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上)
27169500000075

第75章 人口体育篇(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路子。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既符合甘肃省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又有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也是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甘肃省体育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主要是体育彩票发行,其他方面的产业项目不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气候。省体育局要会同省上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兴办体育服务经营实体,积极推进体育竞赛的商业化运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个人以融资、合资、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体育市场,适当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和体育经营从业条件,为体育经营者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全省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研究提出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运用市场机制,盘活体育有形资产,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要做好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工作,大力培育体育市场,把发展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群众增加体育消费,不断壮大体育产业。

发行体育彩票是国家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国家一种特殊的公益基金形式。全省各级体育部门一定要从发行好、管理好国家彩票基金的高度来加强监管,规范运作,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改善服务,打造甘肃体彩新形象,努力做到逐年稳中有升,使体育彩票真正成为筹集体育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五、深化改革,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深化改革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充分认识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体育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努力实现职能转变,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把工作重点放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研究,制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和社会能够办的事逐步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全省体育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进程。要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各运动项目管理单位的职责,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为国为省争光,根据国家关于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和伤残保险的政策,制定甘肃省的实施办法,解除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后顾之忧。要深化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群众体育组织作用,促进各级、各类非营利性群众体育俱乐部的发展。要整合现有体育资源,按照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有条件的体育产业经营单位进行改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体制创新为体育事业发展增添生机和活力。

(在甘肃省体育局长、运动学校校长和业余体校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推动甘肃体育事业的更快发展

(2005年11月1日)

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甘肃省体育健儿克服困难、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取得了好的成绩,为甘肃争了光,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豪情与信心。

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体育盛会,是对全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大练兵、大演习。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全运会,因此,全国各省(市、区)高度重视这一赛事,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狠抓十运会备战,各竞赛项目齐头并进,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使十运赛场形成了以高科技、高投入为背景的激烈竞争局面。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甘肃省体育健儿毫不气馁、顽强拼搏,在十运会上取得了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1枚的好成绩,金牌总数位列46个参赛代表团的第23位,团体总分210分,排名26位,基本保持了九运会的水平。甘肃省代表团、1个运动队和19名运动员还荣获“十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可以说每一块来之不易的金牌和奖牌背后都凝聚着运动员、教练员及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座的同志们四年来卧薪尝胆、艰苦备战,赛场上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的结果。

回顾甘肃代表团参加十运会的整体情况,有这样几点做法值得总结和肯定:一是备战工作扎实有效。省体育局和各训练单位围绕训练这个中心,突出重点、狠抓管理、坚持苦练,并对参赛工作作出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从后来的实战情况看,我们的优势项目、优秀教练员和尖子运动员在争金夺银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整个备战工作是富有成效的。

二是省上各有关部门配合密切、支持有力。特别是省发改、财政部门在安排项目和资金上尽力倾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条件,确保了十运会备战和参赛经费比九运会有所增加。三是参赛运动员发扬了拼搏精神,给全省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斯日古楞、贾雪英、李柱宏、马艳萍等老选手克服伤病、勇担大梁,继续为甘肃增光添彩;刘浩军、包桂英等年轻选手以及男子曲棍球队的新老队员们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成功摘取了奖牌。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甘肃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希望所在,也充分展示了西部大开发中甘肃人民不甘居后、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是为了推动甘肃体育事业的更快发展,寻找差距、研究问题是为了谋划竞技体育未来五年。甘肃体育代表团在这次全国十运会上没有实现预定的“金牌总数保3争4、团体总分超300分”的参赛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冷静下来,理性思考这个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其原因。客观地讲当代竞技体育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比拼。为备战十运会,西部各省(市、区)虽然拼尽全力、积极参与,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资金投入、科技管理水平以及运动队伍的规模等方面都与经济发达省市存在较大差距;以往能够夺取奖牌的领域本身就面窄点少、处于劣势,近年来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又受到严峻挑战;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等拔尖人才外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西部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十运赛场上就是争夺奖牌的实力不强。全国十运会上金牌分布更加向经济发达省份集中,第九届全运会上,西部12个省份获得的金牌数为46.5块,占总数411.5块的11.3%,而本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33块,占总数482块的6.8%。从内部找原因,甘肃省的竞技体育自身也存在不少缺陷。

首先是项目结构不完善,冲击奖牌的成功率低。在今年举行的预赛、积分赛中,甘肃省有15个大项、71个小项、188名选手取得决赛资格,但真正能够争得奖牌和有效积分名次的选手少,其中获得奖牌的只有6个大项、24人,进入前8的有10个大项、22个小项、57人,有5个大项、49个小项、131人未进前8,没有大的建树,这是本届全运会甘肃省团体总分下滑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主力运动员年龄结构偏高。本届全运会甘肃省的部分重点夺牌项目过分依靠前两届的奖牌得主,如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自行车,虽然马艳萍、石贵军、邵小军等老将凭借丰富的比赛经验顽强拼搏,但终因体力受限,被各省的年轻运动员赶超。令我们担忧的是运动队伍的后续力量建设问题,通过这次十运会的检阅,甘肃省冒出来的有潜力的年轻运动员还是不多,选拔优秀运动员,稳定技术人才队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三,管理体制和训练体制的改革还没有跟上去,训练与科研结合不紧。甘肃省是保留体工大队管理体制为数不多的省份之一。虽然对各运动队采取了总(主)教练目标责任制、风险抵押金制和奖惩制度,但在训练体制中缺乏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优秀教练人才短缺,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尤其要注意的是甘肃省体育科研力量还比较薄弱,训练科技水平不能满足训练比赛的需要,服务训练、服务比赛的能力有限;部分教练员科研意识不强,对项目规律研究不透,训练手段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创新。有的运动队没有建立情报和信息系统,不掌握对手的基本情况和比赛资料,不能准确把握选手运动成绩在国内的排位。为此全省体育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务实高效的工作,继承和发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为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争创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在甘肃省参加全国十运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认真落实甘肃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6年2月22日)

《甘肃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们必须抓好落实。

一、对“十五”期间甘肃省体育工作的评价

“十五”期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北京申奥成功的新形势下,全国体育事业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甘肃省体育工作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02]8号文件和中共甘肃省委[2003]12号文件,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力支持,全省广大体育工作者辛勤努力,扎实工作,同样也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五个百万人群”的健身活动不断深入,经常参加健身的人数接近1000万人,比2000年增加近1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达到全国平均比例。运动技术水平也有新的提高,甘肃省运动员在第14届釜山亚运会、全国十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中不畏强手,奋力拼搏,争金夺银,屡创佳绩,既赛出了风格,也赛出了水平和实力,为国家为甘肃省都赢得了珍贵的荣誉,也为国家竞技体育作出了应有贡献。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社会投入各类体育场馆(场地)建设资金达5亿元,新建场地1万多个,为群众健身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体育彩票发行管理安全可靠,年度发行额先后三次突破1亿元和2亿元大关,五年总计发行6亿多元,为体育事业发展共筹措了1亿多元宝贵的公益金。体育赛事越办影响越大,各地越来越重视体育赛事项目的经济、社会功能,积极承办体育大赛,通过“体育搭台,经贸唱戏”,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嘉峪关市坚持承办铁人三项国际比赛,平凉市积极承办全国武术馆校比赛,这些比赛都已发展成为甘肃省体育品牌赛事,既加快了本地体育设施建设,锻炼和培养了体育干部队伍,也扩大了甘肃的对外宣传和影响。与此同时,甘肃省体育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体育科研、体育宣传、体育法制、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还必须从省情出发,深入分析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我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全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全省各族人民对体育文化和健身的需求不断增长,而财政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增幅有限,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表现得很突出,这是文教口部门和单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要我们长期努力,克服解决。二是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和逐步落实,体育工作中如何落实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要求,工作的任务逐步在加大。如何统筹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队伍建设、重点运动项目与一般运动项目的关系,工作难度和差距也在增大。突出表现在广大农村、边远地区缺乏体育设施,缺乏健身活动,缺少体育骨干,城乡体育的发展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健身权利没有实现。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省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深化改革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和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省级体育部门承担备战参赛全运会任务艰巨,全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虽然对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已研究了大的框架,但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制定配套措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全省体育系统干部政治业务素质,不断增强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服务的意识和本领。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

二、关于“十一五”甘肃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