛不出头

有个叫李安义的去拜访富人郑生,郑生推说外出不肯迎客,李安义便在他家门上写了个大大的“午”字,就离去了。

别人问这是为何,李安义答道:“牛不出头罢了。”

这里以“午”字寓“牛不出头”,来嘲讽富人不肯出面迎客,拆字竟如此巧妙!

徐夫人的“贺寿诗”

明朝时期,绍兴府有一寺院的住持和尚跟徐文长很要好,他们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谈笑风生。

有一年,老和尚要过六十大寿,特地来到徐文长家中邀请他届时前去做客。徐文长听了很高兴,说:“我有一有趣的上联,您想听吗?”

老和尚忙说:“要听,要听。”

“算了,还是不说的好,听了怕你火冒三丈。”

老和尚说:“不,不,随你说,我保证不生气。”

徐文长说:“好,我说,这上联是:敬菩萨,拜菩萨,庙里无柴烧菩萨。”

老和尚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一边喝茶,一边在思索下联,不一会儿,便对上了:

爱老婆,亲老婆,家中无钱卖老婆。

两人哈哈大笑。徐文长说:“一报还一报,来得好快呀。”

谁知徐文长的夫人在内室听得一清二楚,马上走出来说:“好啊,你们两个打趣,却拿我来开玩笑。”

老和尚知道徐夫人生了气,忙赔不是,闲聊了几句便告辞了。

过了几天,老和尚的六十寿辰到了,徐夫人托徐文长带去一首诗相赠:

一夕灵光太透虚,化身人去复何如?

愁来不用心头火,修得凡心半点无。

老和尚接过诗连声道谢,徐文长却说:“这不是诗,而是我老婆作的一组字谜,每两句猜一个字,共猜两个字。”

老和尚对着诗句一琢磨,知道这两个字是骂他的,但也无可奈何。

原来这首“贺寿诗”的第一句隐一“歹”字,第二句隐一“匕”字,两句合成“死”字;第三句隐一“禾”字,第四句隐一“几”字,两句合成“秃”字。故谜底为“死秃”两个字。

秀才拆字戏财主

有个穷秀才以摆拆字摊为生,有一次,他在所有的纸卷上都写了个“林”字,请人来猜。

第一个来的是个农夫,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秀才知道他定是为生活而来的,于是说:“这‘林’字拆开成两个‘木’字,东边木长柴,西边木长米。”

说着,他在一个“木”字上加了一个“此”字,在另一个“木”字上加了两点,便成了“柴”字和“米”字。那农夫听后,笑嘻嘻地走了。

第二个来的是个商人,满脸不悦。秀才知道他一定是遇到不开心的事。于是便说:“这‘林’字拆开是两个‘木’,东边木转平,西边木变和。”

说着,他将一个“木”字倒过来,在上面加了一横,在另一个“木”字上加了一撇,又在右旁加了个“口”字,便成了“平”、“和”两字。那商人听后,怒气顿消,也乐呵呵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